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堂,黃 思,陳建勛,張 聰,楊寧祥
(1.廣東省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珠海檢測院,廣東 珠海 519002;2.華南理工大學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廣州 510641)
工業循環冷卻水是石油化工企業的命脈,一般占工業用水的80%左右[1]。循環水常作為換熱器冷卻介質[2],但由于循環水的水質、濁度、溶解氧以及流動狀態等因素影響[3],換熱器運行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結垢、腐蝕等問題,嚴重影響工業生產進程[4-7],最終導致換熱器停車,甚至發生事故,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某石化企業冷凝器為浮頭式換熱器,管束材料為20#鋼,管束尺寸為25.0 mm×2.5 mm,管程介質為循環水,進口溫度為32℃,出口溫度為40℃,流速為0.43 m/s;殼程介質為閃蒸塔頂氣,進口溫度為170℃,出口溫度為40℃,流速為4.65 m/s。該冷凝器投入運行4年左右出現異常,對其進行抽芯檢查時,發現有2根管束發生腐蝕穿孔,管束內壁表面形成很多小鼓包,穿孔處沉積大量黃黑色垢狀物質及黃色、黏附不牢的生物黏泥垢,管束外壁腐蝕情況輕微。本文抽取失效管束,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光譜儀、能譜儀、X射線熒光光譜儀等技術手段,觀察管束腐蝕區域形貌,分析失效管束及內壁產物元素,探明管束穿孔原因,研究管束失效機理,并提出相應的防護措施。
該石化企業主要以市面上收集來的廢油作為原料,由大量C、H、O元素,少量S、Cl及多種金屬和非金屬元素組成。廢油經閃蒸塔減壓閃蒸,塔頂可得到閃蒸塔頂氣,即冷凝器的殼程介質,主要成分為輕質油及不凝氣(C1~C5及少量HCl和H2S氣體),塔底得到還需進一步加工的潤滑油。冷凝器主要對閃蒸塔頂氣進行冷卻降溫,通過冷凝把輕質油和不凝氣分開,以此來回收介質中的輕質油組分,并去掉不凝氣組分,滿足環保要求。由于HCl和H2S為氣體狀態時只有輕微的腐蝕性,所以管束在殼程介質環境的耐蝕性能較好。
針對冷凝器管程循環水進行成分測試,結果見表1,表中基準值是企業在GB/T 50746—2012《石油化工循環水場設計規范》提出的進一步參考值。結果表明:該冷凝器中循環水濁度遠高于基準值,氯離子及全鐵含量也較高。由GB/T 50050—2017《工業循環冷卻水處理設計規范》[8]可知:濁度越高,即水中膠體物質含量越高,促使水中微生物滋生。由GB/T 50746—2012《石油化工循環水場設計規范》[9]可知:當水流經管程時,規定將0.9 m/s作為流速的下限,流速大于0.9 m/s時沉積少,結垢少。因此,在該冷凝器運行工況下,循環水流速低于0.9 m/s,具有較強的結垢傾向,且水中膠體物質含量過高,容易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黏附在管束內壁。
從失效管束上取樣進行化學成分分析,取樣及分析方法按照GB/T 20066—2006《鋼鐵化學成分取樣方法》和鋼鐵及合金化學分析方法系列國家標準GB/T 223進行。采用全譜火花直讀光譜儀QSN750-II 165016F對試樣成分進行分析,結果取5次實驗平均值,具體見表2。

