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九章算術,歐式幾何,勾股定理,三角函數……發展到今天,數學成為一門有趣而神秘的學科,范圍極廣 ,領域至深。當你敲開他的大門,你會驚喜于可以領悟他包含著的各種神奇規律,也會苦惱著任憑你如何冥思苦想也無法繞開的形式變換,就是這樣一門學科,曾將給無數學子帶來過快樂,但更多的是痛苦。
在數學王國的“苦海”中,有一位孜孜不倦的園丁,努力將學生們救離苦海,讓苦澀的數學生活變得簡單,有趣,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張景中。上世紀70年代,張景中就致力于讓數學變得不在那么“可怕”,潛心科研四十多年來一直堅守這份理想,在搞科研之余,出版了多本科普書籍《數學家的眼光》、《幫你學數學》、《新概念幾何》等等,他全新的數學思維,幫助眾多青少年們輕松入門數學的殿堂。
把數學變得容易
張景中喜歡將學習數學比作吃核桃。他說:“核桃美味而有營養,但是它有一個硬殼,要砸開殼才能吃到美味的核桃。數學教育就是要研究怎么砸核桃,怎么吃核桃,要改良核桃品種,使它更美味更營養,更容易砸開吃凈。”
1954年,張景中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生不逢時,幸有祖母于兵荒馬亂的戰爭之際,教予他學習之道,才讓他對知識產生渴望。當時的北大十分注重基礎課程的教授,并且多是名家授課,勤奮好學的他不斷地汲取知識,讀了許多資料,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即使后來被分配到清河農場去勞動改造,他也書不離身,白天勞動,晚上開會,抽空就打開《數論基礎》,研究書中的知識。
1966年,他來到了新疆,1974年成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1團子女中學的老師,講授平面幾何、三角等。也就是從這里開始,他發現了傳統的數學課程,令孩子們很是抓狂。他清晰地認識到,中學階段是學生們數學學習的分水嶺,涉及到幾何的邏輯推理,數學的講解變為抽象化的教學,比起小學數學是一種思維的提升。在這一階段學得好的學生越學越好,學的差的愈來愈自暴自棄。于是,他開始探索更有效的數學教育方法,尋求更加簡潔的方式引導孩子,避免他們喪失對于數學學習的信心。經過深入的思索與教學實踐,他為三角函數的定義找到一種簡單且便于推理論證的幾何模型,并發展出相應的一套適用于初中數學教學的邏輯體系。
他在小學生學習矩形面積的方法上,將角的正弦這一概念直觀引入,得到新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并且由此推出中學時期學習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整個過程僅僅運用小學生熟悉的面積計算,沒有復雜的推導、變形,就將三角知識過渡而來,甚至還能再延伸出“任意三角形中等角對等邊”,“兩角一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等等一系列相關的初中數學基礎知識。正弦重新被賦予的定義不僅涵蓋了傳統的銳角正弦概念,還更加嚴謹的包括了鈍角的情況,便于理解,并且不牽扯到過多的知識儲備。
這一系列的想法,是對于傳統教材體系的顛覆性改革。張景中教學的可貴之處,正在于他能夠在已經形成框架體系的數學概念之中找尋突破口,將復雜的知識簡潔化,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運用較少的課時,卻講授了更多的數學知識,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間。三角,幾何,代數,這些學科知識都能一線串通,越是生動的將知識融合在一起教給學生,越是能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讓他們享受到數學帶來的樂趣。
1979年到1985年,張景中來到中國科大為少年班和數學系講授微積分。他想要繞開極限來解讀微積分,卻遲遲沒有頭緒,這讓他又陷入如何簡化教學中的極限概念和實數理論的思考。最終,他找到了極限概念一個簡化的充要條件,發現了和傳統的實數基本公理等價的連續歸納法,可是下一步的進展又被難住了。直到1996年,他和長期從事微積分教學改革研究的院士林群深入交流過程中,受到啟發,又恢復了這個方向的探究,他們的合作研究很有成效。在他們合作的幾篇文章中,提出了在引入極限概念之前嚴謹而簡明地闡述微積分的方法,把基本的概念問題用簡單的方法說清楚了,為改善微積分的教學方法與知識結構提供了新思路。
讓教育數學的理念落到實處
多年的教學經驗,讓張景中深有感觸,他于1989年整理思緒寫下《從數學教育到教育數學》,提出了“教育數學”的理念,并列舉出一大批將數學簡化的生動實例,在學界得到廣泛的認同。然而,這些想法到底能不能投入到實際教學,還要用實踐來回答。
為推動數學課程改革,2006年,張景中在《數學數學》和《數學通報》上發文,提出“重建三角,全盤皆活”的主張,2009年,撰寫了《一線串通的初等數學》,作為《走進教育數學》系列從書中的一冊,為教師們提供實際操作的方案。
經過30年的醞釀,教育數學的理念終于開始走進課堂。
第一個有勇氣吃螃蟹的人出現了。寧波教育學院的崔雪芳教授受這些文章的啟發,在初一進行了一堂“角的正弦”實驗課。結果是令人欣喜的,學生們輕松的理解了她所講授的內容。這種全新的課程邏輯體系有利于學生數、形結合的理解,并且對幾何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這樣的學習方法與教材是不相符的,是否真的滿足教育的需求呢?
