龜巖>旗山,且存在顯著"/>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葉江華 胡文文 張奇 張渤 汪鵬 羅盛財 王海斌 賈小麗 何海斌



摘 ?要:本研究以武夷山御茶園、龜巖和旗山3個種植區的水仙茶樹為研究對象,測定了土壤理化性質和土壤酶活性、水仙生長光合指標以及葉片品質指標,探討武夷山茶園土壤對水仙茶樹生長與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旗山茶園土壤總氮和有效氮高出一級肥力標準37%和45%,總磷和有效磷高出62%和38%,而有機質比一級肥力標準低44%。御茶園的有機質是旗山的2.35倍。除了過氧化氫酶活性,5個土壤酶活性趨勢為御茶園>龜巖>旗山,且存在顯著性差異(P< 0.05),土壤酶活性與pH、氮磷呈負相關,與鉀和有機質呈正相關。水仙生長光合指標總體趨勢為旗山>龜巖>御茶園,且與土壤pH、總氮和有效氮均呈正相關,與有機質呈負相關,與過氧化氫酶之外的4種土壤酶活性呈負相關。鮮葉品質指標總體趨勢為御茶園>龜巖>旗山。御茶園鮮葉的茶氨酸、游離氨基酸、兒茶素和茶多酚含量分別是旗山的1.93、1.64、1.57和1.54倍。除咖啡堿外,6個品質指標與土壤pH、氮磷、過氧化氫酶活性呈負相關,而與鉀、有機質和其他5個土壤酶活性呈正相關。大多品質指標與生長光合指標呈負相關。總之,高氮使局部土壤pH上升和過氧化氫酶活性增強,雖有利于茶樹生長,但降低了其他酶活性,使養分循環轉化利用降低,進而影響了葉片光合作用,降低了初生代謝和次生代謝物質合成,品質下降。因此,應以“減氮控磷補鉀,增加有機質”為管理措施,以提高武夷水仙品質。
關鍵詞:武夷水仙;土壤理化性質;土壤酶活性;茶葉品質
中圖分類號:S571.1 ?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ea trees of Wuyi Shuixian (Camellia sinensis) growing in three tea plantations, namely, Yu, Guiyan and Qishan were selected as the materials.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nzyme activities of tea soils, and the growth and photosynthesis, and the quality indexes of tea leaves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indexe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Qishan plantation, the total nitrogen and available nitrogen were 37% and 45% higher, and total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were 62% and 38% higher than the first-grade fertility standard. While organic matter was 44% lower than the first-grade fertility standard. The organic matter of Yu was 2.35 times than that of Qishan. The trend of five soil enzymes activity was generally Qishan > Guiyan > Yu, except catalase activity,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among the three tea plantations. The enzymatic activity of five enzymes in the soil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H value and N, P contents,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K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The trend of growth and photosynthetic indexes was generally Qishan> Guiyan>Yu, an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H value and N content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with activity of urease, acid phosphatase, polyphenol oxidase, and protease. The quality indexes of fresh tea leaves was generally Yu > Guiyan > Qishan. The content of theanine, free amino acid, catechin, and tea polyphenols in fresh leaves of Yu was 1.93, 1.64, 1.57 and 1.54 times than that of Qishan, respectively. The 6 quality indexes (except caffeine)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H value, NP, and catalase activit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K, organic matter and 5 soil enzyme activity. Most of the quality indexe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growth and photosynthetic indexe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higher nitrogen increased the pH value and enhanced catalase activity of the soil, which was beneficial to the tea growth, whereas decreased other soil enzyme activities, which resulting in low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 of nutrients and organic matter, in turn affected leaf photosynthesis, reduced the synthesi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s, then decreased the quality of tea leaves. The management measures of "reducing nitrogen, controlling phosphorus and supplementing potassium, and increasing organic matter" should be adopt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huixian tea in Wuyishan plantation.
