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麗

初秋時節走進威遠縣山王鎮坭河村,這個大山深處的小村落,水泥路如玉帶在山間蜿蜒,將分散的民居和農田、果園連在一起。
在一片果園的山頂平地上,推土機的轟鳴聲響徹山谷,一個新動工的黑豬養殖場正在修建。
村民羅金容在這里做工,一天能有120元左右的收入。回想過去,她是村里的貧困戶,住在滑坡地上的破房子里。脫貧攻堅短短幾年,她家享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政策,住上了新房。村里引進了黑豬產業,打造了果園,她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一年四季都有活兒干,還能銷售農副產品增加收入。
“這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還有啥不滿足的?”羅金容的滿足,來自脫貧攻堅的成效,更來自當地產業的穩步發展。
特色產業支撐 貧困村“逆襲”
時間回到6年前,那時的坭河村因為偏居深山,交通不便,好山好水“養在深閨無人識”,沒有像樣的產業,村民增收困難,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村。
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坭河村駐村工作隊帶領全村干部群眾,以產業扶貧為突破口,堅持“因地制宜、一村一品、龍頭帶動、綠色發展”總體思路,努力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
2016年,坭河村第一書記鄭人弋得知威遠建筑商人屈陽付有意發展農業產業項目后,迅速帶領村“兩委”干部及駐村工作隊先后三次登門拜訪,并邀請屈陽付進村實地考察。最終,村“兩委”的誠意和坭河村的生態優勢打動了屈陽付。
屈陽付先后投資上千萬元,建成總占地面積1000余畝的標準化黑豬養殖場和生態果園。園區內種植了柑橘、櫻桃、枇杷等,還種植了五月脆、鳳凰李等優質李子品種。生態果園在提高園區經濟收入的同時,也作為“內江黑豬”養殖場糞便消納地,消除了養殖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形成“豬—沼—蔬果”為一體的立體循環農業。
坭河村將農業園區列為龍頭產業扶持,先后利用各項扶貧項目資金120余萬元,以村集體名義入股,參與效益分紅。如今,養殖場生產經營持續向好,年出欄育肥黑豬約3000頭,每年為村集體帶來5萬余元的固定收益。
今年夏天,果園里的李子迎來首個采摘季。經過村“兩委”的大力宣傳,主打“純天然、生態、無污染、喝著山泉水長大”的紫脆李,贏得了廣大游客的青睞。最紅火時,園區一天就接待游客兩三千人。
游客紛至沓來,不少村民家的雞、鴨、蛋等農產品也找到了銷路。李子成熟的時節,小山村比過年還熱鬧。
產業支撐讓坭河村的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從無到有,逐年上漲,到2019年已達16萬元。與此同時,道路、水利、通信設施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也一并邁上新臺階。坭河村也實現了從昔日貧困村到幸福美麗新村的“逆襲”。
放大“生態+”效益 荒山變身“聚寶盆”
坭河村目前正在修建的黑豬養殖場,是嘗到甜頭的屈陽付為下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所作的打算。而對于多數村民而言,他們的獲得感,不僅僅是土地流轉金和務工勞務費,還有日益美麗的村子和便利的交通。
羅金容指著果園和園子里的水泥路說:“原來這一片都是荒山,荒草長得半人高,山上基本沒有水泥路,出行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如今,荒山都變成了園區,好像一個綠色的“聚寶盆”,為村里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收益、人氣和名氣。
“等這個黑豬養殖場建成了,又能養一大批豬。”望著身旁的基坑,羅金容黝黑的臉上露出了笑容。看得出來,她有些自豪,又有些期待。
她還不知道的是,村里已經規劃,結合現有的黑豬養殖場和果園,建設一個“內江黑豬”文化體驗館,未來通過黑豬品牌文化效應,帶動農家餐飲、會務接待、水果采摘、白酒洞藏等產業發展,持續放大“生態+”效益,讓坭河村走出一條特色文、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果樹陸續掛果和黑豬文化體驗館的落成,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好日子在等著羅金容和村民們。
五千余名干部下鄉 三萬余人脫貧
坭河村的蛻變之路,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脫貧攻堅給鄉村帶來的巨變。
筆者從威遠縣扶貧開發局獲悉,截至目前,威遠縣累計脫貧11860戶31475人,退出貧困村54個,實現貧困戶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退出;地區生產總值由2013年271.90億元上升至2019年351.19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8959元上升至2019年17003元。
7年間,威遠縣共有213名第一書記、162名駐村工作隊隊員、204名駐村農技員、4925名幫扶責任人活躍在脫貧一線。抓教育扶貧、健康扶貧,保障住房飲水安全,抓實產業就業扶貧、基礎建設,落實政策兜底……他們和貧困群眾冷暖相知、心手相連,決戰貧困、不勝不休。(作者單位/內江日報社) (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