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嶺



近幾年,筆者帶領的教研團隊為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系統性、嚴謹性、創造性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校本研修。從查閱文獻,豐富理論基礎出發,調查訪問在校生的學習現狀和畢業生對思維技能的需求,以高中生物教學為主渠道,通過概念圖、思維導圖等知識可視化工具為媒介,挖掘生物教學中的可利用因素,優化教學策略,促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從而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問題的提出
一、思維培養的理論基礎
智力三元理論指出,智力包括三個部分——成分、經驗和情境(Robert J.Sternberg),即人們運用知識、經驗,結合生活實際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與智力相關的思維能力,可被劃分為:分析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實用性思維三個維度,其中分析、評判、類比和驗證能力為基礎,發現、發生、聯想和假說能力為進階,實踐、應用、遷移能力則最能體現出思維培養的價值。
思維技能的協調發展有助于學生知識的獲取和素養的達成,是育人價值的根本體現,在教學活動中,尤其是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改變重分析、輕創造、少實用的教學習慣,關注學生各層面思維均衡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思維技能,幫助他們從正確的角度,用正確的方式思考問題,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二、思維習慣的現狀調查
團隊設計了兩份網絡調查問卷,分別發給高中在校生和畢業生,目的是了解學校教學對他們的影響以及對教育教學的反饋,進而分析他們有哪些思維發展方面的不足或需求,為教師教學的方向提供一定的參考。一周后分別收回255份和269份有效問卷,通過對問卷的整理我們發現,關于高中學習過程中對問卷中的“學到的知識與學習知識的過程”這一問題,在校生認可過程的重要性,而同樣重視知識的價值;而畢業生則更注重過程,更認同思維的重要性,這種體驗與已畢業學生的社會經歷增加是不無關系的。
愛因斯坦曾說:“當你把學校教給你的一切知識都忘掉,剩下來的才是教育。”由此可見,對學生進行思維培養,才能使其真正獲得受用一生的能力。
思維習慣的培養策略與方法
一、應用合理的思維工具
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對知識進行一維水平的識記為主,知識是以線性方式儲存在大腦中,而借助一定的思維工具和組織工具,可使個體知識以圖解、曲線、表格等形式表示出來,實現知識可視化,而學生通過對知識的交叉鏈接等操作,可以在二維甚至多維水平上正確地重構、記憶和應用這些知識。有的教師可能沒意識到,生物學科常用的遺傳系譜圖,本身就是使信息直觀化的常用分析方法。
目前常用的知識可視化的組織工具包括概念圖、思維導圖、認知地圖、語義網絡、思維地圖、知識圖表等。不同人的思維模式存在差異,使用者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思維方法激發自己的思考,例如“5W1H思維模式”倡導的思維框架、SWOT分析法、思維訓練專家愛德華·德·博諾的柯爾特思維課程、“水平思考”“平行思考”“六頂思考帽”等思考工具等。
例如,在設計《種群的特征》這節課的教學中,筆者以這樣的思維導圖并結合思考帽等思維工具整理了自己的思路。
二、開發有思維價值的教學資源
發揮團隊在校本研修中的合力,發掘生物學科課內外資源中的思維訓練因素、隱含的道理、知識關系導圖等,轉化成供學生分析的思維技能訓練題,檢測學生的思維品質;或調整知識內容的呈現順序,通過對知識的連續性、廣延性、系統性等邏輯關系分析,來培養學生各種思維習慣。
【案例1】
學習《細胞核》一節時,教材呈現的知識順序是:細胞核的相關實驗、細胞核的功能、細胞核的結構。
在教學內容上調整為:先介紹細胞核的結構,然后通過細胞核的相關實驗,總結細胞核的功能。
案例分析:
“結構決定功能”是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學生通過對細胞核基本結構的認識,設計和分析實驗,推導出細胞核的基本功能,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從結構出發,可以對實驗中出現的結果和誤差進行分析和修正,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按照“目的、假設、變量是什么的順序設計實驗”、按照“誤差、操作為什么的思路引導分析”、按照“結果、結論有什么的關聯總結實驗”,從不同角度、多層次挖掘某一知識點,可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深入地、邏輯清晰地思考問題,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開展系統的、全面的思維活動。學生按這樣的習慣進行學習,可從對知識的感性認識(現象)上升到理性思考(本質),最后升華到實踐操作(應用),這也是學生應該形成的對自然界的認知習慣。
