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永紅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昆明650500)
聯合采購是指在同質單位中,通過合作把需要采購同類商品的單位合并聯系在一起,使其需求商品的數量足以取得價格折扣的規模,聯合向供應商提出采購的行為。聯合采購是不同單位之間結成采購聯盟來實施聯合采購決策,體現規模效益。①通過擴大采購批量,來獲取供應方提供的價格,提高采購績效[1];②通過共同對供應商的選擇和管理,使每個單位支付的費用有所降低。聯合采購是利用資源共享創造良好條件實現區域內聯合采購的一種新形式,本質是通過規模經濟提升供需匹配效率,從而實現資源配置“帕累托”最優和經濟效率最大化。
近年來,聯合采購的運行模式在軍隊、醫院等行業實際應用中取得了較大成功[2],其發展以星火燎原之勢推行至高校。由于高校采購需求的同類性、需求的批量性、地理區域的集中性,北京、浙江、鄭州等區域內高校均已舉辦多屆后勤原材料的聯合采購,高校常用實驗耗材、圖書資源、公共教學類設施設備也悄然興起聯合采購行動。經過多年實踐,高校聯合采購本著服務師生降低成本原則,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社會效益來看,聯合采購可以從源頭上提高采購物資的質量,擴充物資的種類來源,維護高校師生權益。從經濟效益來看,聯合采購與高校單獨招標相比,整體降價幅度在4%-5%左右,減少約5%中間環節費用。云南某高校全年采購金額約1 億元,聯合采購可節省采購費用約500 ~800 萬元。
高校采購管理專業化是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又是一種專業實踐[3]。相對于高校聯合采購的迅猛發展,對其理論探究學界更多的是從聯合采購的優勢、動因、方式與決策進行研究[4]。聯合采購的核心在于組織模式創新,在于建立一個完善的采購管理組織機構與機制,本文對高校聯合采購的組織進行探究。
聯合采購在我國高校迅速開展,通過不同區域內實踐,在目前實際采購中逐漸探索出了不同的組織模式,依據伯納德·賽蒙因關于戰略聯盟劃分形式[5],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4 種采購組織模式。
此種模式主要表現在區域聯合采購由一家高校牽頭、多家高校參與的方式。牽頭高校一般為規模比較大的高校,區域內的其余高校以“搭便車”形式將采購需求匯總到牽頭高校形成規模,以牽頭高校為主進行采購管理與決策。供應商與各高校分別簽訂采購合同分別供貨配送。例如鄭州、重慶與江蘇部分高校采取這種組織模式。這種模式屬于非正式松散型采購聯盟,優點是易于高校間的溝通與達成,采購管理成本小,進退自由;缺點是其余高校受制于牽頭高校的采購時間與采購內容,靈活性與自主性較差,規模效益往往還不夠明顯。
區域內高校通過共同成立協會或聯合采購中心等機構,該機構沒有行政約束力和經濟制約力,區域內高校以會員形式申請加入,該機構通過制定章程和文件,召開聯合招標會議實行集體決策,由全體會員高校共同組織采購工作。這種聯合采購以合作伙伴的形式達成一定約束力的契約,各方在采購領域內根據契約進行協同議價,追求“1 +1 >2”效果。這種模式適用于聯合采購的高校體量相當且管理方式相差不大,成員高校保持各自的獨立性。例如北京的部分高校采取這種模式。優點是成員高校自主性較強,規模效益較大;缺點是聯合采購的控制力差,松散的組織缺乏長遠計劃,易出現溝通不到位效率低下的問題。
為了更緊密合作及產生更大的效益,由聯合采購高校共同出資組建新的企業經濟實體,合資共建一個獨立采購組織來完成成員高校的采購任務,成員高校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為了保證各方的相對獨立性與平等地位,通常追求的是股權平均。該模式為了長期抵御市場變動風險,通常設立平抑基金,在采購價格上漲時拿出基金進行補貼,在價格下跌時作為經費存貯,以此來保障采購的價格穩定。上海部分高校采取這種類型聯合采購。這種組織模式屬于緊密型聯盟,優點是組織有力,抵抗市場風險能力強,便于信息反饋。缺點是增加資金投入,過于集中缺乏監督易造成尋租空間。
成員高校將各自的采購需求集體交由第三方專業企業進行采購,受高校委托第三方企業對聯合采購統一進行采購計劃與管理,尋找供應商。該模式可以由第三方代為采購,學校簽訂合同與付款,也可以將采購定金交由第三方企業,由企業進行簽訂合同、付款并進行后期配送管理。我國個別高校采取這種模式。集體外包型聯合采購優點是借助第三方專業采購公司的資源優勢與專業優勢,起到“防火墻”作用;缺點是增加采購間接成本,擠壓聯合采購收益,第三方企業與高校工作目標不一致,采購關系變得復雜[6],采購過程容易失控,采購質量難以保證。
