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
在歐美奇幻影視作品里,角色的命運甚至可以從他們頭發的色彩中看出來。假如你擁有一頭金發,你既可能拿到優雅而富有靈性的精靈族劇本,也可能成為美麗性感卻空洞愚蠢的符號;假如你擁有一頭紅發,你可以是桀驁張揚反叛的超級英雄,也可能是致命而危險的巫師;假如你擁有一頭黑發,那么你很有可能拿到的是主角劇本——盡管沒有神靈與巫術的加持,卻擁有屬于人類的智慧與勇氣,最有可能一路歷經險阻,笑到最后。
紅色是一種易于引發強烈想象的顏色。它使人聯想到血液和火焰,激情與憤怒,燃燒的地獄,灼熱的欲望,但這是一個因為發色而飽受成見之苦的群體。對紅發的偏見,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古希臘羅馬時代,并且一直貫穿整個中世紀。據傳說,埃及艷后克利奧帕特拉就有一頭紅發。
縱觀歐洲古代歷史,這種對于紅發的偏見很可能形成自民間印象。和普遍黑發的南歐人相比,來自北方的蠻族中有不少紅發。他們作為被征服者,身份低賤,又因為強壯粗野而令羅馬公民感到厭惡和恐懼。在中世紀,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諾曼人從北方橫行而下,一直劫掠到歐洲中部,他們又往往以紅發紅胡子為體征,于是一時間“紅色野蠻部落”使人聞風喪膽。
另外一重偏見來自中世紀的獵巫狂潮。人們恐懼女巫,認為她們被魔鬼誘惑,是異端、邪惡。《紅發百科全書》中提及:“紅發綠眼據說是女巫、狼人和吸血鬼的標志。當地有很多因為這種觀念而把紅發小孩殺死的故事。”中世紀的女巫當然不可能都是紅發綠眼的,然而,只要一個女人擁有紅發,就有被強行當作女巫并送上異端審判的火刑臺的危險。
到了20世紀60年代,紅發有了全新的含義。張揚跳脫的紅色成為反叛的象征,在女性之中一時掀起染紅發的潮流。據說,迪斯尼改編的小美人魚動畫中,愛麗兒被設計成紅發,也有破除長期以來對紅發偏見的意思。如果我們留意好萊塢電影和各種歐美奇幻影視中的人物設計,就會發現,紅發人,尤其是紅發女人,往往作為一種異常強大、性感或者擁有特殊魔力的角色出現。在X戰警系列中,能力最強大的歐米茄級變種人鳳凰女琴·葛雷就有一頭紅發;身手敏捷又心狠手辣的魔形女瑞文,依然是紅發。在《冰與火之歌》中,女祭司梅麗珊卓也有著一襲紅袍和一頭紅發。
“金發碧眼”是我們對西方人的習慣想象,但事實上,天生金發碧眼的人在歐洲占比并不大。人們對金發的審美能在歷史與神話中找到些許蛛絲馬跡,證明西方人很早就喜歡將金發與神圣、光明的元素聯系在一起。古希臘神話里,有不少神祇擁有金發,或者以金色作為形象的主基調。值得注意的是,希臘人大多發色較深,他們的神卻常有著一頭金發。或許是金發的光澤容易給人以光明之感,所以被頻繁地同神祇聯系在一起。
金發,顏色越淺,可能越暗示著一種非人化的、神圣化的傾向。在歐美奇幻作品里,金發屬于那些美麗、高貴的族群,或者是那些具有靈性的角色。在托爾金想象的中土大陸上,精靈一族最為美麗、智慧,他們擁有壯闊的歷史和史詩般的語言。精靈們最初有三大種族,他們并非全都是金發,但是其中最美麗的一族,即凡雅族,幾乎都是金發,他們有時候被稱作“金色精靈”。屬于諾多族的精靈則幾乎全部是黑發,而這一族群以智慧聞名,這同樣符合歐美人對于黑發人的印象。在《魔戒》和《霍比特人》系列電影里,并沒有出現凡雅族的角色,但是強大的光明精靈凱蘭崔爾,雖然屬于諾多族,卻因為有凡雅族的血統而擁有燦爛的金色長發。生活在幽暗密林的精靈王瑟蘭迪爾和精靈王子萊格拉斯,其實是較為低等的精靈,但或許是電影為了凸顯他們精靈的身份,或者他們本就擁有凡雅族的血統,他們也被設計成金色長發。
然而,在20世紀美國好萊塢的金發女郎熱潮以后,金發有了全新的內涵。瑪麗蓮·夢露作為20世紀50年代好萊塢金發女郎的經典形象,極具代表性。她一襲白色的華麗衣飾,一頭白金色卷發,短發蓬松,面貌有如孩童,卻有著挑眉紅唇、豐乳肥臀,顯現出一種純真與性感并存的魅力。
黑發或者深色頭發的人,總是拿著主角劇本,可能只是因為深色頭發的人數量比較多。當然,更是因為黑發如此具有“人性”。
它沒有跳脫的色彩,因而更不易被特定的偏見給框牢。它使人想到普通的人類,不一定有神力,但具有人類所可能具有的種種缺點或品質,他既有人類的惡、貪婪和軟弱,也有人類的勇氣、執著與尊嚴。
有一種說法是,歐洲人都是精神羅馬人,古代羅馬帝國的輝煌榮耀至今在他們的血液中流淌,而羅馬人,尤其是凱撒大帝,正是黑色頭發的。因此作為征服者和統治者,黑發人的地位很高。這種說法無從查證,姑且當作一種推測。或許正因如此,黑發要么是平平無奇的路人,要么就是中心人物。尤其在歐美奇幻故事中,黑發的角色總是作為身負使命的人物,或者以人間君王的形象出現。在《魔戒》中,精靈們只是主人公旅途上的協助者,真正的主角是身為小人物的霍比特人。弗羅多眼睛湛藍,黑發蓬亂,平凡普通,毫無光環,時常動搖,卻善良堅韌。 另一個重要的主角是人皇阿拉貢,他是剛鐸的國王,擁有古老的王室血統,《魔戒》三部曲的劇情事實上在講述人皇回歸王座和人類中興的歷史,而阿拉貢也是一頭黑發。
人們對于頭發顏色的文化反應是微妙有趣的。在當代,人們關于發色的刻板印象正在逐漸減弱。然而,不同的發色及其象征意味依然會被以某種藝術手段運用于影視造型中。或許因為人類都是視覺動物,又或許人類始終生活在自身歷史記憶之下,因此,對于色彩標簽的成見實在根深蒂固。
下回看電影時,不妨看看你能不能從人物的發色中看出他們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