我們還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諸多處理:對教材中抽象的理論,組織學生建構模型,使隱性知識顯性化;對教材中的相關概念構建概念圖,使零碎知識系統化;對教材中難以操作的科學實驗進行改進,使科研知識生活化。通過以上操作,學生學會了在學習抽象難懂的問題時,可通過形象具體思維,將自己的經驗進行重組,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模擬它或利用圖像簡化它,使抽象問題形象化,最終應用不同的知識、方法正確地解決問題,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得到了鍛煉。
三、優化組合使用教學策略
斯滕伯格根據思維三元理論提出三種促進思維發展的教學策略:以講課為基礎的照本宣科策略、以事實為基礎的問答策略和以思維為基礎的對話策略。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的難度、知識系統的復雜關系、認知結構的邏輯聯系等角度出發,分析教學資源,對應采取上述策略,并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機的處理教學環節,組合教學策略,以分析性思維的培養為基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想法,進而遷移知識至現實應用中,實現知識與智力同步增長的目的。
【案例2】
在《基因突變與基因重組》一節的學習中,教師講述了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定義,進而提出了以下問題:
1.基因突變為什么不一定影響性狀?
2.請闡述交叉互換為什么可能導致基因重組?
3.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染色體的交換行為,為什么說光鏡下不能觀察到基因重組?
案例分析:
關于兩個定義的學習,教師采用的就是以講課為基礎的照本宣科策略,因為這兩種變異方式涵蓋的信息較多,例如基因結構改變才是基因突變、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才是基因重組等信息。教師帶領學生分析概念的內涵,提煉出“基因結構”“堿基序列”“有性生殖”“不同性狀”“相對性狀”“重新組合”等概念,向學生傳達了大量的有用信息,提高了教學的效率,也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性思維能力。
針對問題1的分析,教師采用的就是以事實為基礎的問答策略,師生頻繁互動,采用接龍式的回答,前面同學回答完,后面同學接著回答其他的可能答案。學生可以從基因結構、基因表達、蛋白質的加工、變異的位置、顯隱性關系、環境對性狀的影響等方面思考,進而得出具有開放性的不同答案。以事實為基礎,可以很好地評估和組織學生的知識,而不同情境下得出的多元化答案,也培養了學生發現、聯想等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敏捷性的思維品質。
回答問題2、3時,教師采用的是以思維為基礎的對話策略,鼓勵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答案并不是簡單的對和錯,而是要對其進行論證,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是對該策略的準確闡釋。學生必須對減數分裂的過程進行空間構建,根據對基因重組本質的理解才能對問題作出正確分析,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教師扮演著向導者或協助者的角色,營造良好的思維情境,引導學生發問和質疑,學生積極思考、剖析事物之后,還需要用準確的專業術語表達描述,與同學辨析爭論,與教師思維碰撞,在這個過程中,展示學生的實用性思維技巧,體驗良好思維習慣的價值。
“啟智課堂”教學模式的思考
能否構建有效的教學模式以加強教學活動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筆者的團隊一直在探索有利于促進學生心智成長的教學模式,經過多年實踐,反復研討,我們提出了“素養鑄骨——知識生肉——問題得法——活動凝魂”的“啟智課堂”基本思想。
“素養鑄骨”是指在課堂教學設計時,堅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線,各種課堂行為要依托“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四個維度進行設計,尤其是面向“科學思維”各層面的教學設計,有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知識生肉”是指教學活動不能離開知識傳授這一基本功能,各種思維整理工具、思維技巧的培養不能離開知識體系構建這一主線。
“問題得法”是指要通過合理的問題設計引發學生的思考,反映學生的思想,無論是課堂話題還是課后作業,乃至試題命制,都要有問題意識。
“活動凝魂”是指利用合理的教學活動組織課內外的教學工作,在活動中產生思維碰撞、交流思想觀點,進而實現學生的心智成長。
關于學生思維習慣的研究是值得教育工作者終生探尋的話題,解決問題時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思維品質的敏銳和靈活是學生成長的必備基礎,樂于思考、善于發現的習慣必將塑造出有意義的人生。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規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JC1318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