Keywords: Wuyi Shuixia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soil enzyme activity; tea quality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0.09.017
我國產茶區眾多,茶葉地域性特征明顯。借助于現代儀器分析技術,品種和產地的特征性近年來也不斷得以證明,如武夷巖茶[1-2]、西湖龍井[3-6]、云南普洱茶[7]等。武夷巖茶歷來有“正巖、半巖和洲茶”之區別,其品質有“正巖為上,半巖為中,洲茶為下”之傳統說法[8-11]。然而,正巖區位于武夷山國家雙世遺保護區,嚴禁新開墾茶園和擴大種植面積,因此正巖茶產量有限,遠不能滿足消費者對巖茶的需求。洲茶區成為武夷巖茶的主產區,其茶品質特征形成及改善是武夷巖茶研究的關鍵。武夷山生態自然環境是形成武夷巖茶優異品質的重要原因[12-13],其中土壤是影響茶樹生長及其茶葉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姚月明[10]的分析結果表明,正巖區茶園土壤磷鉀最高,其次是半巖區,最低是洲茶茶園,而茶園氮素含量正好相反。孫威江等[14]研究表明,丹巖區與名巖區茶園土壤鉀、鋅、交換性鎂含量和pH差異極顯著,鮮葉錳、鋅、鎂含量差異極顯著,認為適當增施有機肥和鉀肥、錳肥、鋅肥和鎂肥能提高武夷巖茶香氣物質含量。林貴英[15]分析結果表明,正巖區茶園土壤有效鎂和速效鉀的含量較高,各理化指標均衡,符合茶園土壤中礦質元素的合理比例,鎂和鉀元素有助于提高茶樹橙花叔醇、橙花醇、雪松醇等特征香氣組分的含量。大量研究表明,通過施肥措施調控土壤肥力,增強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結構,可以有效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16-20]。而對不同種植區武夷巖茶各品種茶園土壤特征,及其對茶樹生長、葉片品質影響研究較少[21-24]。本文以武夷山不同區域種植的水仙茶樹為研究對象,比較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質、土壤酶活性及茶樹生長光合與品質指標,以期為不同茶園的施肥調控產量和品質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采樣茶園概況
采樣茶園為武夷山具有政府資質的三個茶樹種質資源保護區,即御茶園(27°38′42″~ 27°38′45″N,117°56′38″~117°56′44″E,屬正巖區),龜巖茶園(27°36′26″~27°36′34″N,117°57′52″~ 117°58′1″E,屬半巖區),旗山茶園(27°42′51″~ 27°42′97″N,117°59′58″~117°59′86″E,屬洲茶區)。2014年4—5月茶葉采摘季節采集樣品。
1.2 ?方法
1.2.1 ?土壤采樣與指標測定 ?土壤采用等距離取樣法,水仙長條形種植區劃分為五等分,取各等分中心的3株茶樹為1個樣本,共取3個土壤樣本。以茶樹主根為中心,取半徑為20 cm,深度為5~35 cm的土層土壤。采用《土壤酶及其研究法》[25]中的方法分別測定新鮮土壤樣品的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過氧化氫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活性,3次重復。土壤樣品經自然風干,碾碎,去除雜物,過60目篩,采用四分法取1 kg樣品用于測定。土壤理化指標的測定參照《土壤農化分析》[26],測定土壤pH、總氮、總磷、總鉀、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效鉀。土壤有機質含量參照NY/T 85-1988《土壤有機質測定法》中的重鉻酸鉀-硫酸消化法測定,3次重復。土壤肥力參照NY/T 853-2004《茶葉產地環境技術條件》評定。
1.2.2 ?茶樹葉片生長及光合相關指標測定 ?隨機選取成熟新梢20個計算葉片數為著葉數,3次重復。隨機選取20片成熟新梢葉片,測量葉長、葉寬,葉面積=葉長×葉寬×0.7,3次重復。隨機放置0.1 m2的測定框,計算框內的發芽密度,6次重復。隨機選取3~4葉芽梢100個,稱量即為百芽重,3次重復。隨機選取新梢第二片功能葉,光合指標采用LI-6400XT便攜式光合儀(美國LI-COR)測定,葉綠素含量采用SPAD 502 PLUS葉綠素儀(日本柯尼卡美能達)測定,選擇有陽光的上午,9:00—11:00測定,6次重復。
