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娜 陳賢鳳


2019年8月,四川省政協在全省16個縣級政協陸續展開“有事來協商”平臺試點建設。一年來,“有事來協商”平臺已成為試點縣(市)黨委、政府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的重要渠道之一,成為協商于民、協商為民的重要載體和助推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抓手。
基層協商直接關系著群眾的利益,是完善公共政策的重要途徑。9月28日,記者從全省地方政協聯絡工作座談會暨“有事來協商”平臺建設工作推進會上獲悉,自“有事來協商”平臺建設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全省16個試點縣(市、區)政協已結合當地實際,開展界別特色突出、基層群眾有序參與、形式靈活多樣的“小微協商”200余次。
優化機制 理順職責職能
人民政協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但多年來,市、縣政協工作不同程度存在定性模糊、職能模糊、責任模糊、工作方式模糊等問題。
2019年7月,四川省政協組織開展了一次深入縣級政協的實地調研。隨后,省政協出臺《關于在部分縣級政協開展“有事來協商”平臺建設試點的工作辦法(試行)》,專門明確以建立完善工作平臺、制定完善基層政協協商工作標準和規范、完善成果評價和轉化機制3個方面為重點的試點內容,提出包括明確協商主題、保證協商頻次、規范協商主體等9項具體要求。
“對于協商的主題,我們主要是聚焦縣域發展戰略和黨政中心任務,關注發展大事、民生實事、關鍵‘小事。”瀘縣政協主席李鎮說,瀘縣政協通過縣委交題、政府點題、委員薦題和界別提案、鎮(街道)聯絡組提案、委員提案等途徑搜集議題,經政協主席會協商討論,選準年度協商主題,再將協商主題計劃分解到政協各專委會、各民主黨派界別工作室、各鎮(街道)同心圓工作室,分別組織調研協商,形成調研協商成果。
在參與協商的人員方面,瀘縣政協按照“政協委員+協商人才+群眾代表+其他”的協商隊伍結構,優選人員組織調研。同時,為了提高協商效果,瀘縣政協搭建了“1+2+4+X”協商平臺,即每年1次政協全委會議,每年2次以上政協常委會協商會議,每年4次政協專題協商會議,每年X次界別或“小微協商”會議。
“‘有事來協商平臺可以加強對地方政協的指導,扮演好政協組織協商、主持協商和服務協商的角色,明確縣級政協的職能定位和主要任務,完善基層政協協商制度機制,規范協商內容、協商程序,增加協商密度,提高協商成效,促進縣級政協高質量履職。”四川省政協地方政協聯絡委員會主任李華鋒說。
強化互動 服務地方發展
“政協委員要緊緊圍繞‘群眾身邊無小事理念協商選題,這既是政協委員收集社情民意的新途徑,更是協商解決群眾身邊難事,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新舉措。”9月17日,李華鋒在瀘州市龍馬潭區調研時指出,要讓“有事來協商”平臺真正能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為助推通江縣銀耳(食用菌)產業發展,4月22日,通江縣政協召開通江銀耳產業發展專題協商座談會,采取“面對面”協商的方式,靶向問診,力求實效。“外地袋料銀耳冒充通江椴木銀耳在市場上銷售,影響了通江椴木銀耳聲譽和市場占有率。”銀耳企業代表提出問題后,縣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現場表態:“我們將加快制定通江銀耳標準體系,加大打假治劣力度。”
像這樣的專題協商,通江縣政協在今年的年度協商計劃中至少安排了15項。
“通過‘面對面協商,能更好地增信釋疑、凝聚共識、建言獻策。”眉山市東坡區政協主席李勝華介紹,今年初區政協提案委員小組在征集2020年度協商選題過程中了解到,農村天然氣入戶推進過程中存在一些短板和問題,后經區政協主席會議同意、報經區委批轉,將其作為今年“有事來協商”平臺開展的第一個課題。
4月26日,在東坡區多悅鎮永生村村委會院壩內,東坡區政協舉辦“有事來協商”農村天然氣入戶推進專場協商會。“通過現場協商,我們的訴求得到了滿足,對協商結果很滿意。”多悅鎮天公村黨支部書記黃麗娟說,協商會讓村民群眾吃下了“定心丸”。
試點以來,四川各地堅持把“有事來協商”平臺作為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的綜合載體,將協商、監督、參政融為一體,著力破解基層政協協商“最后一公里”難題,將人民政協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體系中參與基層治理的效能,切實服務地方發展。(責編/陳賢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