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波瀾 劉良國 劉俏
摘 要:魚類學是高等學校水產養殖專業基礎課程之一,魚類學實驗是魚類學課程原理與方法的驗證和鞏固。魚類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方式可以多種多樣,項目驅動教學法的出現給魚類學實驗課程教學方式的轉變提供可行性。該文以魚類骨骼標本制作為例,介紹了在魚類實驗教學中運用項目驅動教學法的案例,從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和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等方面總結了項目驅動教學法的應用效果。
關鍵詞:魚類學實驗;項目驅動教學法;魚類骨胳標本制作
中圖分類號 G71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9-0154-03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ethod o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Ichthyology
——A Case Study of Fish Skeleton Specimen Making
SONG Bolan et al.
(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415000, China)
Abstract: Ichthyology i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of aquaculture major in universities.Ichthyology experiment is the verific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ichthyology course.The teaching methods of ichthyology experiment course can be varied,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ethod provides a feasibilit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of ichthyology experiment course.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ase of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ethod in fish experimental teaching by making fish bone specime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aching reform mode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course and improve students′ enthusiasm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actice.it achieve good practice effect.
Key words:Ichthyological experiment; Project-driving method teaching method; Making specimen of fish skeleton
魚類學是高等水產院校養殖專業重要基礎課之一。魚類學實驗是魚類學課堂教學原理和方法的鞏固,同時也是學生知識體系創新的源泉。魚類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方式可以設置多種多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驗證有關理論,更注重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是理論教學難以替代的。在我國水產類高校中,魚類學實驗歷來以系統解剖、形態分類等基礎型實驗為主,缺少創新實驗訓練和設計型實驗,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且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手段落后[1]。隨著教育改革的進行,有必要對傳統的實驗課程內容和形式進行改革。項目驅動教學法的出現給魚類學實驗課程教學方式的轉變提供了一種可行性。
1 項目驅動教學法
項目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之上的教學方法,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為目標,從項目的選擇、實施和推進及傳授知識,緊緊圍繞學生未來所從事的具體工作進行。它的模式核心內容在于項目題目的精心篩選和實施與設計,關鍵點在于項目事例和信息的精練和取舍[2]。項目驅動教學法的主題要求以典型項目為基本載體和框架,教師主導項目設計,充當輔助者,在教什么、怎樣教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在項目教學過程中,穿插相應的書本知識,使學生在完成實驗項目的同時,也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實現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技能的共同發展。此過程中,學生充當項目主體,積極參與各級任務的完成過程,在相對真實寬松的職業背景當中,理解將來所要從事事業職業特征,從而不斷加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團隊協作精神,養成良好的職業能力[3]。
項目驅動教學是在教師全程監控與指導下完成的開放式教學活動[4]。相比于傳統教學,項目驅動教學中的知識結構存在層次性,項目中處處體現基礎知識和技能,并根據知識重點、難點分布,將項目細化為具體教學任務,其難度逐步加深,形成一種螺旋上升的結構體系。學生在解決這些任務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就感,有效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及學習積極性,逐步形成認知、情感活動的良性循環[5]。
2 項目驅動案例
魚類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一般涵蓋了魚類的形態學、分類學和生態學3大內容,具有概念性、實踐性、專業性和綜合性[6]。湖南文理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院2014年開設本專業,安排的總學時為50學時,開課時間為大二的第1學期。魚類形態學模塊的理論與實驗為26學時(17+9)[7];以往的實驗教學采取傳統教學方法,屬于“平面教學”,教學效果一般。為克服“教師只講、學生光聽”教學模式下學生被動學習的弊端,筆者根據課程特點,提出了基于項目驅動的魚類實驗課程教學方法。該方法在實驗教學中的初步開展,通過多個項目的驅動將分散的知識點融匯貫通,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以實驗項目“魚類骨骼標本的制作和觀察”為例。