1.2.3 ?茶樹葉片品質指標測定 ?采用等距離取樣法,將長條形水仙種植區五等分,以位于每等分中心位置的5株茶樹標記為1個樣本,共3個樣本,并取成熟新梢葉片。以頂葉小開面,一芽三葉為采摘標準。鮮葉105 ℃殺青15 min,80 ℃烘干至恒重,研磨、過60目篩,備用。茶多酚和兒茶素、游離氨基酸、茶氨酸、咖啡堿、水浸出物的含量分別根據國家標準GB/T 8313-2008、GB/T 8314-2013、GB/T 23193-2008、GB/T 8312-2013、GB/T 8305-2013進行測定。參照《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27]中的方法測定可溶性糖含量。
1.3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 201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與方差分析,采用DPS 7.05軟件進行差異顯著性及相關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水仙茶樹土壤理化指標分析
水仙茶樹土壤理化指標分析結果見表1。結果表明,土壤pH值在4.72~4.97之間,符合茶樹最適酸度條件,呈現旗山>龜巖>御茶園的趨勢,且三者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根據NY/T 853-2004《茶葉產地環境技術條件》,3個茶園氮磷均達到茶樹生長的一級肥力標準。氮素呈現旗山>龜巖≈御茶園的趨勢,總氮和有效氮分別比一級肥力標準(1.0 g/kg和100 mg/kg)高17%~37%和30%~45%。總磷趨勢為旗山>龜巖≈御茶園,比一級肥力標準(0.6 g/kg)高43%~62%。有效磷趨勢為旗山≈龜巖>御茶園,比一級肥力標準(10 mg/kg)高20%~38%。鉀素在御茶園和龜巖達一級肥力標準。御茶園的總鉀和有效鉀分別比一級肥力標準(10 g/kg和120 mg/kg)高30%和10%,龜巖高7%和13%。旗山的鉀素只達到二級肥力標準,比一級標準低3.7%和3.3%。在有機質含量上,御茶園達到一級肥力標準(15 g/kg)且高出31%;龜巖為二級標準(10~15 g/kg),比一級標準低3.1%;旗山為三級標準(<10 g/kg),比一級標準低44%。有機質表現為茶園∶龜巖∶旗山為2.35∶1.55∶1.00。因此,3個茶園主要差異在鉀素和有機質上,尤以旗山的有機質缺乏為特點。
水仙茶樹土壤酶活性測定結果表明,酶活性總體上趨勢為御茶園>龜巖>旗山,且3個茶園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僅過氧化氫酶活性為旗山>龜巖≈御茶園,御茶園和龜巖之間無顯著性差異(表1)。
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活性與pH、氮磷含量呈負相關,與鉀和有機質含量呈正相關。蔗糖酶活性與總鉀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P< 0.01),與有機質含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與有效磷含量呈顯著負相關(P<0.05)。脲酶活性與pH、總氮含量、有效氮含量呈顯著負相關,與有機質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酸性磷酸酶活性與pH呈顯著負相關,與總氮含量、有效氮含量呈呈極顯著負相關,與有效鉀含量呈顯著正相關。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與總鉀含量呈顯著正相關,由于有機質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表2)。土壤過氧化氫酶活性正好相反,與土壤pH、氮磷含量呈正相關,而與鉀和有機質含量呈負相關。具體為,過氧化氫酶活性與總氮含量、有效氮含量呈顯著正相關,與總磷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與有效鉀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總體上,御茶園土壤較高的鉀和有機質含量與其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活性較高呈一致性,而旗山土壤較高的pH和氮磷含量則與其土壤過氧化氫酶活性較高呈一致的趨勢。
2.2 ?水仙茶樹生長指標分析
水仙生長指標測定結果表明,著葉數表現為旗山>龜巖>御茶園,3個茶園之間差異顯著;芽梢密度、葉面積和百芽重表現為旗山>龜巖≈御茶園,旗山和龜巖均與御茶園之間達顯著性的差異(圖1)。總體上旗山的水仙生長比御茶園和龜巖要好。
水仙葉片光合指標測定結果表明,只有蒸騰速率在3個茶園之間達到顯著性差異(P<0.05),由高至低順序為御茶園>龜巖>旗山(圖2)。氣孔導度在3個茶園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光合作用速率、胞間CO2濃度、葉綠素含量為御茶園≈龜巖>旗山,御茶園和龜巖之間差異不顯著,但二者顯著高于旗山樣品(P<0.05)。總體上看,御茶園和龜巖的水仙葉片的光合作用相近,且都比旗山強。
