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枝
(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學工部,杭州31001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辦好特殊教育,這是對發展特殊教育的莊嚴承諾。全國特殊教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于2014 年1 月27 日在北京召開,研究部署十八大以來新形勢下的特殊教育工作,啟動實施國務院批準的《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 年)》。為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辦好特殊教育的要求,2017年7 月教育部等7 個部門印發《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 年)》的通知(教基〔2017 〕6 號)。李克強總理等領導同志就有關特殊教育作出重要批示和講話,對特殊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音樂是一種聲音,它能凈化內心、體驗愉悅;音樂是一種語言,它能溝通心靈、描繪心緒;音樂是一種力量,它能啟發精神,激揚思想[1]。隨著人們對音樂與心理關系的不斷深入的研究,在特殊教育領域[2]引起了關注,通過音樂活動,有目的地利用音樂的功能,實現殘疾學生身心健康的調試和改變,促進他們學習、情緒、社會功能等方面的發展。高職視障生教育是特殊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國務院、教育部對特殊教育的指示精神,針對視障生身心特點,設計相應的音樂團體活動方案,使音樂為高職視障生服務,通過音樂團體活動使他們積壓在內心的壓力得到釋放,情緒得到宣泄,促進參與者在音樂團體活動中獲得成長,融入集體,陶醉在音樂里,消除自卑、遠離孤獨,建立自信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走上社會。
研究對象來自特殊教育職業學院康復治療(推拿)專業的兩個視障生班級,采用自愿報名的方式,最后確定38 名視障學生作為研究被試對象,其中女生10 人,男生28 人,年齡在18 ~40 歲之間。
1.2.1 心理自評量表
(1)SCL-90 癥狀自評量表。目前國內外廣泛應用的評定心理健康的常用量表之一,采用5 級評分法,共90 個條目,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意、恐怖、妄想、精神病性9 個因子,被試者在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說明其心理健康狀況越差[3]。
(2)SAS焦慮自評量表。本量表含有20 個反映焦慮主觀感受的項目,每個項目按癥狀的出現頻度分為4 級評分,可以評定焦慮癥狀的輕重程度及其在治療中的變化。SAS 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 分,其中50~59 分為輕度焦慮,60 ~69 為中度焦慮,69 分以上為重度焦慮[4]。
(3)SDS抑郁自評量表。本量表含有20 個反映抑郁主觀感受的項目,每個項目按癥狀的出現頻度分為4 級評分,可以評定抑郁癥狀的輕重程度及其在治療中的變化。SDS 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 分,其中53~62 分為輕度抑郁,63 ~72 為中度抑郁,72 分以上為重度抑郁[5]。
1.2.2 音樂團體活動[6]
運用音樂團體活動研究,包括鼓圈[7](2 次)、音樂聆聽與想象[8](2 次)、音樂游戲(2 次)、音樂表演(2次)。之所以選擇音樂團體活動,①考慮視障生較喜歡音樂,聽覺敏銳,以音樂為載體的團體活動對他們更為適宜;②由于視力缺陷,相對較自我封閉[9],獨來獨往,結合補償教育理念采用團體活動的形式較為合理;③目前高職院校視障生來自不同省份、不同區域、不同教育背景,對視障生的音樂教育相對健全生來說要弱些,38 名被試者音樂知識、技能基礎突出的沒有,因此,音樂團體活動更能保證全體被試效果的一致性。
為了保證研究的信效度,在本研究的二個半月時間里,為了避免無關變量的干擾,研究者對被試對象所在的2 個班級的班主任、輔導員和任課老師作了相關的要求,即不要有影響學生心理情緒波動比較大的言行,同時在前測和后測開始前,對38 名被試者進行是否對其心理情緒有影響的人、事的發生的調查。并保證前測、后測基本在1 周中相同的時間段內進行,使得被試對象的身體活動量和學習生活在同一情景里。
(1)前測。開展音樂團體活動前一周采用SCL-90 量表、SDS 抑郁自評量表、SAS 焦慮自評量表對38名被試進行心理健康測試,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2)實施。音樂團體活動每周1 次,每次共40 分鐘,共計8 次。每次音樂團體活動結束讓參與者分享體驗感受,獲得第一手資料。
(3)后測。音樂團體活動后1 周再一次采用SCL-90 量表、SDS 抑郁自評量表、SAS 焦慮自評量表對這38 名被試對象進行心理健康測試,進而獲得數據和前測數據進行比對分析。
研究采用SPSS17.0 對數據進行錄入和分析工作。
2.1.1 SCL-90 總分前后測描述分析
SCL-90 癥狀自評量表一般認為總分在160 分以上需要進步檢查,在此研究中,前測時總分160 分以下有33 人,心理健康率為86.8%,后測時總分160 分以下的有35 人,心理健康率為92.1%。心理健康率上升。從表1 可以看出,前測時總分平均值為120.8 分,后測時平均值為115.8 分,平均分明顯降低。

