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坤, 王 卓
(北方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北京100144)
跨學科交叉通常指涉及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互相滲透的演進過程。學科間的交叉、滲透,既有利于產生新的科學觀念,同時也有利于開拓新的科學研究領域,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并可能形成新的交叉學科。
關于跨學科交叉研究,國外學者作了積極的探索,如Porter等[1]提出了一種測度單篇論文跨學科性的方法,即通過論文參考文獻中不同學科的論文所占的比例來測度論文的跨學科性。Hurd[2]采用引文分析的方法衡量大學學者研究方向的跨學科性。Morillo等[3]通過對化學領域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用于衡量學科交叉度的文獻計量指標。Lariviere等[4]等將論文的跨學科程度定義為論文引用的其他學科參考文獻所占的百分比。Porter等[5]采用Rao-Stirling 指標和科學知識圖譜對1975-2005 年的6 個學科領域的文獻數據進行了研究分析。張琳[6]通過研究生物納米技術發現,引文分析和參考文獻分析等知識層面的計量指標更能準確測量學科交叉度。國內學者在學科交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如劉超等[7]從期刊引文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圖書情報學與新聞傳播學之間的影響度和交叉度;姚艷玲等[8]借助于跨學科指數和科學疊加圖技術分析發現,人工智能領域的跨學科研究不僅涉及人工智能領域鄰近的核心學科,同時逐漸擴散到更加遙遠的邊緣學科;屠忠俊[9]從學科序列角度論述了測度傳播研究中學科交叉跨度的處理方法;張安安[10]采用了專利引文分析法和共現分析法,呈現X 射線技術專利的跨學科性總體情況及學科關系。
可見,目前國外跨學科研究涉及的學科領域涵蓋了科學研究的各個方面,國內跨學科研究主要是圖書情報學等領域,項目管理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卻很少有學者研究。因此,本文基于中國知網的期刊文獻數據,從學科期刊互引的角度進行分析和挖掘,以期研究項目管理跨學科交叉的現狀、研究熱點以及發展趨勢,為未來的學科發展提供借鑒[11]。
采用時間序列分析方法有助于了解研究主題在一段時間內隨時間變化情況。本文通過中國知網(CNKI)的高級檢索,以“項目管理”為主題精確查找2008 ~2017 年間發表的SCI、EI和CSSCI等類別的文獻,通過“文獻計量可視化分析”一欄對發文量進行統計,得出項目管理領域近10 年的發文量數據,項目管理始于美國,近些年逐漸引進到中國并得到廣泛應用,國內發表相關論文的機構以高校為主,如表1 所示。

表1 項目管理跨學科研究領域前10 位發文機構排名表
其中發表論文最多的是天津大學,天津理工大學位居第二位,清華大學排名第三,一個機構在某研究領域發表的論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間接反應這個機構在該領域的科研產出能力,由此可知,天津大學、天津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等都走在項目管理研究領域的前列。按照時間順序繪制了年度-產量趨勢圖,如圖1 所示。從年代分布上看,近10 年發文量呈現逐步減少態勢,說明在項目管理的研究方向上科研投入在逐漸減少,項目管理學科對于中國來說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學科,研究道路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圖1 國內項目管理領域發文量年度—產量趨勢圖
通過對中國知網數據庫的數據分析發現,與項目管理學融合的學科主要有8 個,分別是:哲學、文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工學、教育學。以學科名稱為主題詞對2008 ~2017 年的文獻信息進行精確搜索,選取各學科排名前5 位的學術期刊作為研究對象(見表2),共檢索到17 268 篇論文,采用SATI3.2 軟件對CNKI中檢索的文獻進行題錄信息的處理,并按照所屬學科、期刊、機構進行分類建立子數據庫,將此數據作為本研究的數據集。
學科交叉的過程本質上是知識在學科間的滲透融合過程,學科交叉度實質上是指學科間的滲透融合程度。目前,關于學科交叉研究的測度指標主要有學科平衡性測度指標信息熵(SE)、基尼系數(GC)以及學科聚合性測度指標網絡中間中心性(BC)、網絡密度(ND)、網絡平均路徑長度(NPL)和網絡分裂指數(E-I)[12]。
通過對各指標的分析發現:信息熵(SE)可以度量隨機變量的概率分布,不能測度學科多樣性;基尼系數(GC)只能對學科的平衡性進行分析,不能測度學科多樣性;網絡中間中心性(BC)不能反映學科多樣性,對學科間的交叉融合程度不適用;網絡密度(ND)只能分析節點間的直接聯系程度,不能應用于多樣性的分析;網絡平均路徑長度(NPL)不能反映學科多樣性;網絡分裂指數(E-I)可以分析整體網絡中學科的凝聚程度以及分派程度。因此,本文選用網絡分裂指數(E-I)對多學科間的交叉程度進行分析。