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表3),水仙著葉數、芽梢密度、葉面積和百芽重等生長指標與土壤pH、總氮和有效氮含量均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芽梢密度和葉面積與有效鉀含量呈顯著負相關,著葉數與有機質含量呈顯著負相關,葉面積和百芽重與有機質含量則極顯著負相關。同時,土壤過氧化氫酶活性與芽梢密度呈顯著正相關。土壤脲酶活性與芽梢密度呈顯著負相關,與著葉數、葉面積和百芽重呈極顯著負相關。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與著葉數、葉面積和百芽重呈顯著負相關,與芽梢密度呈極顯著負相關。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活性與著葉數和葉面積呈顯著負相關,與百芽重呈極顯著負相關。從光合作用指標看,光合速率、胞間CO2濃度、蒸騰速率和葉綠素含量與土壤pH、總氮和有效氮含量均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土壤總鉀含量與氣孔導度呈顯著負相關。土壤有效鉀含量與葉綠素含量呈顯著負相關。土壤有機質含量與光合速率、胞間CO2濃度和蒸騰速率呈顯著負相關,與氣孔導度呈極顯著負相關。從土壤酶活性看,蔗糖酶活性與氣孔導度呈顯著負相關。脲酶活性與光合速率、氣孔導度、胞間CO2濃度、蒸騰速率和葉綠素含量均呈顯著或極顯著負相關。酸性磷酸酶活性與光合速率、胞間CO2濃度、蒸騰速率和葉綠素含量均呈顯著或極顯著負相關。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活性與光合速率、氣孔導度、蒸騰速率均呈顯著或極顯著負相關。
2.3 ?水仙茶樹葉片品質指標分析
水仙葉片品質指標測定結果如表4所示,葉片中茶多酚、兒茶素和水浸出物含量由高至低均為御茶園>龜巖>旗山,且3個茶園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可溶性糖含量為御茶園≈龜巖>旗山,御茶園和龜巖顯著高于旗山(P<0.05);游離氨基酸和茶氨酸含量為龜巖>御茶園>旗山,且3個茶園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咖啡堿含量為旗山>御茶園>龜巖,且3個茶園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從總體上看,御茶園水仙的葉片品質最高,龜巖次之,旗山為最低。從三者比例上看,差異較大的為茶氨酸、游離氨基酸、兒茶素和茶多酚,御茶園分別是旗山的1.93、1.64、1.57和1.54倍。
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表5),水仙葉片品質指標中,茶多酚、游離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兒茶素和茶氨酸含量與土壤pH、氮、磷含量呈負相關,與鉀、有機質含量呈正相關,而咖啡堿含量與土壤性質的關系則相反除了咖啡堿的趨勢不同外。具體為,pH和有效氮含量與可溶性糖、兒茶素含量呈顯著負相關,與茶多酚、水浸出物和茶氨酸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總氮含量與兒茶素含量呈顯著負相關,與茶多酚、水浸出物和茶氨酸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總磷含量與游離氨基酸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而與咖啡堿含量極顯著正相關。有效鉀含量與茶多酚、游離氨基酸、水浸出物和茶氨酸含量呈顯著正相關,而與咖啡堿含量呈顯著負相關。有機質含量與可溶性糖、兒茶素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在土壤酶活性方面,過氧化氫酶活性與茶多酚、游離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呈顯著負相關,而與咖啡堿含量呈顯著正相關。脲酶活性與茶多酚、水浸出物、茶氨酸含量呈顯著正相關,與可溶性糖、兒茶素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酸性磷酸酶活性與可溶性糖、兒茶素含量呈顯著正相關,與茶多酚、水浸出物、茶氨酸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活性與兒茶素呈顯著正相關,與可溶性糖呈極顯著正相關。總體上看,茶多酚、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兒茶素和茶氨酸與土壤理化性質和土壤酶活性相關性比較大。