表1 SCL-90 總分前后測描述統計
2.1.2 SCL-90 前后測配對樣本t檢驗
對兩次測試的總均分進行配對樣本t 檢驗,從表2、表3 可看出,視障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音樂團體活動有著顯著的相關性,相關系數為0.889(p <0.05)。對前后測的總均分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兩次總均分的差異顯著,即t =2.39(p <0.05),即通過音樂團體活動,視障生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有著顯著的提高。

表2 總均分前后測配對樣本相關性

表3 總均分前后測配對樣本t檢驗
2.2.1 SAS前后測得分情況
SAS焦慮自評量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 分,通過SAS焦慮自評量前后測,前測時無癥狀(得分50 分以下)31 人,輕度焦慮(得分50 ~59)6 人,中度焦慮(得分60 ~59)0 人,重度焦慮(得分70 分以上)有1 人;后測時無癥狀(得分50 分以下)34 人,輕度焦慮(得分50 ~59)有3 人,中度焦慮(得分60-69)0 人,重度焦慮(得分70 分以上)有1 人。其中無癥狀(得分50 分以下)人數增加3 人,重度焦慮這一學生的總分由原來的78 分下降至70 分。
2.2.2 SAS前后測配對樣本檢驗
通過對SAS 前后測分數進行配對樣本檢驗,可以看出,后測分數平均值明顯低于前測,即焦慮程度更輕(見表4);音樂團體活動與焦慮程度呈顯著的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895(p <0.01)(見表5);音樂團體活動對焦慮程度的減輕有著顯著的效果,T =3. 544(p<0.01)(見表6)。

表4 SAS配對樣本統計

表5 SAS配對樣本相關性

表6 SAS 配對樣本檢驗
2.3.1 SDS前后測得分情況
SDS抑郁自評量表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 分,通過對視障生進行前后測,前測時無癥狀(得分53 以下)25 人,輕度抑郁(得分53 ~62)有6 人,中度抑郁(得分63 ~72)有7 人,重度抑郁(得分72 以上)0 人;后測時無癥狀(得分53 分以下)28 人,輕度抑郁(得分53 ~62)有8 人,中度抑郁(得分63 ~72)有2 人,重度抑郁(得分72 以上)0 人,其中無癥狀(53 分以下)增加3 人,中度抑郁的人數減少5 人。
2.3.2 SDS前后測配對樣本檢驗
通過對SDS 前后測分數進行配對樣本檢驗,可以看出,后測分數平均值明顯低于前測,即抑郁程度更輕(見表7);音樂團體活動與抑郁程度呈顯著的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832(p <0.01)(見表8);音樂團體活動對抑郁程度的減輕有著顯著的效果,T =2. 889(p<0.01)(見表9)。