表2 各學科主流學術期刊清單
E-I指數是分析整體網絡的分派程度或其中子群凝聚程度的一種指標,在科學知識網絡中,不同的文章歸屬于不同的期刊、學科,每個學科都有專業期刊,所以不同學科間的知識交流可以從期刊互引的角度來度量,不同類別期刊間的交叉程度即為不同學科的交叉程度。通過E-I指數對期刊互引網絡進行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學科期刊子群之間信息交流程度,進而了解學科的交叉度。李長玲[13]通過E-I 指數測度不同學科期刊互引網絡的學科子群之間的分派程度,進而測度了學科間的交叉程度。
文獻計量學的分析研究主要從“共現”的角度去深入剖析,具體包括:主題詞共現分析,關鍵詞共現分析,引文分析,作者共現分析等。共現分析是度量多學科交叉度的一種基本研究方法,從知識內容“共現”的角度去測量學科交叉度,與作者合作、機構合作等角度相比較更能體現出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情況[14]。薛曉麗等[15]運用Ucinet和Cite space 等可視化分析軟件,建立跨學科研究論文的學科交叉網絡,進而分析各機構跨學科研究涉及的學科領域及研究趨勢。
引文分析是利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對知識的引用與被引用現象進行分析的方法,具體包括:共引分析、文獻耦合、互引分析等。與另兩種方法相比,互引分析更能體現文獻集合之間的信息流動,可以將單一文獻之間的互引聚集到更高層次的集合單元,比如期刊互引、學科互引。國內學者關于互引分析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張琳[6]運用了期刊自鏈接指標、期刊鏈接強度指標等4 組計量指標來度量期刊在互引網絡中的信息交流特征。楊建林等[16]運用論文間的引用與被引用情況來分析學科間的交叉關系。劉超等[17]等利用期刊引文分析法研究圖書情報學等15 種期刊的互引關系,分析學科間的影響度和交叉度。
因此本文基于E-I 指數法,綜合運用主題詞共現分析、期刊引文分析等數據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項目管理學與其他8 個學科間的交叉程度。主要包括:
(1)通過主題詞共現分析,識別各學科、各期刊的文獻并對其歸類;
(2)采用時間序列分析國內跨學科發展情況;
(3)利用期刊引文分析法分析各學科期刊間的互引情況,用Net draw進行可視化分析;
(4)利用E-I指數通過期刊間的互引數據來測度學科間交叉度;
(5)對國內跨學科交叉情況進行評價。
步驟1構造期刊互引矩陣。以各學科期刊為矩陣的行和列,矩陣的每個格值代表所在行的期刊被所在列的期刊引用的頻次,建立期刊間互引矩陣,其中,格值aij代表“期刊i”在2008 ~2017 年間被“期刊j”引用的頻次。
步驟2矩陣標準化處理。互引矩陣包括兩種形式:原始矩陣和對稱對陣。原始矩陣只包含頻次信息,是非對稱矩陣,不能應用于期刊互引分析。因此,本文采用引文鏈接強度指標(CLij)對表3 進行標準化處理:

其中:aij表示第i行第j列的數值;TCi為期刊i的總被引次數;TRj為期刊j 的總引文量(總參考文獻的數量)。
步驟3E-I 指數計算。E-I 指數(External Internal Index),E-I指數是社會網絡分析的一種指標,用子群密度與整個網絡的密度之比來表示,主要用來分析在整體網絡中,各子群的凝聚程度以及整體網絡的分派程度。它能分析各子群的內部交流、子群與子群之間交流的緊密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EL代表學科期刊之間引用次數;IL 代表學科期刊內部自引次數。
E-I指數取值范圍為[-1,+1],數值的大小代表期刊間互引程度的高低,即交叉度的大小,計算值越趨近于1,表明兩學科間交叉程度越高,學科的獨立性越弱;計算值越趨近于-1,表明兩學科間交叉程度越低,學科自身內部交叉度越高,學科的獨立性越強。當該值等于0 的時候,表明學科間交叉程度與學科內部的交叉程度是相等,這種情況是很少出現。
(1)期刊互引矩陣。以項目管理與管理學、經濟學等九個學科的期刊為研究對象,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中SCI、EI、CSSCI 收錄的文獻信息,選取每個學科發文量排名前5 種期刊為對象進行研究。整理出期刊間的互引數據,將9 個學科共45 種期刊的互引數據以矩陣的形式進行存儲,由于篇幅限時,文中只列出項目管理與管理學和理學的互引信息。如表3 所示,以表2 中的編號代替期刊名稱,矩陣的每個格值代表所在行的期刊被所在列的期刊引用的頻次。

表3 期刊互引數據
當期刊i 被期刊j 引用時,期刊i 即為信息發出方,期刊j即為信息接收方,該指標具有方向性,因此,通過引文鏈接強度指標可以觀測到期刊間兩個不同方向的鏈接強度。
(2)矩陣標準化處理。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存儲的期刊文獻,整理出9 個學科45 種期刊從2008 ~2017年的總引文量,以及總被引次數,如表4 所示,因查找方法不用,數據可能略有偏差。
按照期刊i到期刊j的引文鏈接強度指標的計算公式,對表4 進行標準化處理,選取標準化后的部分數據做展示(見表5)。