水仙品質指標和生長光合指標的相關性結果表明(表6),除游離氨基酸和咖啡堿含量與水仙生長光合指標未達到顯著性相關外,茶多酚、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兒茶素和茶氨酸含量與水仙生長光合指標基本都呈顯著或極顯著負相關。表明水仙葉片的大部分品質指標與其生長光合指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系。
3 ?討論
表4的品質指標結果表明,水仙茶青品質總體上御茶園>龜巖>旗山,結論與前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3-14, 21-23]。從土壤理化指標上看,3個茶園的土壤pH、氮磷營養都滿足茶樹生長標準,主要差異在鉀素和有機質上,表現為旗山土壤的總鉀和有效鉀含量只達到二級肥力水平,有機質含量只達到三級肥力水平。旗山茶園土壤總氮和有效氮高出一級肥力標準37%和45%,總磷和有效磷高出62%和38%,而有機質比一級肥力標準低44%。土壤酶活性除了過氧化氫酶外,其趨勢為御茶園>龜巖>旗山。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5個土壤酶活性與土壤鉀和有機質含量呈正相關,與pH、氮磷呈負相關,只有過氧化氫酶活性呈相反趨勢。水仙生長光合指標與土壤pH、總氮和有效氮均呈顯著正相關,而與有效鉀和有機質顯著負相關,同時,與脲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呈顯著負相關。水仙葉片品質指標(除咖啡堿外)與土壤pH、氮、過氧化氫酶活性呈負相關,而與鉀、有機質和其他5個土壤酶活性呈正相關。因此,高的pH、氮素和土壤過氧化氫酶活性與旗山水仙的生長光合指標呈一致趨勢,而高的鉀、有機質和5個土壤酶活性與御茶園水仙的品質指標呈一致趨勢。在大紅袍和肉桂茶樹研究中也存在類似結果[22],因此,高氮高磷的土壤肥力不利于武夷巖茶的鮮葉品質指標,而提高土壤鉀和有機質含量有利于巖茶的鮮葉品質形成。陳泉賓[21]的研究也認為,洲茶區茶園通過增加有機肥和鉀肥,可以增加茶葉內含物的含量以提高茶葉品質。
調查表明,2019年武夷山巖區茶青收購價格在100~700元/kg,洲茶區為6~16元/kg。經濟效益的巨大差異驅使洲茶區茶農重產量,普遍多施復合肥,而正巖區茶園重品質,茶農自覺使用有機肥,并補施豆餅、油菜餅。氮肥在土壤脲酶作用下水解成氨、二氧化碳和水,使局部土壤pH上升,氨態氮揮發并產生亞硝酸鹽,傷害發芽幼苗及植株。土壤過氧化氫酶促進過氧化氫分解為水和氧氣,將亞硝酸鹽轉化為硝酸鹽,硝酸鹽會降低土壤蛋白酶活性,抑制有機氮的轉化[25]。pH、氮素和有機質是影響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25, 28-30]。李渝等[31]研究表明,對貴州不同茶區茶園土壤酶及微生物量貢獻較大的主成分是pH、全磷、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馬曉麗等[32]對旱區有機培肥對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研究表明了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與有機質、全氮及速效養分(NPK)呈極顯著正相關。何玉玲等[33]在巖質邊坡人工土壤酶活性與土壤營養元素關系研究中發現,脲酶、蔗糖酶與速效鉀含量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全鉀、速效鉀含量對土壤酶活性的正向影響較大。趙維娜等[34]分析了高山櫟天然林土壤理化因子與土壤酶活性關系,結果表明,影響脲酶和過氧化氫酶活性程度最大的是有機質,影響轉化酶活性最重要的因子是土壤有機質、速效鉀和堿解氮。孫慧等[35]研究表明,土壤pH和氮素依次是過氧化氫酶活性的主導作用因子。茶樹是喜酸植物,在過氧化氫酶活性低的土壤上能夠生長良好[25]。李慧杰等[36]研究了施肥對紅棗林土壤酶與土壤肥力的影響,表明在20~40 cm土層,磷酸酶、蔗糖酶與速效鉀呈顯著或極顯著性正相關。
本研究還發現,大部分鮮葉品質指標與生長光合指標均呈顯著或極顯著負相關。鮮葉內含物主要來自于次生代謝物質[37-38]。旗山土壤中較高的氮磷營養,促進了茶葉的生長,生長指標顯著高于御茶園。從能量守恒的角度看,初生代謝物質用于維持葉片生長或是用于轉化為次生代謝物質,是一個此消彼長的平衡關系。旗山水仙葉片生長較好,其品質略遜色,反之御茶園水仙葉片在高有機質和鉀的作用下光合作用強,有利于次生代謝物質的合成與積累,鮮葉內含物較高。普遍認為銨態氮有利于茶樹根系合成谷氨酸,進而促進茶氨酸形成,使得葉片游離氨基酸含量增加;而直射強光和長日照不利于氨基酸的合成[37, 39]。總氮和有效氮與茶氨酸呈負相關,可能與旗山過高的氮素使得pH上升,銨態氮揮發有關,且旗山屬于無遮陰的平原區,日照長,強光直射,葉片光合作用強,有利于葉片生長,但葉片中次生代謝物質的合成轉化不充分,葉中游離氨基酸和茶氨酸含量較低。
