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出來的時候,天邊的云彩紅彤彤的,映得大地一片燦爛。夏天的日出總是很早,不等農民們起床,太陽就已經升起很高了。
華北平原農田里成方成塊的玉米呀棉花呀西瓜呀,郁郁蔥蔥,流綠溢翠,處處生機勃勃,彌漫著每個小村莊。
“嘿嘿!上班,掙錢;掙錢,上班!”
一大早,河北省威縣固獻鄉孫河北寨村的智障人孫新同,就早早地起床,催著父母上班。
孫新同父親孫保興睡得正香,被兒子吵醒,看看表:“才6點,天還早哩!”
孫新同只是傻傻地笑著,嘴里自言自語地重復著:“嘿嘿!上班,掙錢;掙錢,上班!”
看著兒子興奮的樣子,孫保興心里滿是寬慰和幸福。
孫新同今年21歲,自小智障,從沒打過工——誰會要這樣一個智障者呢?
誰也沒想到,一個月前,孫新同竟然有了工作,月薪1680元,竟然與普通人掙得一樣多。孫新同高興得不得了,每天早早地就起床,惦記著去上班。
一家人吃過早飯,孫保興愉快地對兒子說:“新同,走,咱們上班去。”
孫新同高興地說:“好!上班!”
孫新同和母親爬上父親的小電動三輪車,到威縣德青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去。
孫新同是個不幸的孩子,出生10天,就發高燒,醫生說他患有先天性小頭塞,沒法治。1歲多了,他還不會說話,明顯比同齡的孩子反應遲鈍。小學上了三年,他只認了三個字——孫新同。眼看著再上也是徒勞,父母就讓他上特教學校。他在學校上了半天,中午只是坐在課椅上發呆,不吃不喝不說話,父母只好放棄學校教育。為給他治病,父母找遍了醫生,毫無效果。他來德青源上班,如果沒有父母帶著,根本不行——他的智力只有四五歲小孩的水平。
孫新同的母親馬金秀,未出嫁時就患有胃病,無法干重活兒。屋漏又逢雨。13年前,孫新同那被人稱為“壯小伙”的父親孫保興得了腦梗塞,落下半身不遂的后遺癥,右臂右腿活動不靈活了,趿拉著半個身子,走路困難,話也說不清楚,成了廢人。也是天不絕人,馬金秀的胃病竟然不治自愈。為維持全家的生計,身單力薄的馬金秀獨自去外地打工。不料,馬金秀只打了兩年工,就患了膽結石,為做手術,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積蓄,還徹底沒了經濟來源,日子陷進泥潭。
今年發生新冠肺炎疫情,政府有關部門要求,各村扶貧干部要摸清疫情期間因無法打工而返貧的人員。
孫新同家的情況引起了扶貧干部谷樹勇的注意,谷樹勇通過鄉主管扶貧工作的武裝部長閆慶軍,介紹馬金秀去德青源工作。作為扶貧干部,谷樹勇對德青源還是了解的,它是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自2000年創辦以來,德青源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助力扶貧事業。他們實施的“金雞扶貧工程”,已在全國建成32個國際標準生態園,總投資百億元,滿產后可帶動2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脫貧。不出谷樹勇所料,德青源負責人當即答應接受馬金秀,第二天就讓她上班了。
馬金秀到德青源干了一個月,丈夫孫保興看這活兒自己也能干,就找到谷樹勇說:“谷書記,你給德青源說說,看我能不能也去那兒上班。”谷樹勇說:“我問問閆部長。”
但谷樹勇又擔心地說:“你這體力,工錢可能是30塊,也可能是20,你可別嫌少啊!”
孫保興說:“錢多少無所謂,只要人家肯要咱就行。”
谷樹勇給閆慶軍打電話:“能不能讓保興也去公司打工?”
閆慶軍心里也沒底:“就他這身體,我可不敢打包票。”
谷樹勇說:“你問問人家,給人家好好說說。”
谷樹勇至今手機里的微信對話還留著。6月9日11點48分,他給閆慶軍發微信:“孫保興想去德青源上班,他腿有三級殘疾,可以讓他去上班嗎?”