表4 期刊引用與被引用頻次表

表5 期刊互引矩陣標準化后的部分數據(保留6 位小數)
(3)繪制互引網絡圖。根據表5 中標準化后的互引數據,用Net draw軟件繪制項目管理學與其他8 個學科共45 種期刊的互引網絡圖,如圖2 所示。

圖2 項目管理與各學科期刊互引網絡圖
圖2 中節點的標簽為期刊名稱,其中位于中間的5 個節點代表項目管理類期刊,外圍節點代表其余8個學科期刊,期刊間的連線粗細代表2 個期刊間的關聯強度,連線越粗,證明期刊引用次數越多。為方便觀察,將45 種期刊按照9 個學科分為9 個區域,相同學科期刊放在比較靠近位置。因項目管理與文學類期刊間的互引頻次為0,所以圖中未顯示文學類期刊。
從圖2 中可以發現,國內CNKI 數據庫中關于項目管理跨學科研究的載文量TOP5 期刊包括《科技管理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國際經濟合作》《中國科學基金》和《科研管理》,這5 個期刊的研究方向都以項目管理在經濟管理領域中的研究為主,可見國內對于項目管理跨學科的研究還是偏向于經濟管理方面。同時,該領域的文獻與其他領域文獻的互引跨度較大,涉及范圍較廣。
在項目管理類5 個期刊之中,《科研管理》與各學科期刊間的信息交流多于其他4 個期刊,說明《科研管理》在項目管理學的期刊中具有高度交叉性,在跨學科知識交叉方面處于領先地位。根據期刊間的連線可以看出,《管理學報》與《科研管理》之間的交叉度最高,同時,項目管理學與管理學期刊間的連線數也是最多的,這說明,項目管理學與管理學之間的交叉程度高于其他學科。
根據表5 中互引數據的標準化結果,通過公式2計算E-I指數,其中EL 和IL 的取值都取標準化后的數值。通過計算,學科間E-I指數的計算結果見表6。

表6 學科間E-I指數值
由近10 年的引文數據可知:項目管理學跨學科廣度大,參考文獻和施引跨學科廣度已波及文學以外的全部學科,表明項目管理學對知識的吸收和輸出能力較強。項目管理學主要交流學科相對集中,從E-I 指數的計算值上看,項目管理與管理學(-0.096)之間的信息交流最多,其次是經濟學(-0.136)、工學(-0.555)和哲學(-0.582)。項目管理學與教育學(-0.773)、理學(-0.903)、法學(-0.972)的信息交流較少,項目管理學與文學(-1)幾乎無信息交流。表明項目管理學雖然跨學科廣度較大,但交叉研究內容較集中,如管理學、經濟學、工學、哲學等學科在引用與被引用角度均與項目管理學交流密切,所占比重較大。
不難發現,目前項目管理學多用于數理領域,而極少應用于文科領域,與理工科間的聯系比較緊密,這可能與項目管理自身包含的內容有關。根據E-I指數值的大小進行排序,與期刊間互引網絡圖中的信息進行對比,發現學科間交叉度的大小順序一致,從而證明E-I指數應用于學科交叉度的測度是有效的。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的學科分類,以項目管理學為對象,通過E-I指數等測度指標以及期刊之間的互引情況,分析了2008 ~2017 年項目管理學與其他8 個學科的交叉程度,并通過Net draw可視化軟件呈現了項目管理學與其他學科的知識互引程度。
基于期刊參考文獻和被引文獻的研究結果可知:
(1)項目管理跨學科交叉具有傾向性。項目管理學與管理學和經濟學之間的交叉度遠高于其他學科,說明管理學和經濟學屬于頻次較大的核心交叉學科,因項目管理學本身是一個交叉性學科,故其相關研究也比較傾向于鄰近學科。該結論可以為項目管理學的未來發展提供新的可探索的空間。
(2)項目管理跨學科交叉雖具有廣泛性但交叉深度不強,可能是由于項目管理是一門工具性學科,經常被用來作為解決問題的手段或工具,所以更容易與其他學科發生交叉融合。
(3)國內項目管理跨學科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論研究方面,其應用實踐弱化,可以引出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問題:專業有余而綜合不足。
通過期刊論文互引分析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國項目管理學科的發展情況,這與國內期刊和學科發展成熟度有一定關系。中國專業化項目管理期刊起步晚于國際30 年左右,因此期刊的專業化程度需要提升,以帶動項目管理學科的發展。
本研究選用的方法及指標簡單易行,數據獲取方便,可視化分析較為直觀,但在研究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足:期刊所屬學科定位不夠準確;用主流期刊的數據代表學科所有期刊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的誤差;未能考慮被引文獻的動態變化;選取指標過于簡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