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兵
實驗創新正日益成為當前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研究熱點,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以生為本的教育背景之下,在面對核心素養培育需要的背景下,物理教學已經不能再滿足于純粹的知識講授,不能再滿足于應試教育的需要。實際上,實驗創新并不是今天才提出來的,可以說從物理成為一門學科開始,實驗創新就伴隨著物理教學而不斷發展。只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實驗創新也有著不同的含義,傳統的實驗創新包括多個領域,包括實驗教學理念的創新,實驗技術的創新,實驗評價的創新等,在諸多創新中,又以實驗技術創新最被教師所關注,因為實驗技術的創新往往能夠讓教師耳目一新,也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太多的追求實驗技術的創新而忽視了實驗創新的內涵,那實驗創新就很容易流于形式,更大的風險則在于忽視了學生建構知識的需要。因而筆者以為,初中物理實驗創新,更多的要關注形式與內涵的共同創新,下面從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初中物理實驗創新的目的與現狀
初中物理實驗創新,容易陷入目的與過程糾纏的狀態,很多時候容易為了形式創新而忽視了實驗創新的目的。因此實驗創新要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對于初中物理教學而言,實驗創新的目的是什么?不妨來看一個實驗創新的例子:
在“大氣壓強”的教學中,通常會設計這樣的一些實驗:用小吸盤做的“馬德堡半球實驗”,生活中的小吸盤掛鉤實驗,用吸管吸飲料的實驗,覆杯實驗,瓶子吞雞蛋實驗等。通常情況下,這些實驗都是由教師向學生演示的。后來的一些改進措施則是將演示實驗變成學生實驗,由于這樣的實驗與傳統的學生實驗的測量、測定不同,其更多的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來獲得一種體驗過程,從而建立起對實驗現象的感性認識。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創新”思路,對應著實驗組織形式的創新。
這是近年來尤其是課程改革以來最常見的實驗創新形式,其目的是什么?筆者以為不是為了創新本身,而是為了激活與釋放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能夠在實驗(體驗)的過程中,更自主地觀察實驗現象、得出并理解實驗結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忽視了這個目的,那創新就會變味。例如有教師搜集了能夠證實大氣存在壓強的許多實驗,然后在實驗室準備了許多器材,讓學生逐個去完成這些實驗。這樣的課堂看起來熱熱鬧鬧,但是學生的思維加工效率其實非常低,因為太多的實驗必然讓學生的思維走向重復,而重復必然降低效率。坦率地講,這正是當前許多實驗創新的現狀。
筆者以為,實驗創新首先要關注創新的目的,而實驗創新的目的,應當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興趣,讓學生高效加工實驗過程與現象進而得出實驗結論。明確了目的之后,還要關注實驗創新的過程,從過程的角度來看,實驗的創新主要應突出實驗的過程教學,因為過程教學是物理現象和實驗結論之間的紐帶,只有搞清楚了過程,才有得出正確結論的基礎。
總的來說,實驗創新需要不忘“初心”——實驗創新的目的是為了讓實驗以更新穎的形式、更簡潔的過程吸引學生,不辱“使命”——實驗創新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與運用。只有這樣才能讓實驗創新發揮真正作用。
二、技術創新是物理實驗創新的必然
其實,對于初中生的物理學習而言,實驗創新很大程度上體現為形式創新。因為初中物理知識的描述是相對固定的,而如何理解這些知識,需要的是實驗的支撐。因此除了實驗組織形式的創新之外,實驗技術的創新也不可忽視。研究表明,以“做中學”和“學中做”理念,運用通用技術課程的理念、方法、技能,進行物理實驗教具(或實驗裝置)技術的創新,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技術素養的一種有效途徑。
例如,在“探究聲音的傳播條件”這一實驗中,“玻璃鐘罩”實驗是最為經典的實驗之一。眾所周知,這個實驗的思想是實驗基礎上運用邏輯推理,得出“真空不能傳聲”的結論的,而之所以要運用邏輯推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玻璃鐘罩內的空氣無法真正全部抽完,因而得不到真正的真空;同時,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鐘罩內的聲源置于底座之上,其必然會導致聲音通過鐘罩向外傳播。
分析可知,憑初中物理實驗的條件,沒有真正能夠抽空玻璃鐘罩內空氣的裝置(實際上真空度與真正的真空相差還是比較大的),但如果能夠采取創新的思路,將玻璃鐘罩底部傳聲這個因素消除掉,那在運用實驗基礎上進行邏輯推理的方法時,學生將會更加有興趣。那么,如何使得聲源與底座之間隔開呢?梳理相關創新手段,可以發現這樣的一些思路:
創新思路一:用隔音棉墊在聲源下面,阻隔聲音從此處傳播的路徑。
