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望順
福州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1
大量的研究表明,混凝土在施工成品后,即使未添加荷載的鋼筋混凝土構件中依然存在著微觀裂縫,但其并不影響構件的應有性能??梢哉f混凝土的裂縫是相對的,微觀裂縫也是由混凝土本身在硬化過程的物理力學性質決定的。危害性程度是可以控制的,具體標準是根據具體使用的環境、條件等因素決定的??茖W地看待混凝土的裂縫問題,結合設計使用要求及研究實驗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使裂縫的危害程度被控制在允許范圍內,這樣既保證了建筑的安全性,又兼顧了經濟性。混凝土的生產,應在裂縫產生的事前和事中進行防控,裂縫產生后應適時干預和處理,讓裂縫的危害得到良好防控,保證建筑安全。本文結合近期施工中的實際案例,對混凝土裂縫的產生及防控處理,進行分析以供交流和探討。
該項目位于東南沿海某城市?;A采用樁基基礎、成樁工藝為沖孔灌注樁工藝,剪力墻結構,單棟建筑面積 20785m2,地下一層,地上二十九層。當部分樓棟施工至六層、七層時,發現一層以上的樓梯山墻剪力墻中部均有豎向裂縫,裂縫處砼設計強度在C50~C55 之間,裂縫寬度0.2~0.39mm 之間,且部分裂縫為貫穿性裂縫。

表1 裂縫巡查記錄
對有關資料的裂縫成因進行統計后,發現施工技術操作不當因素約占80%;原材料因素約占15%;設計不合理因素約占5%。由此可見,裂縫的產生主要與材料、使用環境、設計及施工工藝等有關。觀測到上述異常裂縫后,對裂縫產生原因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排除分析。
該項目混凝土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主要由水泥、河砂、碎石、水及添加劑組成。經走訪調查,該商品混凝土攪拌站所用的原材料、配合比、坍落度、粘聚性、保水性等均符合規范要求?;炷林械耐饧觿┑奶砑訒绊懟炷恋氖湛s效應,加劇裂縫的產生,查閱配合比資料,外加用量為25.8kg,符合相關規定。因而認為,原材料因素不是上述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
混凝土構件在一定的荷載作用下,混凝土中的拉應變多大于混凝土的抗拉極限值,混凝土某截面位置便會產生剪力、彎矩、扭矩、軸向拉力等荷載效應,造成裂縫。該項目設計為地上29 層,發現裂縫時施工至六、七層之間,并無集中的施工荷載作用。
混凝土內部溫度是由澆筑溫度、凝結過程水化熱組成,它是不可避免存在的,而當外部溫度驟降時,內部產生具有破壞性的溫度應力會破壞混凝土的整體性,就產生了裂縫。因而,在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中,會有相應的溫控措施以減少破壞。該項目施工時氣溫均在20℃左右,氣候條件良好。因而認為,使用環境因素不是上述裂縫產生的原因。
設計因素多見于受力筋偏拉、偏壓、局壓、少筋、超筋、少箍、超箍、沖切、扭轉等情況;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混凝土某截面位置便會產生彎矩、剪力、軸向拉力以及扭矩等荷載效應。當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力小于收縮和溫度產生的應力時,便產生裂縫。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時,硬化過程的內部溫度產生的應力更具破壞性,因而需對其設計相應的溫控措施。該項目發生裂縫的墻體為剪力墻,砼設計強度為C55、C50,墻厚度200mm,高度3m,不屬于大體積混凝土范疇;配筋為雙層雙向Φ14@200,經復查驗算屬正常但偏少。當時,剛施工至6、7 層,產生裂縫的墻體成型完好,施工過程無重大集中荷載作用,樁基及地下室的沉降觀測均未發現異常情況。因而認為,設計因素不應該是上述裂縫產生的主要因素。
施工過程中混凝土的攪拌、運輸時間過長;振搗不到位;澆搗速度過快;施工縫交接處理不當;混凝土養護不當;早期受凍;鋼筋骨架構造不當及施工過程亂踩配筋及保護層減??;模板剛度不足;模板支架下沉或失穩;過早拆模等均有可能造成混凝土裂縫和其他缺陷。據大量實例表明,尤其是混凝土的不規范養護極易產生裂縫。該項目的施工過程,早期未能嚴格按規范要求操作,工人為了趕工,在混凝土澆搗完15h以內拆模,混凝土終凝后未松開螺栓帶模板養護,養護不到位。特別是高標號混凝土更應保證混凝土早期充分養護,否則,大概率導致砼的強度不足及裂縫的產生。因而,未能充分養護不能很好地控制、緩和混凝土的收縮,極有可能是該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
