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黛云
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的《神曲》中說:“交流是互相選擇,需要共鳴,是愛也,動太陽而移群星!”
中國人與外國人在一起,價值觀體系、傳統和信仰等都不一樣,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視角。存在共鳴很重要。也許有一些外國人對中國文化并不是特別了解,也沒有認真研究,可是卻能有一種共鳴,產生一種靈感。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靈感的共鳴不是一般漢學研究所能代替。
18世紀法國著名學者伏爾泰,是東西方文明交流共鳴者的典型。他窮盡一生精力孜孜追求的理想,就是將法國變成一個能夠具有宗教寬容精神的國度,而在他看來,中國就是這樣的理想國的最優秀的范例。這是我們理解伏爾泰為什么推崇中國文化的關鍵。
其實,伏爾泰的這些看法雖然不完全符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但對于當時的西方文明有共鳴的反思作用,反過來對我們今天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也有所助益。找到共鳴,這就是中國文化面向世界的出發點。
如果文明是“巨人”,文明的本性就更是超越,就是開放與包容、學習與借鑒、糾錯與創新的升華過程,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不是這樣,人類走不到今天,更沒有未來。過去,我們有能力對世界文明作出原創性的貢獻,現在我們也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長處而不失去自我。這就是我們面對世界文化的根本出發點。
(摘自《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