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勇
教育部在2013年頒布的《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從理念和內容上明確了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基本理念包括:以德為先;育人為本;引領發展;能力為重;終身學習。基本內容包括:規劃學校發展;營造育人文化;領導課程教學;引領教師成長;優化內部管理;調適外部環境。這些,已基本涵蓋作為現代學校校長在辦好學校過程中必須具備的“素養”。
為辦好學校找準坐標
辦好一所學校必須找準坐標。基本理念明確了校長的工作方向、使命、角色、任務、能力等要求,也是校長辦好學校的坐標。校長作為學校的領導者,應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堅持育人為本辦學宗旨,把促進每個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將發展作為學校工作的第一要務,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堅持將教育管理理論與學校管理實踐相結合,強化專業能力提升;堅持終身學習,與時俱進,使學校成為師生共同學習與成長家園。
現代校長同時還要有實踐能力,校長標準中所列出的規劃學校發展、營造育人文化、領導課程教學、引領教師成長、優化內部管理、調適外部環境等核心領域,每個領域針對校長所具有的專業定位和專業角色,從理念、品性、知識、能力、行為等方面進行分析,以達到高質、高效的教育管理效果。
規劃:學校發展的保證書
規劃是學校發展的保證書,也是校長在辦學實踐中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引領學校可持續發展所負有的專業責任。要把一所學校辦好,學校發展規劃至關重要,它是學校發展的指南針,是學校發展的路線圖。在學校發展規劃制定過程中,調研、發布、落實等環節都應凝聚師生智慧,明確學校辦學定位,建立學校發展共同愿景,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并建立制度保障。所以,校長帶領教師制定與落地規劃,是對校長的辦學實踐的第一大考驗,能夠體現校長在辦學中是否秉持理念、明確目標、尊重規律、掌握方法,同時體現校長的專業化水平,更是校長在辦學實踐中必備的核心素養。
一所學校,是否營造出深厚的育人文化,是對校長在辦學實踐中專業素質的客觀要求,也是提升學校品質的重要因素。學校的育人文化是學校發展的內核,任何一所學校,必然是以先進的文化引領發展;因此,校長在辦學中應樹立“文化立校”意識,以“學校文化力”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用文化變革推動學校進步。以文化建設為核心,堅持以德為先、育人為本,培育學校積極向上主流意識,落實文化育人;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保障學校德育的有效實施。以學科建設、班級管理、社團活動、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為育人平臺,構建全程、全員、全方位的凸顯個性化的育人文化體系,提升校園文化品位。
課程領導力
領導課程教學是現代校長辦學實踐中的重要任務,也是學校實現育人目標的助推器。校長對學校的領導主要是課程與教學領導,這是學校教育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校長必須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在學校課程規劃中建立基于學生多元發展的課程體系,結合學校辦學理念、學生培養目標,合理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課程圖譜;統整優化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結構,完善學校課程管理機制,保障課程實施效果。建立學校教學過程管理體系和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掌握課程與教學主陣地,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校長還應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倡導者、服務者和引領者。在學校發展規劃中對教師專業發展做好頂層設計,積極探索教師成長的有效路徑,實施多元化研修,打造專業能力過硬的教師隊伍。
優化內部管理是校長在辦學實踐中最基本的職責與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立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其目的就是要求學校堅持依法治校,倡導民主管理和科學管理。在教學實踐中,一所學校是否致力于建設“嚴謹規范、剛柔相濟、科學精細”的學校管理機制,學校管理離不開規范的制度和機制建設;教書育人需要嚴謹的科學態度。學校規章制度逐步健全,并能落實與有效執行,學校管理呈現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常態化,管理機制運行良好,校長領導力起決定作用,學校的資源配置、團隊管理、教學評價共同為打造“精品教育”提供保障。
當然,學校發展與運作不可避免受到社會及其他外部環境的影響。作為校長,應積極拓展公共關系,讓公眾了解學校,認識學校,并盡自己最大努力塑造學校形象;同時,學校應主動承擔并參與社區公益活動,利用學校教育、文化優勢與設施為社會提供服務。調適外部環境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對學校公共關系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擺正學校發展需要與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關系,如何協調學校與其內外部公眾環境的關系問題,是現代校長實現學校發展必須考慮并妥善解決的問題。
結束語
新時期,校長還應具有創新精神,勇于在改革和創新中提升學校發展質量是現代校長面臨的重要任務。當前,學校所處的社會背景紛繁復雜,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數據化等,學校發展面臨一系列挑戰。因此,現代校長不僅是學校領導者,更應是終身的學習者與自主創新者。
(作者單位:深圳市羅湖區教育督導室中小學督學事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