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

摘要:“以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以文化人”是鑄魂育人的主要途徑。線上教學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以來被廣泛使用,如何確保課程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并在線上課堂上貫穿、落實“以德樹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是當前以及以后重點研究的教學問題。
關鍵詞:以德樹人;以文化人;云教學;云考試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高校紛紛開設在線教學課堂。在線教學雖然在形式上有別于傳統教學,但“以德樹人、以文化人”的根本宗旨仍需貫穿課堂。《新聞評論》課程的在線教學,立足于專業以“教”戰“疫”,激發青年學子以“學”戰“疫”,發揮專長以“文”戰“疫”,召喚和凝聚當代大學生同心戰“疫”的力量,高效實現“停課不停學”。本門課堂積極利用互聯網優勢,探索在線“云課堂”和“云考試”兩部分教學實踐,以保證課程的質量,激發學生的熱情,培養自學能力。
云課堂:形式變,目標不變
教育部發布《部署統籌做好教育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發展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進一步做好在線教育教學,既要明確當前線上教學‘教什么和‘怎么教,又要不斷探索開學后課堂教學與線上教育的有機結合。”因此,在線教學絕不是線下課堂的重復,而是將傳統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有重點、有技巧地向網絡課堂轉移;充分結合課程的特征、學生的線上參與度、作業的反饋情況等不斷進行反思、調整,完善教學設計,以保證教學質量和課程的吸引力。《新聞評論》課程的線上教學環節,通過綜合分析學科、學情的特點,確立了以“七十二”變多元內容與形式,完成“一”個確定不變的教學目標,即通過開發課程的趣味性、場景化和前沿性,引導同學們由淺入深地進入學習內容,循序漸進地掌握學習重點,觸類旁通地展開學習思考,最終完成自適應學習的提升,以期達到“以德樹人、以文化人”的教學目的。
強化課程的趣味性 隔著冰冷的屏幕,師生在教學中不免產生一種情感的“間離”。因此,為了吸引屏幕另一端的大學生,《新聞評論》著力挖掘課程導入部分的趣味性,以保證每位同學按時進入課堂,緊跟課程內容,從而提升學習質量。每一節課程導入部分,教師通過學習軟件發起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熱點話題,請同學們進行在線討論。熱點話題在力求“七十二”變的同時,關切時代熱點,內容廣泛,形式多樣,題目靈活。同時,學生提交的答案亦呈現出“七十二”變的特征。在線交互式教學,讓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興奮點,“花樣”答案盡顯當代大學生的思考與活力。雖然隔著屏幕,《新聞評論》課堂仍舊通過一場場趣味滿滿的討論,傳遞師生之間的熱情、專注和期待。
開發課程的場景化 得益于在線教學手段“七十二”變的優勢,《新聞評論》積極探索以“內容+場景化”的教學模式,并將其引入到教學過程中,以期帶領學生完成自適應學習。自適應學習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學習方式,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帶給同學們的挑戰,更是青年應對疫情的最佳學習途徑。《新聞評論》課程的自適應學習在于通過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的環境、實例或場域,學生自身完成學習內容的發現、總結環節,最終形成理論并能自主解決問題。為了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自適應學習場景,《新聞評論》課程內容設計中,注重章節場景案例開發和拓展的“七十二”變,章節內容形成全球熱點事件場域,并提供給學生相關視頻、圖片資料,為同學們“繪制”了一張當代社會熱點新聞的數字地圖。同時,學生的作業也反映出自適應學習的前期成果,字里行間中呈現出他們對不同地域的社會事件的觀察和思索,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立足中國熱土,胸懷全球格局的價值觀念,與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意識。
注重前沿性的引導 有學者指出:教師的形象要經歷“工匠型教師——方法型教師——有學識的專業教師——學習專家教師”的轉變。在線教學為教師的角色轉變提供了有利條件。根據教學對象為新聞學專業大三學生這一特征,《新聞評論》課堂主抓“高年級”“研討課”“前沿性”三個關鍵詞,突破以往教學“老師講、學生聽、劃重點”的教學方法,改為“多讀書、多思考、多寫作”的創新方式。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對學術前沿的關注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內容中不斷加入與課程相關的學術文獻資料,作為案例補充和知識拓展。本門課程中所使用的學術文獻資料,均經過精心篩選,在選題、內容、結構、文風都力求“七十二”變,向學生提供全面、翔實、嚴謹的學術范文,以期拓展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本專業學術前沿的關注,掌握學術論文的寫作規范,為今后的畢業論文寫作打好基礎。此外,通過對學術資料內容設置隨堂測驗、課后作業等形式,進一步考察了學生對學科前沿問題的認識理解、應用創新等能力。
云考試:文化內核不掉線