總結上述4 種采購模式,不同的組織形式具有不同的組織結構,目的均是通過區域聯合,形成采購的規模效益,提高市場競爭力。但還存在組織模式創新不足,缺乏全局性與長遠性規劃,各種組織模式的聯合采購時斷時續,沒有形成長久機制,究其主要原因,是政府、供應商參與主體融合不到位:①政府參與指導與維護秩序不到位。聯合采購的相關利益方的協調機制還不健全,實施主體還存在政府主導與高校自覺的張力,政府行業介入指導還不夠;規模效益不夠顯著;參加采購的程序缺乏政府采購部門監管與指導;商品的質量缺乏政府市場部門的監督。②供應商的信息反饋不到位。高校聯合采購要持續均衡發展,需形成多方參與的采購共同體。目前4 種采購模式在組織上還缺乏供應商的信息反饋。供應商的信息反饋有利于實現供需雙贏,并促進高校聯合采購不斷完善與發展。
三螺旋是指大學-產業-政府三方在創新過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這3 個機構每一方都表現出另外兩個的一些能力,同時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獨立身份,由于聯系與作用,代表這些機構氛圍的每一個螺線都獲得更大的能力進一步相關作用與合作,支持在其他螺線里產生的創新,由此形成持續創新流,從而共同發展[7]。三螺旋理論是創新研究中的一個新范式,由美國學者亨利.埃茨科威茲和勒特.雷德斯道夫首次提出,三螺旋理論日益受到全世界所有希望通過創新謀求發展的國家高校、產業、政府三方的重視。
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新日益以組織或機構范圍內的協助與合作為特征,創新活動需要高校、產業、政府三方共同參與、協同作戰,大學-產業-政府三螺旋成為創新系統運行的核心。高校、產業、政府都是三螺旋的成員,產業作為生產與供給的場所;政府作為契約關系的來源,并確保穩定的相關作用與交換;高校作為新知識與技術的來源。三螺旋起始于三者進入一種彼此互惠關系的時候,每一個機構范圍都試圖增強其他機構范圍的性能。走向三螺旋的第一步通常是合作,區域內三螺旋存在著趨同空間、創新空間。三螺旋的組織原則是期望高校能在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高校可以成為三螺旋的領導性機構范圍,也可以作為區域創新組織者[8]。政府最合適作用是制定政策并維護市場競爭和交換秩序。
三螺旋理論與高校聯合采購的耦合性在于:政府、供應商與高校的角色與職責關系。三者作為獨立主體,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既可以兩兩相互作用,也存在三者共同作用,而相互交叉的部分既是新產權交易發生的部分,也是一個相互博弈的過程。向三螺旋發展的下一步是政府、高校、供應商機構內部的變化,每個參與者除了履行傳統義務外,還要“起其他參與者的作用”,都試圖增加其他機構范圍的性能,并適當保持一定的距離,達到適度的張力和制衡的作用。3 種配置力量相互制衡的最優制度選擇也是配置資源效率相對優化的體現。三螺旋理論提供了高校聯合采購組織創新的分析框架。
針對目前聯合采購組織模式的現狀,委托代理模式牽頭高校成本較高,風險較大,不利于成本風險共擔,規模小的高校失去了采購決策權和控制權,不利于長期均衡。參股合資型聯合采購在目前高校校辦企業改革的過程中,成立參股企業難度較大,政策阻礙較大。集體外包第三方企業要從中賺取利潤,增加采購成本,降低聯合采購效益,在第三方信譽得不到保障時候,不利于風險控制。
當前比較適切的組織模式是通過區域規模較大高校倡議,遵循目標統一、行動一致、平等合作的原則,以非經濟實體的中間組織搭建平臺,采取契約式與橫向式合作模式,高校主導、區域聯合、行業聯辦、政府參與、廠商反饋,以非經濟實體中間組織(例如聯合采購中心、采購協會或采購協調辦公室)制定規則與章程,成員高校以矩陣式管理模式自發參與并協同組織采購,各高校自行簽訂合同(見圖1)。此種模式優勢在于合作高校圍繞具體的采購任務而建立起來的高效率的組織,目的性強,有利于降低采購管理成本。

圖1 高校聯合采購的組織模式
