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囈
“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人?!?895年,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
過去的100多年間,諾貝爾獎幾乎采摘了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領域所有最優秀的果實,并讓科學之樹越來越茁壯茂盛——諾貝爾獎的歷史,幾乎就是20世紀后的自然科學發展史。
看似高冷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往往偏重基礎研究,似乎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距甚遠,但事實并非如此。正如199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路易斯·伊格納羅所說:“摘取諾貝爾獎的任何科學發現都不應束之高閣,而應普惠大眾。”那些杰出研究成果所帶來的科技力量不可估量,早已滲入我們的生活。
以去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開創性發明了便攜式鋰電池”為例,這個發明讓你此刻注視的手機、家中的筆記本電腦、路上的電動汽車與一系列電子設備成為可能,被認為是電子工業中最偉大的兩項發明之一。另一項發明是晶體管,早在1956年便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事實上,直接改變世界面貌的諾貝爾獎遠不止這兩項。據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統計,從1901年到2020年間,共有356項研究或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其中有217項對知識進步具有顯著作用,有56項對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具有顯著作用,有83項對人類健康具有顯著作用。彩色照片復制技術、無線電報技術、圖像傳感器等,均已顯著而廣泛地滲透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場一年一度的科學盛宴不僅拓展了人類知識的邊界,還演化出許多在今天看來習以為常的技術,發展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赝倌曛Z獎,它在書寫過去,翔實記錄了人類科學、文明的發展足跡;它也在望向未來,將目光投向更遙遠的太空與更微小的粒子,呈現出多元化、合作化和學科交叉化趨勢,讓更多的現代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