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光灑在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岔河村時,茂密的山林、平坦的道路、錯落的民居、清澈的池塘,過去石漠化嚴重的岔河村,如今成為遠近聞名的石漠水鄉。
村民王海蓮對現在的日子甚至有點“不可想象”?!斑^去我們都講,‘吃糧靠救濟、喝水遠處挑、出門行路難、用錢到處借,日子實在是太苦了?!蓖鹾I徎貞浀?。
苦日子是因為石漠化。西疇縣是中國石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上世紀80年代,西疇75.4%的土地呈現石漠化狀態,水土流失嚴重,人均耕地不足0.78畝。“三光三光,樹林全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全跑光。”過去的“三光片區”是石漠化重災區。一位外國專家在考察此地之后,留下了“基本失去人類生存的條件的地方”的評價。
困難沒有嚇倒西疇人民,依靠著“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西疇人民不畏頑石,不怕艱難,用勤勞的雙手不斷探索治理石漠化的路子。如今的西疇又有了當初“喀斯特綠洲”的模樣。
西疇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封山育林、炸石造地,石漠化治理有了一定的效果,村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這還遠遠不夠。
十八大以來,西疇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實施“生態建設、水利設施、土地整治、道路建設、村莊建設、產業發展、扶貧開發、機制建設”八大工程。在石漠化綜合治理過程中,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在一起,開啟了“六子登科”治理模式。
——“山頂戴帽子”:封山育林2萬畝、退耕還林6000畝;
——“山腰系帶子”:種植獼猴桃5000余畝,發展烤煙3000畝、三七1000余畝,種植核桃4000畝、李子等林果3000畝;
——“山腳搭臺子”:建設“三?!迸_地2.2萬畝,打造“石漠梯田”;
——“平地鋪毯子”:對原來的基本農田實施高效節水灌溉示范改造,鼓勵村民將土地流轉給農業企業,種植高附加值農產品;
——“入戶建池子”:安裝農村太陽能熱水器1000臺,實施節柴改灶2000眼,維修沼氣池810件;
——“村莊移位子”:實施美麗鄉村建設9個、房屋改造680戶。
如今的“三光片區”,山變綠、水變清、村變美、產業興,石漠變綠洲;小壩塘、小水池、小水窖星羅棋布,山區小水網遍布鄉村田野;路網、電網、通信網通村達寨漸次鋪開,徹底結束了出門靠走、照明靠油、通訊靠喊的歷史;“三保”臺地層層疊疊,特色產業點綴在漫山遍野之中,形成萬畝石漠梯田壯麗景觀,吸引著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度假,呈現出勃勃生機和美好前景?,F在的“三光”,不再是過去的光禿禿之地,而是有著美好的前景的光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