綜上所述,旗山過高的氮磷,以及鉀和有機質的不足,是影響水仙茶青品質主要因素。需要指出的是,茶樹茶青品質受到地理位置、土壤質地、光溫水等茶園原生生態環境,以及施肥類型與模式、間套作綠肥、土壤改良等茶園管理措施的影響[39-43]。本研究是原位取樣,研究武夷山不同種植區水仙鮮葉品質與土壤特性的關系。通過改良土壤肥力以兼顧武夷巖茶的產量與品質,還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正巖茶產量有限,而洲茶產量是市場主流。鑒于本研究結果,結合武夷山茶農的實踐經驗,建議武夷山洲茶區水仙茶園應以“減氮控磷,增鉀和有機質”為主要施肥方案,可有效提高洲茶區鮮葉品質,進而提高茶農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王麗鴛, 成 ?浩, 周 ?健, 等. 基于多元化學指紋圖譜的武夷巖茶身份判別研究[J]. 茶葉科學, 2010, 30(2): 83-88.
[2] 趙 ?峰, 段 ?起, 林河通, 等. 武夷水仙茶產地判別多元數字化指紋圖譜構建[J]. 熱帶作物學報, 2014, 35(5): 1021-1028.
[3] Song M, Li Q, Guan X, et al. Novel HPLC metho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and identify the origins of Longjing green tea[J]. Analytical Letters, 2013, 46(1): 60-73.
[4] 張新亭, 王夢馨, 韓寶瑜. 3個不同地域龍井茶香氣組成異同的解析[J]. 茶葉科學, 2014, 34(4): 344-354.
[5] 朱 ?蔭, 楊 ?停, 施 ?江, 等. 西湖龍井茶香氣成分的全二維氣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分析[J]. 中國農業科學 2015, 48(20): 4120-4146.
[6] 王夢琪, 邵晨陽, 朱 ?蔭, 等. 龍井茶香氣成分的產區差異分析[J]. 茶葉科學, 2018, 38(5): 508-517.
[7] Lv S, Wu Y, Song Y, et al. Multivariate analysis based on GC-MS fingerprint and volatile composition for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Pu-Erh green tea[J]. Food Analytical Methods, 2015, 8: 321-333.
[8] 陸 ?羽. 茶經[M].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7.
[9] 林心炯, 李元欽, 吳靜如. 武夷巖茶品質與生態環境初步的研究[J]. 茶葉科學簡報, 1986(1): 25-28.
[10] 姚月明. 形成武夷巖茶品質特征的相關因子[J]. 福建茶葉, 1997(3): 25-26.
[11] 葉乃興, 鄭乃輝, 楊江帆. 福建名茶與原產地保護[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 33(4): 459 -462.
[12] 陳岱卉, 郭雅玲. 大紅袍研究進展[J]. 福建茶葉, 2011, 33(1): 28-31.
[13] 陳華葵, 楊江帆. 武夷巖茶不同巖區品質形成研究進展[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 2016, 7(1): 257-262.
[14] 孫威江, 陳泉賓, 林鍛煉, 等. 武夷巖茶不同產地土壤與茶樹營養元素的差異[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1): 47-50.
[15] 林貴英. 土壤理化性狀對武夷巖茶品質的影響[J]. 福建茶葉, 2005(3): 23-25.
[16] 楊廣容, 王秀青, 謝 ?瑾, 等. 云南古茶園和現代茶園土壤養分與茶葉品質成分關系的研究[J]. 茶葉科學, 2015, 35(6): 574-582.
[17] 朱旭君, 王玉花, 張 ?瑜, 等. 施肥結構對茶園土壤氮素營養及茶葉產量品質的影響[J]. 茶葉科學, 2015, 35(3): 248-254.