《新聞評論》課程,并不僅僅將教學內容局限于從概念到概念的空洞教授中,而是秉持世界眼光,從中國當前熱點事件的重新認識開始,結合全球一體化的大變革背景下,通過分析優秀評論案例,培養學生的評論寫作能力。《新聞評論》注重課程理論與實踐的共融互生,培養學生樹立在新時代中爭做優秀新聞人的意識,爭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因此,本課程采用了“過程性評價+期末測評”的“云考試”形式,考察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激發學生對創新學習方式的熱情,促進學生拓展知識面、開闊學習視野,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獲取適合自身發展的教學方式。
《新聞評論》在線課程采取了金字塔式的分數構成方式,同學們將通過5種不同比例的分數構成期末總成績(滿分100分),其中包括:視頻觀看、課本研讀、PPT掌握、案例學習、互動分析、隨堂測驗、課后作業、生生互評、線上面試、在線試卷等部分。(見圖)
基礎分數是重點 觀看視頻、課本研讀和PPT的掌握作為最基礎的考核環節,主要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基礎知識內容學習是學生的知識結構根基,為了鼓勵學生重視“學習在日常”的意識,將本部分的分數權重設置為最大比例。根據學習軟件后臺數據顯示:學生圓滿完成了日常基礎學習的任務,展現出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作業反饋促教學 隨堂測驗、課后作業、生生互評是檢驗學生對知識掌握和應用的有效形式,學生的答案是教學成果的重要體現。整理學生的答題情況,不但能夠在特殊疫情時期監測每位同學的學習掌握程度,還能根據學情反饋適時調整教學方案。為了激發同學們的答題熱情,引導學生重視知識的鞏固和反饋,并在學生之間形成相互評分借鑒的良好風氣,本課程將該部分設置為20%的比例。學習軟件后臺數據顯示:學生非常重視這部分分數,均按時、積極完成作業和評分工作。
互動討論重差異 線上的案例學習和互動分析是一種“頭腦風暴”,經由教師予以適當引導和發散,學生在相互觀點的交流討論中形成思考,是對學生思辨能力的一種考驗,相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作業的完成,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這部分的分數權重為15%。
此外,學生在觀點的呈現上,也顯示出學習態度和分析能力的差異性。因此,秉承因材施教的意識,正視個體發展差異,給予優秀和普通學生同樣的鼓勵和關注,在分數上亦有所體現,以激發全體學生的進取潛能。學習軟件后臺數據顯示:雖然學生存在個體差異的現實情況,但課堂的案例討論和互動的覆蓋率實現100%,展現出良好的課堂互動氛圍。
面試有情有“意義” 線上教學受到有限條件的影響,“面對面”交流成為奢望。因此,在課程結束之際,教師與學生在線上展開面試問答,實現了全體師生“面對面”,不但考查了學生們階段性知識掌握情況,完成了學習和考核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師生打破了“點對點”的交流,集體在線上互訴了思念與期盼。面試題目將課程內容與當前的熱點相結合,讓學生思考:“在舉國戰‘疫中,企業文化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學生紛紛列舉疫情期間我國傳媒、餐飲、醫藥企業的優秀案例,并展現出個人對于企業責任、文化支撐、生命考驗等思考。
考題與競賽結合 “課賽結合即學校將教學和專業性的比賽有效對接,將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技能與國家級、省市級的比賽相對接,將大賽引入課堂,并針對競賽項目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知識教學和實踐操作訓練。”根據新聞學專業的特點,授課教師已在多門課程中嘗試“課賽結合”的教學方式,在提升學生創新時間能力上得到了一定的成效,學生的參賽作品也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評價。因此,本門課程持續關注實踐環節的重要意義。在考題的設置上,以課程內容為立足點,進而與“紅辣椒年度評論佳作評選大賽”等征稿、比賽對接,使得考試內容有的放矢、一舉兩得,同時創新考試思維,培養實踐精神。
結束語
疫情是一面鏡子,照出人間百態,有熱血、有淚水,有責任、有勇氣。當前方一線戰“疫”人員在進行生命的殊死搏斗時,教師在大后方責無旁貸地擔負起了同樣重要的任務:帶領學生認識世界現實的嚴酷,引導青年學習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培養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因此,課堂教學形式雖有“七十二”式的變化,但“以德樹人、以文育人”的堅持,卻是教師們“萬變不離其宗”的初心所在。
【本文系“山西財經大學教學改革創新項目”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20233)、山西財經大學2020年度“非標準答案考試”課程改革項目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學習環境設計:框架與課題[J].教育研究,2015(1):113.
[2]李春麗,潘華,王樂鵬.“課賽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A].決策論壇——區域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6.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新聞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