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軍 劉娜
陜西西安臨潼區是中國石榴的發源地,臨潼石榴可謂“絲路之御果”。西晉張華的《博物志》記載:“漢張騫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國榴種以歸”。公元前138年始,漢使張騫鑿空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引種石榴栽植于漢上林苑及華清宮,后移植到全國各地。
2020年,陜西臨潼石榴種植系統列入第五批中國重要文化遺產。遺產地核心保護區位于秦兵馬俑博物館以西的斜口街辦、驪山街辦、秦陵街辦的四個行政村,面積1.5萬畝。
色澤艷麗,果大皮薄
臨潼石榴主產區處于400?800米海拔的驪山丘陵及山前洪積扇地帶,春季溫暖,秋季溫差較大,主產區所處的地勢南高北低,空氣流通好,光線投射力強,石榴主栽區的山前洪積扇土壤主要為洪淤土,土層中沙土并存,通透性好,造就了臨潼石榴的獨特品質。臨潼石榴素以色澤艷麗、果大皮薄、汁多味甜、核軟鮮美、籽肥渣少,品質優良聞名,歷來是皇家貢品。
“凈皮甜”是臨潼栽植面積最大的石榴品種,也是最古老的石榴品種,是中國石榴品種的活化石,“凈皮甜”平均單果重350克,最大單果重1600克,果皮薄,果面粉紅,籽粒百粒重大于38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達18%以上。如今,經自然雜交、芽變等方式該品種已經孕育出大紅甜、貴妃紅等50余個品種后代,臨潼石榴品種大家庭成為中國石榴基因庫。
臨潼石榴以規模大、品種多、品質優、文化底蘊深在中國乃至世界享有盛譽。目前,臨潼區50年以上樹齡的石榴大樹有萬株以上,百年以上樹齡的石榴古樹712株,含古石榴樹群19個,其中單群20株以上古石榴樹群12個,有1個完全野生的石榴古樹群。
復合生態,貯藏獨特
臨潼石榴生產系統經過了上千年的歷程,形成了特定的農耕方式。石榴樹的修剪、土壤管理、古樹復壯、培育、病蟲害防治等都獨具特色。
農戶為改善土壤質地并預防石榴裂果,積累了豐富的傳統復合耕作技術,實施并推廣“果園覆草”與“果園生草”的傳統生態技術,促進了有機質的積累,穩定了土壤溫度,為石榴樹根系生長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當地經驗豐富的果農結合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傳統方式,進行旱作石榴生產模式、節水灌溉技術、富硒石榴生產技術的探索推廣與應用,積極實施以有機肥為主的配方施肥技術、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果農因地制宜,發明了豐富的傳統儲藏方式,如窯洞、地窖、缸罐等,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規范的貯藏技術,商品果率達到了80%,果品貯藏4個月依然新鮮如初。缸罐貯藏保鮮技術是典型貯藏技術,先將缸罐洗凈,并在底部鋪1層含水量5%的濕沙,厚5?6厘米,中央豎一秫秸把或竹筒以利于通氣。石榴沿秫秸把或竹筒周圍擺放,直至放到離缸口5?6厘米時為止,果面蓋1層濕沙,封口扎緊,置陰涼處貯藏。貯后1個月巡查1次,如有爛果及時剔除。這種貯藏方法可貯至翌年3—4月份。
文化引領,三產融合
多年來,臨潼區持續加強對石榴產業的支持,不斷擴大石榴種植規模,加強石榴品種改良、提升石榴品質、扶持臨潼石榴品牌建設,組建臨潼石榴產業聯合會,扶持石榴網上銷售,爭取專項貸款,開展石榴保險業務,臨潼石榴產業蓬勃發展,欣欣向榮。
目前,臨潼石榴種植面積8萬余畝,年產優質石榴8萬噸,現有高標準優質石榴示范園15個,區內擁有石榴酒、石榴飲品加工企業5家,年加工鮮果2萬噸。從事石榴生產銷售的企業、專業合作社30余家,培育了丹若爾、秦俑、紅石榴等加工品,百福瑞、林彤、臨綠、臨研等鮮果省市級知名品牌15個,石榴產業年產值達5億元以上。2017年獲得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2000余年的栽植歷史孕育了濃厚的石榴文化。石榴書畫、石榴剪紙(窗花)石榴雕塑、石榴裙,以石榴為主題的民俗形式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已經滲透到臨潼人民生活中。在臨潼區,石榴隨處可見,以石榴樹為材料的園林綠化景觀已經成為臨潼區園林文化的核心元素。
立足石榴科學發展統籌推進的發展思路,臨潼有關部門圍繞石榴果游結合的發展項目,挖掘石榴傳統生產技藝,融合石榴文化元素及傳統石榴生產模式的農耕文化體驗園(區)正在規劃之中,農耕文化體驗園將進行石榴傳統耕翻、修剪、施肥等生產方式的勞動體驗,同時開展石榴古樹觀賞、休閑旅游采摘,進行石榴美術類、工藝品類、服飾類及民俗類的文化元素展示等。
臨潼區從2017年到2020年連續舉辦的“石榴花節”就是以石榴花為載體,宣傳臨潼石榴文化,打造以石榴為載體的文旅產業,探索“石榴+旅游”“石榴+歷史文化”的三產融合方式,拉長石榴產業鏈,豐富歷史,增加果農收入。石榴花節遵照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綠色生態旅游帶動城市產業發展,將城市建設、旅游產業、文化會展、對外推廣整合,打造以賞市花,觀石榴盆景、石榴攝影展、石榴文化剪紙展,進行石榴樹認領為主要載體的全民參與的文化、旅游、公益、娛樂盛會。
(作者單位:陜西西安市臨潼區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