2012年,廣州市科協開展“千師萬苗工程”,在海珠外國語實驗中學開設了兩個“教育數學”創新實驗班,兩個班級一共105名同學,學習水平有好有差,入學時的班級平均分一班62.5分,二班64分,其中還有4個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學生。授課老師張東方參照張景中的《一線串通的初等數學》一書,創新了教學方案,將“重建三角”的理念落實到實際教學之中。
三年后,兩個實驗班的中考數學成績優秀率達到100%,對比班級則為67%。實驗證明:學生的數學思維變得更加活躍,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提升。素質教育不能與應試教育割裂開來,只有從本質上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才能提高數學素質。
海珠實驗中學的成功經驗,吸引了其他學校的關注,廣東省進行新一輪的立項實驗,有更多學校參加了進來。隨后,四川、貴州更多學校的教學實踐,其中包括一些農村山區的學校,也獲得了好的效果。吸收“教育數學”成果的初中數學實驗教材即將問世,相信會使更多的的孩子感受到數學之美。
自小愛讀科普書籍的張景中,對于科普有著特別的情結。法布爾的《昆蟲記》是他小時候最喜愛的科普讀物之一。這樣的書,小朋友愿意看,專家們讀了也受益匪淺,將科學研究與科普創作合二為一,讓深奧的問題變得顯而易見,真的是一項迷人的工作。
他想效仿法布爾,將數學科普給大眾,但實現起來卻不那么容易。他的第一本科普書《數學傳奇》是在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的文贊陽先生的督促下完成的。每寫一點,他就琢磨琢磨,不滿意撕掉,重頭再來,幾個月下來,洋洋灑灑寫出六萬字,出版時卻只剩下三萬字。“文先生說他看不懂的都給刪掉了,他說我自己都看不懂,怎么忍心印出來給小朋友看?”書印出來發行之后,沒想到反響不錯,孩子們看得懂他的書,喜歡他的書!這給予張景中極大的信心,激勵著他在創作科普書的道路上繼續前行,之后的幾年里陸續出版了十余部數學類科普著作。
1997年他獲得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0大科普金獎作者稱號,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席。
他說:“那么多的青少年喜歡我的作品,是一種享受,一種幸福。”
無處不在的數學
馬克思認為,任何一門科學發展到成熟的地步,都會與數學發生緊密的聯系。
做人工智能,做信息技術,歸根結底還要回到數學,數學才是靈魂。張景中不僅是數學家,同時也是一位計算機科學家。他說,任何一項計算機科技都會應用到算法,需要應用數學思維來解決。算法其實就是一個有效的可行的辦法,一步一步地達到目的,算法提煉到最后還是一個純粹數學的問題。
數學問題可以看作是科學技術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數學作為一種“工具”,被應用到各領域的計算過程中,另一方面,它提供給人們不一樣的思考維度。數學中有很多東西與人的直覺是背道而馳的,卻能把人從思維從桎梏中解放出來。微積分的提出就是數學思維的一次革命。萊布尼茨曾經說,過去很多飽學之士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一旦有了微積分,馬上連普通人都可以很好地解決。
人的思維在許多情況下都受到局限,這是一種慣性甚至說是一種惰性,一旦接受了某種設定就不愿意跳脫出來看問題,數學思維往往能克服這一點,打破壁壘,找到新奧秘,這也是普通人的思維與科學家思維的區別。因此數學實力其實也代表著科技的實力,進而影響著國家實力。
科技需要數學,數學的教育也離不開科技。
網絡畫板是張景中親自主持研發的“互聯網+教育”學科教學工具及資源平臺。早在1996年,張景中就開始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歷經二十余載,將最初的“超級畫板”變身成為網絡畫板。新一代網絡畫板利用信息技術和動態的數學軟件,可以實現數學的寫、畫、測、算、編、研、推、驗,各種具體操作變得更容易。有了網絡畫板,人人就擁有了一個可以移動的數學實驗室,圖形隨手畫,坐標任意建,只要擁有一臺連接網絡的電腦就可以使用,門檻低,效率又高。
這樣一個數學實驗室平臺實現了科技與學科教學的完美融合,讓數學概念在形式上變得生動簡單,節省了老師的時間,減輕了老師的負擔,豐富了數學教育中的課程內容,更加深了學生對于數學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著名數學家阿蒂亞說過:“如果我們積累起來的經驗要一代一代傳下去,就必須不斷努力把他們簡化與統一。”張景中苦心孤詣數十載,一直在追求將數學教學方法的精簡做到極致,無論是在教育數學方面,還是數學科技領域,都有著卓爾不群的功勞,八旬有余的他,依舊兢兢業業地在為學子們謀求“大道至簡”的道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