閆慶軍回信:“我問下吧。”
當天中午12點6分,閆慶軍就回了微信:“讓孫保興去德青源報名吧。”
于是,孫保興也來到德青源。干了沒幾天,孫保興感到,這些零活,如果自己帶著兒子,兒子也能干。如果兒子也來這兒工作,家里就又多了一份收入。他試著問了一下谷樹勇。谷樹勇試著問了一下閆慶軍。閆慶軍也試著問了一下威縣德青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劉衛華。沒想到,劉衛華說,只要他們自己覺得能干,就來吧。德青源本來就是國家扶貧項目,只要是貧困戶,都會盡量安排。
就這樣,孫保興一家三口,都到德青源上班了。
這可是他們想都沒敢想的好事兒。
孫保興感嘆道:“在這里,也就是鋤鋤草,掃掃地,并沒啥重活兒,比起俺家的農活兒輕巧多了。每月1680塊工資,對俺這樣的半殘勞力來說,蠻不錯。”
夏日的陽光強似烈火,地似蒸籠,熱得人喘不過來氣兒。樹上的知了“知兒知兒”不知疲倦地叫著,叫得人更加燥熱。
劉衛華看天氣太熱,囑咐專門負責派活兒的組長蘇朋肖通知民工們,今天下午四點上班,天氣涼快了再干。
下午三點不到,孫保興一家三口就來到園區,跟蘇朋肖說:“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天熱點兒沒啥,盡管安排活兒吧。”
蘇朋肖說:“劉經理說了,四點才開工,先到樹蔭下歇著去吧。”
孫保興說:“沒事,俺還是趕緊鋤草去吧。”
蘇朋肖見勸不住,只好由他們去了。
孫保興一家的工作熱情,劉衛華心里清楚。天氣預報說,今天氣溫高達37度,農田里更高,劉衛華不放心,給蘇朋肖打電話:“記著讓鄉親們歇會兒,別熱著他們。”蘇朋肖說:“知道,已經提醒過他們了。”劉衛華還不放心,又專門說:“安排活兒要根據各人的情況。你去地里轉一轉,勤看看他們。”
在這些打工者里面,有五個人,由于沒文化和智力問題,腦子里沒有時間概念。不管蘇朋肖把他們安排到哪里鋤草,他們都會盡心盡力地干。半晌天時,蘇朋肖常去勞動點查看,不是怕他們耍滑偷懶,而是怕他們累著,到點不知道下班。
劉衛華再三強調:“他們少干點活兒沒關系,別累著。”
我與劉衛華談及公司的情況,他說:“威縣是我們公司‘金雞產業扶貧模式在全國的第一個試點縣,2016年2月成立了公司,目前養雞200萬只,用工13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4人。像孫保興這樣的情況,在德青源很常見。在我們公司所招錄的工人中,有不少和他家類似。國家提倡扶貧要扶志,我們給他們安排工作,讓他們自食其力,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兒,給他們報酬,可以培養他們自強自立的精神,使他們勇敢地面對生活的壓力,振作起來,不要被人生的困難壓倒。”
“這個扶貧項目,已經成為國務院扶貧辦向全國重點推廣的產業扶貧工程,并榮獲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隨我一同采訪的威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趙國華補充介紹。
我們來到孫保興的家。他家有五大間房子,是1998年建的,那時他還沒患病。房長近20米,高約5米,寬7米多,那是真真的五大間房子,與左鄰右舍的房子比起來,氣派了許多。
從他家房子可以明顯感到孫保興曾經的能干,我們不禁稱贊孫保興:“你真能干啊!”孫保興自豪地說:“我這個房子剛蓋好那年,在全村是一流的。”
馬金秀打開一個西瓜讓我們吃,我們不好意思讓她破費,推讓道:“不用客氣。”
孫保興可能看出我們的意思,說:“雖然家里條件不好,但吃個西瓜還不算個事兒。吃吧。”
談及孫保興家里的情況,他說:“我的老母親今年89歲了。前些年,我和家屬都得病,多虧我的母親身體好,家里的農活兒和家務全靠老人。那時,我們一家四口都在家里加工插花,每天總共才掙十來塊錢。雖然國家給予了不少照顧,但總不如有份工作好。人活著,咋能總靠國家照顧呢!”
提起在德青源的工作,孫保興說:“像我們這樣的勞力,干這樣的工作,掙這樣的工資,以前想都沒敢想。沒想到我的傻兒子還能跟我掙一樣的工錢。就我家目前的生活狀態,超出了我的想象。”
聽到我們談話時說起他,孫新同只是傻傻地咧嘴笑:“錢,掙錢!”
馬金秀是一個不善言談的女人,在一旁面露微笑靜靜地聽著,不時地點點頭。
孫保興他們的組長蘇朋肖,魏家村人,今年63歲,也是貧困戶,來德青源工作已經兩年。在這里干活兒的這20多人,都是固獻鄉與棗元鄉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主要負責養雞場大院里種的四五畝玉米地、七畝向日葵和兩畝半菜園的鋤草,大院衛生,路肩培土,以及打掃拉糞車撒在路邊的雞糞。
孫保興說:“我們上午8點上班,11點下班;下午3點半上班,6點半下班。一天上班6個半小時,中間還讓歇半個小時。這個養雞場面積1000多畝,組長考慮到我的腿不方便,不派我去遠地方,只在近處干。從家到公司,騎電動車15分鐘。平時干活兒,公司也不催著讓干快點兒啊什么的,也不累,再不好好干就對不住良心了。”
新的一天又開始了,孫保興一如既往地開上小三輪電動車,帶著妻子,帶著兒子,迎著朝陽出發。
(蘇有郎,河北邢臺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北文學院簽約作家,作品曾獲中國新聞獎、孫犁文學獎、全國報紙副刊作品獎、河北文藝振興獎等各種獎項數十次。代表作報告文學《好人喬奎國》《國樹》等,出版有《蘇有郎紀實散文》《觀音菩薩之謎》《白雀庵史話》《為“天下糧倉”上金鎖》等著作多部。)
編輯:尉遲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