魚類骨骼標本的制作和觀察是魚類形態學實驗模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學重點和難點所在。魚類骨胳組成復雜,形態各異,且難以記憶。在水產院校的魚類學實驗教學中,實驗魚類骨骼是最基本的實驗教學材料之一,完整的魚類骨骼標本攜帶有大量重要的生物學信息。在魚類專業課程教學中,它們不僅提供了真實且直觀的形態解剖學素材,而且對脊椎動物骨骼的演化乃至生命科學進化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8-9],所以用此實驗進行項目驅動案例,有典型作用。
3 項目驅動教學組織實施
3.1 人員分配 精心成立教師課題團隊,明確團隊分工任務。同時成立不同魚類標本技術攻關興趣小組,實驗前期給學生準備大量閱讀文獻,了解相關實驗內容。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通過對魚類標本制作項目進行相應的學習,將自身的理念運用在該項目之中。針對魚類學實驗骨胳標本制作課程內容,設置分解了若干任務。這些任務設置難易結合,循序漸進。隨著項目的推進,學生逐步完成分配任務,在獲得本課程知識的同時,培養了解決問題的知識技能,提高了學習能力。
3.2 分段實施
3.2.1 制定計劃 項目負責人會同各實驗小組成員認真閱讀理解本實驗項目設計的任務分解和能力素質要求,明確組員的分工和任務完成時間;本項目分解成7大任務,每一任務都有其關鍵技術攻關。
任務如下所示:(1)魚類材料獲取和主要形態指標的測量方法;(2)魚類去除皮膚組織及內臟技術;(3)骨骼的脫脂處理技術;(4)魚類骨骼漂白的處理技術;(5)魚類骨骼的串制聯接技術;(6)裝飾陳列方法;(7)總實驗技術路線的確定[8]。
3.2.2 具體實驗 以小組為單位,各組均下達并進行相關的任務下關鍵技術的攻關。教師作為指導者和輔助者,學生作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實現設計,并糾正學生在該項目中出現的某些設計錯誤或調整學生設計方向等。此階段為組員完成實驗項目各任務的具體實驗實施階段。通過將知識、能力與理論三者統一,學生能夠加強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具體操作如下:(1)魚類標本的采集測量。指導學生采集篩選魚類標本材料和進行外部形態指標的測量。由有經驗的魚類學教師帶隊,對本省常見魚類進行大量購買采集,進行材料儲備。可通過本地市場購買和江河捕撈多渠道進行。還可積極利用水產創新平臺和動物學重點實驗室及校外資源,獲取收集各地典型鮮活典型魚類。測定魚類相關指標,如質量、全長、體長、體寬、體高、頭長、吻長、眼后頭長、眼徑等基礎數據。根據測量值,初步確定填充內容物和魚義眼的比例大小。同時記錄下魚類性別、采集地、采集日期和體色等作為標本及填充補色時參考[9]。(2)魚類骨骼的預備處理技術。學生根據任務進行魚類去除皮膚表面組織及內臟技術篩選和確定(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生物方法篩選)。選擇最合適的去除魚類皮膚表面組織及內臟方法。(3)骨骼的脫脂處理技術。學生根據任務進行實驗攻關,通過對多種骨骼的脫脂劑和對標本脫脂效果的作用比較,篩選最環保有效的脫脂劑。(4)魚類骨骼漂白處理技術的確定。學生根據任務進行進行實驗攻關,通過不同漂白劑的作用比較,進行最優漂白劑的篩選。(5)魚類骨骼的串制技術的確定。學生根據任務進行實驗攻關獲取最優骨骼串制技術。如中軸骨胳的頭骨串制、椎骨串制、外周骨胳的肋骨串制、附肢骨串制技術。(6)裝飾陳列方法:學生根據任務給制好的骨胳標本固定不銹鋼支架、配制標簽和文字詳細介紹牌。(7)確定總實驗技術路線。實驗魚類的采集、篩選和測量參數—魚類去除皮膚組織及內臟技術篩選和確定—骨骼的脫脂處理技術—魚類骨骼漂白的處理方法—魚類骨骼的串制技術—魚類骨骼裝飾陳列技術。
3.2.3 確定魚類骨骼標本制作新工藝技術流程 項目負責人整理組員的任務內容,以報告、PPT、視頻等形式形成匯報成果。分組分段實施保證學生的參與性和任務完成的時效性。
3.3 任務評價 由于本實驗項目驅動教學在課程目標和內容上具有階段性和開放性的特點,項目教學的任務評價,如只運用既定目標評價,將失之偏頗,而應該采用與過程性綜合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實驗項目的每一過程中進行相應評價,體現該教學過程具有階段性和過程性的特點。而最后項目目標的完成情況,主要依據最終成果匯報做出相應評定,考察學生對項目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本實驗通過項目驅動教學法的應用,以學生組員為主體,教師積極引導。在整個實驗教學過程可以對動物(魚類)解剖學、分類學、形態學、生理學、病理學等多門水產課程進行系統化考核。可以在標本制作過程中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動手能力,培養案例分析能力,發掘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還能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專業素質等綜合評價指標,即將水產養殖專業學生置于真實相關工作環境之中,利用實際項目的驅動性教學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崗位技能進行培養和鍛煉,由師生共同參與,為學生建立起多元化的系統考核評價方式。最終使其能夠進行自發性和自主性學習和研究。
4 結語
項目驅動教學法在魚類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創業創新能力和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能促進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強化實踐育人觀念和實踐教學環節,以及豐富自身的教學資源。實踐證明,通過此案例的應用,已形成了一套系統成熟的魚類骨骼標本工藝技術,制作出一批美觀實用的淡水魚類骨骼教學標本,培養了一批掌握骨骼標本研制新技術的熟練學生。而將項目驅動教學法應用于魚類學其他實驗教學中,魚類學實驗教學效果同樣得到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1]姜志強,吳立新,王偉,等.魚類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15(7):344,347.
[2]徐雅斌,周維真,施運梅,等.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3):125-127.
[3]姜楓,賈波.項目驅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高教學刊,2017,(10):152-154.
[4]楊紹蘭,張新富.“興趣主導、項目驅動式教學”推動應用型人才培養[J].高教學刊,2018,(22):77-79.
[5]胡茂林,簡少卿.魚類學課程項目驅動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16(13):324-326.
[6]秦改曉,唐國盤,徐文彥,等.《魚類學》課程建設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5,31(3):209-210.
[7]夏虎,羅玉雙,楊品紅.地方院校魚類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17):151-153.
[8]顧勇,吳清理.鯽魚骨骼標本的制作[J].生物學通報,2011,46(7),62-63.
[9]蘇懷棟,陳圓圓,龍微鑫,等.多種魚類骨骼標本制作[J].河北漁業,2012(7):55-57.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