創新思路二:用棉線及膠帶,將聲源懸掛在鐘罩內,這樣與鐘罩接觸的只有一根棉線,雖然理論上仍然有傳聲的效果,但影響已經非常小了。
創新思路三:用“磁懸浮”的方法,在底座與聲源之上,分別安裝磁懸浮裝置(不是簡單的兩塊磁鐵,網上可郵購一些磁懸浮的工藝品),從而實現聲源與底座之間的完全隔離。
相比較而言,創新思路三能夠讓學生的觀感比較直接,學生的思維可以不再受聲源與底座接觸而產生的干擾,這樣在實驗現象的基礎上進行推理的時候,思路會更加清晰,學生對自己的推理結果也更加相信。由此判斷,從實驗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創新思路三,該思路的最大特點,不只在于“磁懸浮”技術的應用,而在于簡化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邏輯推理的基礎更純粹。類似于此的,還有這樣的一個實驗創新案例:
在“探究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中,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是一個重點。在教學中通常教師會讓學生去設計實驗,以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控制質量不變而改變速度的時候,常規的思路是用同一個物體A從不同高度滑下來去撞擊物體B,然后看B在同樣的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來判斷A物體動能的大小。筆者在讓學生設計實驗的時候,學生剛開始的思路比較亂,后來通過引導,學生發現設計實驗的過程,實際上就可以理解為在傳統基礎上進行實驗創新的過程,只要抓住本實驗的實質——控制m或v不變,去改變v或m,如果所用的更為巧妙,那控制變量、改變變量就會比較新穎,這實際上就是創新的關鍵。
實際上有一個學生的設計就比較巧妙:在桌面上準備兩個玻璃彈球,然后準備一把直尺。當用尺“平動”著將兩個質量不同的彈球推出去時,就可以研究動能大小與質量的關系;而如果用尺“轉動”著將兩個質量的彈球推出去時,就可以研究動能大小與速度的關系。在這樣的實驗創新中,沒有新穎的器材,沒有眩目的操作,一個簡單的平動保證了速度相同,一個簡單的轉動保證了速度不同,這樣的控制變量對于學生的理解而言,沒有任何的難度,這顯然有助于學生的思維高效加工實驗現象,從而認識到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尤其值得贊賞的是,這樣的思路來自于學生,也就是說這樣的一個實驗實際上學生實驗創新的成果,這顯然是意義非凡的。
三、物理實驗創新必須關注實驗內涵
其實在上面的案例分析中,已經明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初中物理實驗創新,在追求實驗技術又或者是實驗形式創新的時候,是不能忽視實驗內涵的。如果說實驗技術的創新更多的是保證實驗有創新的形式,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之外,那對實驗內涵的關注,則是實驗創新的源泉。
例如,在上面的實驗創新案例中,無論是“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還是“探究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都緊扣了“聲音傳播過程中的介質”與“控制影響動能大小的質量與速度因素”兩個本質,而只要扣住了本質,那在尋找更好的實驗技術的時候,也就不會偏離實驗的方向,這樣的創新過程無論是對于教師而言,還是對于學生而言,都是對創新實驗內涵的一種理解。
其實,在初中物理實驗中,好多實驗都可以通過實驗內涵分析的方法,抓住實驗內涵,再改變實驗形式,從而就可以實現實驗的創新。對于初中物理而言,這可能是最為有效的實驗創新思路了。
此外,實驗的內涵還在于“做”,在中學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應確定以實驗為基礎,用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操作實驗、設計實驗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做是一種動手動腦的綜合性體驗過程,在體驗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被激活,學生的思維會圍繞實驗現象而進行精細加工,于是實驗現象與實驗結論之間,就可以得到一個較好的匹配,這顯然是有利于學生建構物理知識的。
當然,好的實驗創新應當是技術創新與內涵堅守的結合,技術創新支撐下的物理創新實驗,堅守著實驗的內涵不變,這實際上就形成了一種變式教學的思路,在此基礎上,物理實驗創新還要立足于做、著重于思、著眼于疑、著力于放,從其實踐性、啟發性、探索性、自主性等方面促進學生手腦的有機結合,這樣實驗創新就能夠較好地融入到學科教學中去,所創新的實驗也就能夠與日常的教學結合在一起,從而就能夠起到創新實驗促進物理教學創新的作用。
總之,初中物理實驗需要創新,物理教師建立創新實驗的思想,通過創新實驗推動創新教學,從而實現學生的高效學習與教師的專業成長。在核心素養的視角下,這可能是初中物理教學的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基金項目:江蘇省江陰市教育科研專項資金項目——指向“學科素養”培育的物理課堂轉型(JY2019C02)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