表1 循環水成分測試結果

表2 試樣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質量分數) %
對比GB 9948—2013《石油裂化用無縫鋼管》中20鋼的化學成分,發現管束材料含碳量為0.252%,超出標準中20鋼碳含量的上限。通過對試樣進行化學成分分析,發現該冷凝器管束材料不符合20鋼的材料標準,材料本身存在缺陷,材料成分不符合技術要求。
截取一段失效管束和一段腐蝕未穿孔管束,如圖1所示。圖2為失效管束橫截面宏觀形貌。由圖1可見,兩段管束外壁均有氧化痕跡,表面覆有紅褐色鐵銹,腐蝕較輕微;由圖2可知,腐蝕穿孔管束內壁有黃褐色腐蝕銹跡,剝落后有黑色粉末狀物質,且管束穿孔側壁厚發生明顯減薄,未穿孔側壁厚幾乎沒有減薄。如果管束內壁均勻的話,在介質的沖刷及腐蝕作用下,不會出現一側未減薄而另一側嚴重減薄甚至穿孔的情況[10]。宏觀結果表明:管束穿孔處存在缺陷,腐蝕穿孔是由冷凝器管程介質造成,腐蝕孔由內向外發展。
根據宏觀形貌觀察的結果,采用FEI Quanta 650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對失效管束進行微觀形貌分析。取樣位置如圖3所示,分別為1位置、2位置和3位置。
圖4 為管束1位置的SEM形貌。從圖4(a)可發現管束表面腐蝕區布滿大量球狀或塊狀腐蝕產物;由圖4(b)可見:管束近孔區在清除腐蝕產物后,表面有明顯的沖刷痕跡,表明循環水中含有污垢、泥沙等,長時間流經管束對表面造成沖刷。
圖5 為管束2位置的SEM形貌。從圖5(a)可以看出:管束表面有少量蝕坑和碎渣,表明管束受到腐蝕產生凹坑,碎渣為壁面受到循環水沖刷而剝離脫落所致;由圖5(b)可見:腐蝕產物層較為致密,顯示出結晶形態,表明腐蝕產物不是單一物質或單層物質,是由不同物質疊在一起而構成的[10]。管束表面3位置的SEM形貌和2位置的SEM形貌基本一致。
通過對失效管束進行微觀形貌分析,發現靠近穿孔處有沖刷痕跡,管束表面有少量蝕孔和碎渣及大量腐蝕產物,表明管束表面發生腐蝕,形成高低不平的腐蝕坑;循環水中污垢、泥沙長時間沖刷管束,使金屬表面發生剝離脫落現象,形成碎渣。
2.4.1 腐蝕穿孔區域EDS分析
通過掃描電鏡附帶的Oxford X-Max50能譜儀對失效管束內壁腐蝕區域進行成分分析。圖6為管束1位置的能譜點,表3為該位置的EDS元素分析結果。

表3 EDS分析結果(質量分數) %
位置1、2處含有Ca元素,說明管束表面存在結垢物質,且2處Ca元素最高,說明該處結垢情況最為嚴重。2處Fe元素含量最少,但O元素、S元素和Cl元素含量最高,說明管束在富氧環境下發生腐蝕,循環水中S2-和Cl-在結垢嚴重區域聚集[11],加速管束腐蝕進程,造成2處腐蝕最為嚴重,即結垢最嚴重處腐蝕情況也最嚴重。
圖7為管束2位置的能譜點,表4為該位置的EDS元素分析結果。1處Fe元素含量較低,O元素含量較高,即1處腐蝕較為嚴重,且1處存在Cl元素,表明Cl元素在腐蝕嚴重處聚集,起到加速腐蝕的作用。1處和2處還存在S元素,說明S元素參與腐蝕過程,腐蝕產物主要由O、S、Cl等元素與Fe元素的氧化物或化合物混合而成。

表4 EDS分析結果(質量分數) %
2.4.2 腐蝕未穿孔區域EDS分析
圖8為管束腐蝕未穿孔區域的能譜點,表5為該區域的EDS元素分析結果。該區域O元素含量較高,管束腐蝕環境為富氧環境[12],同時該區域存在S元素,可加速管束腐蝕。

表5 EDS分析結果(質量分數) %
采集管內物質,靜置后取適量上層懸濁液,置于烘箱中于105℃下烘干,冷卻,研磨后,通過X射線熒光光譜儀對樣品進行半定量分析。根據DLT 1151.22—2012《火力發電廠垢和腐蝕產物分析方法 第22部分:X—射線熒光光譜和X—射線衍射分析》對樣品進行分析,結果見表6。
管內產物Fe元素含量最高,說明Fe元素發生陽極溶解,管束發生嚴重腐蝕。產物中的Zn元素和P元素來源于工業循環水處理中的緩蝕劑,緩蝕劑多為復合藥劑,主要成分為聚磷酸鹽和鋅鹽[13]。Cl元素來源于工業循環水處理中的殺生劑,主要成分為次氯酸鹽。Al元素來自殼程介質中的雜質,Si元素來自循環水中的硅酸鹽。另外,樣品容易被磁鐵吸引,輕微抖動磁鐵,樣品基本不掉落。取適量樣品并向其中加入6% HCl溶液,產生少量氣泡,所以樣品中有碳酸鹽垢,表明循環中本身含有較多Ca2+和Mg2+等離子[14]。隨著水分的蒸發,水中溶解的鹽類如碳酸鈣、碳酸鎂的濃度增高,部分鹽類因過飽和而析出形成沉淀。