經過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該裂縫由混凝土收縮引起的,對結構安全無影響;(2)豎向裂縫產生的原因:①澆搗完混凝土15h 以內拆模,未松開螺栓帶模板養護,養護不到位;②高強商品混凝土中配合比控制不到位。對裂縫的處理方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加強養護。剪力墻應帶模養護3d,養護時及時松開螺栓,保證養護到位。(2)出現裂縫的剪力墻水平鋼筋加密至@150mm。(3)控制好混凝土配合比(合理控制粉煤灰的摻量)。(4)出現裂縫對結構安全沒有影響,但對結構的耐久性有影響,因此,在結構封頂后須對裂縫進行封閉處理。
所有參建人員通過學習和宣傳。讓他們了解裂縫的危害后果,掌握混凝土材料的組成及硬化機理,掌握施工工藝對性能的影響及如何避免危害的產生。強化質量安全責任,確保規范施工。認真組織對技術員、班組長及作業人員進行再次技術交底。對項目中的重要部位、難點、關鍵工序、施工措施,各參建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和討論,努力實現質量防控目標。
施工圖設計中,設計者往往是基于建筑構件的理論受力數據而進行設計,而建筑構件的受力情況又是多而復雜。既有溫度因素的應力效應,又有施工過程的臨時集中荷載產生的應力效應。而少筋、超筋及其他鋼筋或材料的不合理分布,內部的應力效應就有可能產生裂縫。不合理的設計會讓建筑施工生產存在矛盾和先天性缺陷,可以說設計質量也是工程質量實現的重要保證。設計工作應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兼顧實用性、經濟性、美觀性,高標號混凝土對原材料和實際施工工藝的要求極其嚴苛,該項目中部分混凝土設計強度達C55,生產中稍有不慎便會產生裂縫及影響砼的強度。
原材料的好壞關系到砼的質量,加強商品混凝土供應商監管,把好原材料關,并落實責任制。盡量選用水化熱較小的水泥,調整外加劑配比,適當加入緩凝劑,減少水泥用量。選用良好的粗、細骨料,保證含泥量低于2%。確保送達現場的混凝土坍落度在設計范圍內。
(1)澆搗過程做到依規范分層下料,由技術熟練的專人負責充分振搗。
(2)澆搗完15h 以內,禁止拆模,除養護員養護外其他人員禁止下一道工序作業,避免、減少對混凝土的擾動。
(3)澆搗完15h,松開螺栓帶模板,充分澆水養護,帶模板養護3d,保證養護到位。
(4)下一道工序施工時,做到荷載合理控制,避免集中荷載,并注意減少對混凝土的擾動。
混凝土裂縫會影響結構的剛度及整體性,雖然裂縫的危害極大,但有些裂縫的產生又是施工過程及工藝難以把控到位,且它的產生對建筑安全又未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具體裂縫我們要區別對待,得當處理,確保安全使用。結合該項目實際情況,對寬度≦0.3mm 的裂縫,采用表面修補法,表面修補法主要適用于裂縫生長穩定,且不對結構承載力構成影響的表面裂縫的處理。處理方法:表面清理干凈→沿裂縫長度方向涂抹環氧膠泥,為防止受其他因素的影響繼續開裂,也可以先粘貼玻璃纖維布,再實施防護涂層。對寬度>0.3mm 的裂縫,采用灌漿處理。處理方法:表面清理干凈→將填充環氧樹脂漿壓入裂縫中并抹平→粘結硬化。常用的膠結材料有:環氧樹脂、水泥漿、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等。
該項目在后續的施工中,嚴格按照規范要求及行業內專家的防控建議進行施工,做到混凝土澆搗后及時充分養護。先前產生的裂縫,其寬度及長度均無增長,發生裂縫的山墻剪力墻,在后續其他樓層相應位置均無再發現裂縫,裂縫防控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筑工程生產施工歷時長,參建人員多而復雜,產生裂縫的因素較多較復雜。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嚴格規范施工,是可以避免、減少裂縫的產生。即使產生裂縫,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技術措施,依然可以讓我們的建筑更安全、更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