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玉碩

縱觀近幾年的趨勢,網絡社交越來越普遍化、低齡化;只要一部手機、一個直播APP,你就可以在網上分享或直播有趣的事情,而一些粉絲量較高的視頻博主,年輕人習慣性地稱他們為“網紅”。而“網紅”又對青少年產生了哪些影響?
現狀:學生不思進取,只想一夜成名
“網紅”門檻低、成本低。在現在的網絡形勢下,大多數短視頻吸引人,為的就是博人眼球、增加粉絲量。有些“網紅”爆紅引起許多學生們的“崇拜”,甚至有的認為上學不如整容,考上好大學不如當“網紅”。“媽,我不高考了,我要當‘網紅。”近日,鄭州市金水區的王女士告訴記者:“這孩子真的是魔怔了,他這個年齡不好好讀書,說要去做‘網紅,他這樣拿什么去和別人競爭……本來孩子的學習成績屬于中上游階段,努努力可以考入一個心儀的學校,這樣下去沒心思學習可怎么好!”
無獨有偶,家住鄭州市惠濟區的李女士也對記者說:孩子本身學習成績不好,還沒來得及請家教,孩子就自己定了主意:“我要當‘網紅,當‘網紅掙錢多快,以后就不用花你們的錢了。”李女士嘆了一口氣說,“這孩子,就是手機看多了,羨慕網上那些發個短視頻就一夜爆紅的人,自己也想成為這樣的人,但是他不知道別人在背后付出了多大努力。”李女士說:“我特意去了解過這個行業,很多視頻博主拍攝的形式是很貼近生活的,容易引起共鳴,但是背后都是專業的公司在操作,給主人公專業的人物設定。孩子不知道這些幕后操作,他以為簡簡單單拍幾個日常生活視頻或者是逗樂的視頻就可以走紅。”
解讀:網絡紅人頻出,走紅方式多樣
隨著網絡的發展、直播的興起,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網絡紅人。手機的普及、短視頻的無門檻化,已經使得越來越多的“網紅”出現在我們身邊。
據了解,在2016年QQ數據《95后抖屏擇業觀大起底》中,近6成的“95后”有興趣成為“網紅”;在2017年新華社的《95后的謎之就業觀》中,有54%的“95后”向往的新興職業是主播和“網紅”;在“梧桐果”的《2019畢業生求職意向調查報告》中,主播、“網紅”仍是年輕人最青睞的新興職業的前兩名。這其中不只有即將畢業的年輕人,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尚處于小學、中學的青少年。“科學家”不再是小學生被問到夢想時的標準答案,“我想成為網紅”成為很多小學生的答案。現在一些青少年不是用心鉆研如何提高學習成績,而是苦心琢磨如何讓自己在網絡中脫穎而出,從而贏得流量。在他們眼中,同是受人矚目、光鮮亮麗的職業,成為“網紅”要比成為大明星來得現實。
“網絡爆紅以后會有大量的收入,低成本的付出誘惑了許多學生輟學甚至當起了所謂的‘網紅,我身邊就有幾個這樣的,他們進入一些所謂的造星公司,在直播間一坐就是一整天。”一位網友這樣告訴記者,“許多‘網紅的背景被扒出來后你會發現,他們不僅年齡小,而且還有抽煙、喝酒等不良習慣,給青少年成長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最終都被平臺封殺。一個學還沒上完,還不知道該怎么做人的孩子,就展現在公眾的視野里,接受公眾的評頭論足,一些惡意的評論還有可能讓這些孩子心理成長畸形,甚至發生一些極端事件。”
分析:頻繁接觸網絡,學生易受誘惑
鄭州某教育培訓行業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隨著5G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普及程度更高,不論男女老少都有接觸網絡,甚至絕大部分青少年對于網絡的使用比更多成年人都熟練。如今短視頻行業興起,父母也幾乎都給孩子們買了手機,孩子們不跟父母在一起時就形成了手機監管盲區,在培訓班的課余時間里,學生們幾乎都是各自捧著手機玩,或者扎堆一起玩,這其中就不乏善于表現的學生拍攝短視頻。
一位教育行業業內人士表示,青少年由于心理和生理都還不太成熟,是非辨別能力還較弱,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強,他們在很多方面容易受到誘惑和干擾,判斷力也相對較差,所以頻繁地接觸網絡容易給青少年造成很大影響,網絡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構成了潛在的威脅。
律師:家長學校引導,網絡尚需監管
對于如今的“網紅”泛濫現象,河南科技通律師事務所李旭烽律師表示,要防止“網紅”誤導青少年,國家相關法律應該完善,對隱藏在“網紅”背后的網絡推手進行監管。很多網絡紅人一夜爆紅,其背后一般有推手在策劃與炒作,僅為吸引眼球,牟取經濟利益。而炒作那些黑白顛倒、美丑不分、真假不辨的“網紅”,無疑有違公序良俗。
同時李旭烽也提醒,廣大家長和學校更應該正確引導,使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網紅”成名快,消失也快,隨著網絡喧囂紛呈,一個又一個游走在道德和法律邊緣的“網紅”,很快會被公眾拋在腦后。廣大青少年只有在現實中腳踏實地、努力奮斗,才能取得真正成功。只有持續提升自己,才能成為有價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