表6 XRF分析結果 %
冷凝器使用的循環水系統為間冷開式循環冷卻水系統,含氧量較高[15],管束容易發生溶解氧腐蝕。由于氧的電極電位高于20#鋼的電極電位,在腐蝕過程中管束作為陽極發生氧化反應被腐蝕,氧作為陰極發生還原反應,反應過程為[16]:
腐蝕產物Fe2+和OH-在溶液中擴散、相遇,通過反應生成二次腐蝕產物Fe(OH)2沉淀。Fe(OH)2在有氧的條件下是不穩定的,將與氧進一步反應生成腐蝕產物Fe(OH)3,再脫水形成Fe2O3和FeOOH鐵銹[17]。這些鐵銹形狀疏松,常附著在管束表面。當反應進行到一定程度時,腐蝕產物層越積越厚,形成鼓包。鼓包下形成大小不一的腐蝕坑,反應過程為:
根據GB/T 30579—2014《承壓設備損失模式識別》[18],工藝物料側溫度高于60℃時,循環水存在較強的結垢傾向。冷凝器工藝物料側溫度為170℃,循環水流速低于0.9 m/s,因此在管束內壁的一些缺陷部位,如表面不平整處,循環水中Ca2+和Mg2+等易結垢陽離子最先開始結垢。同時,水中膠體物質促使微生物在結垢處大量繁殖生成黏泥,導致管壁腐蝕[19]。上述由于溶解氧腐蝕生成的產物,如鐵的氧化物、氫氧化物也在管內沉積、附著[20],最終使管束內壁發生嚴重的垢下腐蝕。
初期由于垢下空間狹小造成循環水在此滯留,腐蝕反應開始發生,垢下管束發生溶解生成Fe2+,短時間內垢下氧消耗完畢,陰極反應停止,此時垢下缺氧,垢外富氧,垢層內外形成氧濃度差腐蝕電池。由于垢下管束處于活性狀態,電位較負,而垢層周圍大面積的管束處于鈍態,電位較正,形成一個大陰極小陽極的結構,因此垢下管束繼續溶解,而垢層周圍發生氧的還原反應。反應過程為:
垢下管束不斷失去電子使Fe2+不斷增多,為了維持電中性,垢外水中Cl-不斷遷移到垢下,形成FeCl2,并發生水解反應:
水解反應使垢下pH值下降、溶液酸性增加,垢下呈現深淺不一的蝕坑。隨著蝕坑的不斷加深,蝕坑周圍覆蓋大量污垢、黏泥及鐵的腐蝕物,垢下形成相對閉塞的微環境,即“閉塞區”。閉塞區內處于鹽酸環境,使垢下管束加速溶解,造成垢下Fe2+進一步過剩,又促使Cl-遷入垢下形成FeCl2,水解后又形成鹽酸,如此循環,便形成了垢下腐蝕發展的自催化過程,使垢下腐蝕加速進行[21-22]。
硫酸鹽還原菌是工業循環冷卻水的主要菌種之一。垢下環境極度缺氧,形成硫酸鹽還原菌繁殖的厭氧條件[23],硫酸鹽還原菌對金屬的腐蝕過程如下[24]:
硫酸鹽還原菌引起的陰極去極化作用為:
腐蝕產物為:
腐蝕總反應為:
由于循換水中Cl-和S2-在垢下閉塞區富集,垢下管束不斷地處于活化溶解狀態,腐蝕坑深度不斷增加,擴展方向由管束內壁向外壁進行,短時間內就會導致管束穿孔泄漏。
1)冷凝器管束內壁由于循環水中氧含量過高發生溶解氧腐蝕。造成管束穿孔的主要原因為垢下腐蝕,在循環水作用下,垢層周圍管束和垢下管束形成了大陰極小陽極的氧濃差腐蝕電池,Cl-和S2-在垢下閉塞區富集加速垢下腐蝕的進行,最終導致管束腐蝕穿孔。
2)加強循環水系統管理,對循環水流速進行定期測定,確保管程循環水的流速不低于0.9 m/s,有效抑制易結垢物質在管束內壁沉積、結垢,以及因此而造成管束的垢下腐蝕。
3)加強循環水水質管理,對進入設備的循環水進行過濾處理,清除其中的生物黏泥及腐蝕產物,防止其在管內沉積、附著形成污垢混合物。控制循環水的濁度,降低水中溶解氧含量,嚴格按照循環水處理的標準控制水中各離子的含量,尤其是Cl-和S2-的含量,減緩因此而產生的溶解氧腐蝕及垢下腐蝕速率。
4)采用符合國家標準的20鋼作為管束鋼,或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采用耐蝕鋼,建議采用雙相不銹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