[18] 李貞霞, 陳倩倩, 胡宏賽, 等. 信陽茶區不同植茶年限土壤酶活性演變[J]. 生態環境學報, 2018, 27(6): 1076-1081.
[19] 王利民, 李衛華, 范 ?平, 等. 長期培肥下紅黃壤區茶園土壤酶活性的變化[J]. 茶葉科學, 2012, 32(4): 347-352.
[20] 王利民, 黃東風, 李清華, 等. 不同培肥方式對茶園土壤團聚體中有機碳和全氮分布的影響[J]. 茶葉科學, 2018, 38(4): 342-352.
[21] 陳泉賓. 土壤條件對武夷巖茶品質的影響與調控[D]. 福州: 福建農林大學, 2005.
[22] 葉江華. 武夷巖茶茶園土壤特性與茶樹生長及茶青品質的相關性研究[D]. 福州: 福建農林大學, 2016.
[23] 葉江華, 羅盛財, 張 ?奇, 等. 武夷山不同茶園茶樹茶青品質的差異[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 46(5): 495-501.
[24] 周 ?志, 劉 ?揚, 張黎明, 等. 武夷茶區茶園土壤養分狀況及其對茶葉品質成分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 2019, 52(8): 1425-1434.
[25] 關松蔭.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 北京: 農業出版社, 1986.
[26] 鮑士旦. 土壤農化分析[M]. 3版.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0.
[27] 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8] 王理德, 王方琳, 郭春秀, 等. 土壤酶學硏究進展[J]. 土壤, 2016, 48(1): 12-21.
[29] 鄭鈺銦, 胡素萍, 陳 ?輝, 等. 油茶餅粕生物炭和有機肥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 森林與環境學報, 2018, 38(3): 348-354.
[30] 索沛蘅, 杜大俊, 王玉哲, 等. 杉木連栽對土壤氮含量和氮轉化酶活性的影響[J]. 森林與環境學報, 2019, 39(2): 113-119.
[31] 李 ?渝, 劉彥伶, 黃興成, 等. 貴州不同茶區土壤養分及微生物量分析評價[J]. 灌溉排水學報, 2018, 37(8): 98-105.
[32] 馬曉麗, 賈志寬, 肖恩時, 等. 旱區有機培肥對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影響[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 39(1): 144-150.
[33] 何玉玲, 王瑞君, 李林霞, 等. 巖質邊坡人工土壤酶活性與土壤營養元素關系研究[J]. 中國水土保持, 2014(9): 53-57.
[34] 趙維娜, 王艷霞, 陳奇伯. 高山櫟天然林土壤酶活性與土壤理化性質和微生物數量的關系[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15, 43(9): 72-77.
[35] 孫 ?慧, 張建鋒, 胡 ?穎, 等. 土壤過氧化氫酶對不同林分覆蓋的響應[J]. 土壤通報, 2016, 47(3): 605-610.
[36] 李慧杰, 徐福利, 林 ?云, 等. 施用氮磷鉀對黃土丘陵區山地紅棗林土壤酶與土壤肥力的影響[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12, 30(4): 53-59.
[37] 顧 ?謙, 陸錦時, 葉寶存. 茶葉化學[M].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2012.
[38] 宛曉春, 李大祥, 張正竹, 等. 茶葉生物化學研究進展[J]. 茶葉科學, 2015, 35(1): 1-10.
[39] 莊晚芳. 茶樹栽培學[M]. 2版.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1988.
[40] Wang S P, Li T X, Zheng Z C. Effects of tea plantation age on soil aggregate-associated C- and N-cycling enzyme activities in the hilly areas of Western Sichuan, China[J]. Catena, 2018, 171: 145-153.
[41] Ma Y H, Fu S L, Zhang X P, et al. Intercropping improves soil nutrient availability, soil enzyme activity and tea quantity and quality[J]. Applied Soil Ecology, 2017, 119: 171-178.
[42] 董跡芬, 邊金霖, 朱全武, 等. 茶葉香氣與產地土壤條件的關系[J]. 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 2013, 3(39): 309-317.
[43] 陳勤操, 戴偉東, 藺志遠, 等. 代謝組學解析遮陰對茶葉主要品質成分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 2019, 52(6): 1066-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