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青木 李司坤 柳直
8月9日,白俄羅斯舉行總統選舉,14日,現任總統盧卡申科以80.1%的得票率勝出。
大選結束后,由此次選舉引發的抗議活動仍持續發酵,在這個舞臺上,不僅能看到德、法、俄、歐盟及美國這些傳統“選手”,也有立陶宛、波蘭、烏克蘭等地區國家活躍的身影。
這場危機為何迅速擴大
因大選而引發示威抗議,過去在白俄羅斯已多次發生,但規模遠不如這次。俄羅斯有媒體稱,盧卡申科自1994年首次當選總統后,26年來一直連選連任,白俄羅斯這次動亂具有普遍性,主要原因就是社會各階層對此產生巨大的心理疲勞,廣大民眾看不到好的前景。
2008年之前,白俄羅斯的經濟曾連續十多年高速增長,但出口導向型經濟對外部市場和俄羅斯的依賴度很高,2008年金融危機后,這種增長態勢就中止了。2014年俄羅斯因烏克蘭問題受制裁,加上其他因素,白俄羅斯經濟跌入谷底,2015年、2016年連續負增長。雖從2017年起有所恢復,但居民收入沒有太大改善,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則讓情況雪上加霜。
俄羅斯后蘇聯及地區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亞歷山大·古辛稱:白俄羅斯現政府的話語已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和應對社會經濟發展進程的現實,完全沒有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動蕩時期的新一代已經長大,他們工作的私營部門所占國家經濟份額在不斷增長,他們不接受現政府代表的陳舊制度和言論。在這種情況下,盧卡申科得票率為80%的數字一公布即引起許多人的質疑。
古辛還認為,這也與西方軟實力工具在白俄羅斯的有效運作有關。白俄羅斯民間社會機構主要在鄰國波蘭與立陶宛活動,年輕人反政府話語的形成與親歐洲媒體的形成同步進行,而白俄羅斯當局沒有盡力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且最近一段時期,由于俄白一體化出現問題,曾經的良好局面受到很大影響。
不少媒體稱,在白俄羅斯當下的困局中,大量國企勞動者群體反對政府用武力應對示威游行,而這些工人本是當局的傳統支持者。此外,目前白俄羅斯國內的抗議活動不是針對俄羅斯,不是反俄,但不能保證未來不會向反俄方向發展,因為抗議群體主要是親西方與民族主義者。
中國外交學院教授高飛表示:“此次白俄羅斯國內矛盾激化或許和西方國家有一定關系,但核心在于國家經濟沒搞好,這么多年沒有特別明顯的起色”。
特殊地緣位置——“中心的中心”
“抗議活動讓白俄羅斯意外成為全球關注焦點。這個人口約1000萬、GDP約600億美元的國家如此之小,它本不應該有太大的國際影響力。”路透社稱。
但這個東歐國家的確引發了大動靜。不僅德法英美俄等國紛紛就白俄羅斯局勢表態,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等國也表現搶眼,三國曾公開下通牒,稱已經制訂調解白俄羅斯危機的計劃,如果調解失敗,將實施制裁。就連自身麻煩重重的烏克蘭也召回駐白大使,烏總統召集情報部門和軍隊負責人等舉行閉門會議,分析局勢。
美國《國會山報》描述白俄羅斯是“架在北約咽喉處的一把刀”。白俄羅斯位于俄羅斯主體與波蘭、立陶宛之間,占據通往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北方通道;俄羅斯加里寧格勒與白俄羅斯之間有一條約40英里寬的“蘇瓦烏基走廊”,北約地面部隊和補給需要通過這條走廊到達波羅的海國家?!秶鴷綀蟆贩Q,俄羅斯在加里寧格勒部署的武器已經讓北約軍隊穿行這里面臨挑戰,如果普京在走廊另一側的白俄羅斯土地上部署地面部隊和防空部隊,那么北約對波羅的海國家軍隊的支持就會被大大削弱。
“白俄羅斯身處本就是世界矛盾中心的東歐,位于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交界地帶,是中心當中的中心?!备唢w說。白俄羅斯算是一只“珍稀動物”,在整個地區都很受各國關注,同時這也意味著大家都在爭奪它。所以,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是世界上間諜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白俄羅斯的特殊性不止于此。當年獨立國家聯合體(獨聯體)就成立于白俄羅斯的別洛韋日。蘇聯解體相當于一場大地震,震后伴隨一系列余震。到現在,蘇聯這座大廈還未完全倒塌,剩下的一個支撐就是獨聯體,而獨聯體成員當中,和俄羅斯關系最緊密的是白俄羅斯。一旦白俄羅斯出問題,實際上在很多方面,真正的問題可能指向的都將是俄羅斯。
會成為“烏克蘭危機2.0”嗎
多年來,“兄弟國家”是一個經常被莫斯科和明斯克用來表述兩國關系的詞。在白俄羅斯有一句流行的話:俄羅斯可以給白俄羅斯免費或低價的石油、天然氣,白俄羅斯給予俄羅斯的就是友誼。但兩國關系也很復雜,并面臨考驗。
俄羅斯一直希望能與白俄羅斯結成“俄白聯盟”,實現兩國軍事與政治的一體化,自去年起更是加大力度推動“俄白一體化”。但今年2月,盧卡申科稱白俄羅斯是被迫進行一體化的。自去年底以來,俄白兩國一直無法就長期原油供應合同達成一致,今年3月初,白俄羅斯外長表示,在石油供應問題得到解決前,沒有理由繼續與俄就深化一體化“路線圖”進行合作。
與此同時,白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有所回暖。2008年,白俄羅斯與美國因制裁問題而關系惡化,雙方召回各自大使。今年2月,蓬佩奧成為26年來第一位訪問白俄羅斯的美國國務卿;4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美國駐白俄羅斯大使提名人選;5月,白俄羅斯證實已開始從美國進口石油;7月,盧卡申科任命新的駐美大使,為12年來首次。
俄羅斯2014年“收復”克里米亞后,盧卡申科保持中立立場,并在明斯克主辦東烏克蘭談判從而在國際上贏得名聲。他讓若干反對派人士重獲自由,由此為歐盟2016年取消對白制裁鋪平道路。雙方甚至還開始伙伴關系談判,歐盟為其提供援助。
在俄媒看來,盧卡申科在實施與歐美親近的政策,在俄與西方之間左右逢源,這種多元外交政策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一種戰術行為。眼下,歐洲認為盧卡申科的所作所為已經跨越紅線,可能會采取更強硬的制裁政策。那么俄羅斯有什么選擇呢?有人說,盡管盧卡申科發表了一系列涉俄激進言論,但他仍然是俄羅斯的“最佳搭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