采購組成的聯合組織是系統中最關鍵的一個主體,處于聯合采購過程中的核心位置。無論以哪種模式建立的聯合采購組織,依據三螺旋理論,都需要改變高校-供應商的單邊作用,形成政府、供應商與高校三邊相互作用,積極發揮政府與供應商的作用,形成區域聯合采購的高校-供應商-政府三螺旋結構(見圖2),搭建三邊相互作用的網絡與混合組織,加深、加密三者之間的螺線,形成超越線性模式的閉環鏈條,特別是發揮政府與供應商的作用,不斷探索高校采購管理的新機制[9],使高校聯合采購逐步邁入制度化、規范化、規模化、標準化的良性運行軌道。

圖2 高校-政府-供應商三螺旋結構
三螺旋理論指出,高校可以成為三螺旋的領導性機構范圍。因此,為服務師生,提高采購質量,不斷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高校是聯合采購的原始需求方,應作為聯合采購的區域創新組織者(Regional Innovation Organizer,RIO)。由高校牽頭,聯合組成非經濟實體的中間組織,該組織是介于市場與高校之間[10],成員單位包含高校、政府、供應商等主體,履行組織協調職責,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對采購的需求差異、時間差異、信息屏障等風險進行控制。走向三螺旋的第一步通常是合作,從個性中尋找共性,首先以合作聯盟的方式組織,當采購產生顯著效益時,區域內三螺旋存在著趨同空間、創新空間,會有更多高校、供應商加入,會有更多的創新采購模式涌現。由于組織規模過大引起運行效率低下,協調成本增加[11],引發組織管理失控就是所謂的“組織失靈”,應規定聯合采購最經濟的規模和成員數量,以防止成員高校的無限制膨脹,確定采購的一些管理原則、方法和運作方式,做好采購聯盟的收益分配[12],著力克服組織協調帶來的效率問題。
目前,聯合采購的組織機構沒有行政能力及行政管理權,更沒有行政處罰權,不是經濟實體企業,沒有經濟約束力。個別成員高校不遵守章程與制度,聯合采購組織也沒有具體的約束。供應商大范圍失信及出現商品質量問題,聯合采購組織沒有處罰執行權。因此,依據三螺旋理論,借鑒北京、上海、浙江部分高校的經驗[13],應加大政府這根螺線的作用。政府的教育、工商、質檢、食品藥品、紀檢監察等行政執法部門參與高校聯合采購工作,維護市場秩序,增強執行力和宏觀監控,以解決聯合采購過程中的“市場失靈”。另外,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目前聯合采購不建議政府主導,政府適度參與,更多發揮“看不見的手”作用,不過渡干預各高校主體及供應商的市場行為。
供應商是聯合采購組織中的一個重要主體,是聯合采購商品的最終供給方。供應商來源廣泛,市場競爭充分。聯合采購在實施過程中容易造成實力較大的供應商聯合抵制,供應商因利潤率下降不愿與這種“龐然大物”打交道,可能會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去阻礙它的形成。因為從表面上看,供應商的利潤似乎減少了。但實際上,聯合采購帶來的大批量、長期合同和相關的管理成本節約對供應商極其有利。持續穩定的聯合采購組織模式需要供應商不斷參與,消除供應商抵制的關鍵在于聯合采購要形成一種雙贏的局面,因此,為了消除這種抵制,必須與供應商信息溝通反饋,把供應商作為合作伙伴,擴大社會參與,請供應商適時參與聯合采購決策,使供應商積極向采購聯合組織提供物資信息[14],不斷向聯合采購組織提出采購的意見與建議。以便公平競爭。在供應商參與的同時,采購聯合組織對供應商實施動態、客觀合理的評價考核[15],通過友好雙向互動,使供應商從聯合采購的抵制者轉變為擁護者、促進者。
在當前高校辦學成本不斷加大的背景下,聯合采購能有效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是社會分工趨于專業化的結果,其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廣闊。同時,高校聯合采購是一項綜合系統性工程,還處于不斷探索之中,實踐的快速發展需要理論的指導,展望未來,需不斷解決聯合采購具體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不斷創新、改進采購組織模式,優化現有聯合采購制度,發揮各個參與主體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在網絡信息條件下,努力實現不同參與主體深度合作與融合,著力形成區域聯合采購的高校-供應商-政府三螺旋結構發展趨勢,使高校聯合采購形成長效機制,達到持續穩定發展狀態,從而實現高校經濟效益最大化和市場的最優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