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向北400多公里,一彎深深的綠色鑲嵌于此。
她叫塞罕壩。這個面積達112萬畝的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每年吸引50余萬人次游客前來游覽。
然而在50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高寒荒原。林場第一批建設者趙振宇至今仍記得:“到處是沙地和光山禿嶺,風卷著沙粒雪粒,遮天蓋日,打到臉上像刀割一樣疼。”
斗風沙、睡草苫、啃窩頭、喝雪水,建設者們硬是在這片不毛之地,種下一株株希望的樹苗。
夢想,在力量的匯聚中照進現實,綻放光彩。
三代人,58年。如今,塞罕壩林場相當于為每3個中國人種下一棵樹,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凈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
綠色,是生命的底色。中國人深刻明白這一點。從新中國成立后的“綠化祖國”運動,到改革開放后的“園林城市”創建,再到現在美麗中國建設,俯瞰中國大地,綠色越來越多:
1956年以來,各類陸域自然保護地面積達170多萬平方公里。1978年以來,“三北”工程完成造林3014.3萬公頃,在北疆筑起一道比萬里長城還長的“綠色長城”。1999年以來,累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08億畝。
“全球新增綠色1/4來自中國!”國際上根據衛星數據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綠化面積中,約1/4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源于沙區國土綠化。
奇跡背后,是一個個讓人動容的故事。
“無論多苦多累,每家必須出一個后人,把八步沙治下去。”甘肅古浪,在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的八步沙林場,上世紀80年代初,當地6位老漢在承包合同書上按下手印,誓用白發換綠洲,幾代人累計治沙造林20多萬畝。
“一定要把毛烏素沙地侵吞的土地奪回來。”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局長王有德和職工們,營造防風固沙林60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
“治不了沙,我就死在沙里!”陜西靖邊,“全國勞動模范”牛玉琴帶領家人和工人種草種樹,讓當地11萬畝荒沙披上綠裝,不毛之地變成綠洲。
還有山西右玉、內蒙古庫布其、新疆柯柯牙……沙區的人民艱苦創業,持之以恒遏制“沙魔”。當初的苦累,化為今天生態優美、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的甘甜。
在陜西榆林,一代代治沙人立下愚公移山志,將有上千年歷史、面積曾達4.22萬平方公里的毛烏素沙漠變成了林海綠洲;在庫布其沙漠,人們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這里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在寧夏中衛沙坡頭,四代人執著奮斗、不斷創新,草方格沙障固沙法遠輸國外,被譽為“中國魔方”;在手機應用支付寶“螞蟻森林”平臺上,5億用戶種下1.22億棵真樹……
2017年12月,滿頭銀發的陳彥嫻和“60后”的場長劉海瑩、“80后”副場長于士濤,代表三代林場建設者前往肯尼亞內羅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部領取“地球衛士獎”的獎杯時說:“我們把沙漠變成林海,再苦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