表7 SDS配對樣本統計

表8 SDS配對樣本相關性
從兩次SCL-90 量表測試總分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和兩次測試總均分的配對樣本t 檢驗結果來看,通過音樂團體活動,視障生的心理健康率顯著提高,SLS-90的總分也明顯下降,音樂團體活動與視障生的心理健康有著顯著的正相關,且音樂團體活動對應視障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效果顯著。

表9 SDS配對樣本檢驗
從SDS與SAS 量表的測試總分的頻數結果和兩次測試總分的配對樣本t 檢驗結果來看,音樂團體活動與視障生的焦慮、抑郁狀況的改善有著顯著的正相關,效果顯著。可能原因是,在進行音樂團體活動(如鼓圈)實踐時,跟隨著教師的引導,各種大小、高低、形狀不同的鼓,在被試的敲擊中發出不同的聲音,并且強弱不同的敲擊過程中,視障生既可盡興發泄,又能適當控制。隨著肢體動作一次次的操作實踐,他們平時積累的各種情緒都得到了釋放,在鼓聲中,心靈獲得打開,笑容得到回歸。
而每次活動的分析環節可知:“每次活動都讓學生感到一種很好的減壓方式,在輕松與快樂中度過了美好的下午”;在“音樂聆聽與想象”的活動中,學生說“音樂作品中大自然的聲音讓我感覺到內心的寧靜,不再浮躁,享受這個過程”。
通過研究,SCL-90 中“人際關系敏感”因子獲得較好體現。這說明被試通過音樂團體活動,社會交往關系水平得到了提升。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提供的4 項音樂團體活動,均需在團隊中進行,要求相互交流的技術難度不大。如在鼓圈活動中,要求被試者操作一段時間后互相換鼓;在“音樂游戲”項目中,通過規定的游戲角色間的互動進行交流等。這使得視障生相互交往容易實現,進而增加了他們的交往信心,獲得交往能力的提升。“這個活動讓我體會到,缺少哪個人都不行,團結就是力量,因為我們的團結,敲出了最美的節奏”;“在演奏過程中,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學會傾聽,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這是來自視障學生的分享,在音樂團體活動他們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體會到了人是社會的人,是在群體中生活與學習,需要跟人交往與溝通,不能自我封閉,要主動融入社會中,就像學生分享中講到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音樂團體活動中潛移默化提高了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被試者中任何人都能很好完成擊鼓動作,不需要高深的打擊樂專業技能。視障學生由于視力缺陷,往往較自卑[12],通過音樂團體活動,讓他們在同學面前更加自信,如有器樂、聲樂特長的學生在同學面前表演,聽到同學們的贊賞與掌聲,特別開心與興奮。在鼓圈活動中,他們分享道“這是我從未有過的音樂體驗,我與同學們共同演奏了從未有過,舉世無雙的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交響樂!”“沒想到我也能演奏這么好聽的音樂……”。在此過程中,讓視障生完成了他們自己覺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讓他們明白只要通過努力,一切都有可能,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
通過研究,建議教師要真正平等對待視障生,同時對視障生要多進行關注心理健康情緒引導的藝術團體活動,同時,針對他們的團體心理健康情緒的引導活動應持續進行。
為期2 個月的實踐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對視障生心理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學生參與音樂團活動后的分享環節,視障生暢所欲言,分享音樂團體活動帶給他們的愉悅感與自信心。與此同時,研究團隊也發現,之所以研究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首先源自研究團隊成員長期從事視障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熟悉視障生的心理特點,從學生心理健康視角出發,貼近學生實際需求,設計了具有針對性音樂團體活動,它有助于日常的音樂課程,目前音樂課程主要是提高學生音樂基本素養,學習相關音樂知識與技能為主。兩者的關注點與落腳點不同。其次,研究所用到的3 個心理自評量表主要測試的是學生1 周內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因素是多方面的,雖然此次研究取得有效性,并不代表視障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一直不變。最后視障生進入職業教育階段,在重視視障生職業技能培養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積極、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主動融入社會,與人交往的能力。我們通過此次研究為視障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辟了一條新路徑,為特殊教育(視障生)同行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