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國
“兒童哲學”是美國著名哲學家馬修·李普曼創立,類似于孔子杏壇講學,是以談話的形式,鼓勵兒童積極參與討論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
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兒童哲學認為,兒童自降生那一天起,就具有一種窮盡一切好奇的探索之心。他們充滿好奇和幻想,甚至經常提出讓人無法回答的、充滿哲學思想的問題,如“為什么人會說謊?”“人為何生,死了去哪里了?”兒童充滿靈性的直覺思維更接近真正的哲學思維。所以,對兒童進行哲學啟蒙教育并非不可思議。目前,學校和家庭由于過分重視知識的灌輸,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孩子思辨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發育。哲學是懷著鄉愁去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目前,有些人存在焦慮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其實就是從小缺乏哲學思想的慰藉。這從側面證明兒童哲學教育的迫切性與重要性。
研究性學習活動需要哲學思辨
兒童哲學對孩子們的幫助,還體現在他們學習習慣的培養中。它引導孩子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傾聽他人的意見,也敢于質疑別人的觀點,通過不斷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斷。由于哲學思辨具有高屋建瓴的品格,所以,通過哲學訓練,對孩子一生的精神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小學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標就是要激發孩子探究問題的興趣,發展孩子探究問題的能力。那么如何來達到這個主要目標呢?馬修·李普曼的兒童哲學為我們提供了范例。研究性學習活動需要這樣的哲學思辨,小學研究性學習課程應該成為兒童哲學啟蒙的人文教育擔當。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在小學階段比其他任何課程更能夠擔當對孩子哲學啟蒙的重任。
植根兒童天性開展哲學啟蒙
兒童的自由游戲心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奇心,非常容易產生哲學問題。但是,兒童畢竟不是哲學家。孩子的哲學天賦需要喚醒、激活和釋放。如何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對兒童進行哲學啟蒙呢?
提出適合哲學思辨話題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進行兒童哲學啟蒙,提出合適的話題很重要。話題既要適合研究性學習活動,具有一定的可研究性,又要適合兒童哲學啟蒙要求,具有思辨性,能激起兒童參與討論,積極思考的興趣。例如,在小學低年級和中年級階段,可以引導學生說出關于“大”與“小”、“高”與“矮”、“遠”與“近”等一些話題,從而讓他們認識事物沒有絕對大小、高矮和遠近。如中年級開展“灰塵真的很討厭嗎”這樣一個主題活動,學生從一開始都認同“灰塵真的很討厭”。然而,隨著討論的深入,大家又發現“其實灰塵有阻隔紫外線的作用”,從而學會辯證地去看待事物。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可以給他們這樣一個話題:唐代的韓愈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明代的王艮認為“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那么到死哪個說得對呢?“樂”有沒有害處?“苦”有沒有價值?學生們通過不斷地思辨,認識到事物都有兩個方面:“快樂”讓人身心愉悅,但太多的“享樂”容易讓人喪失奮斗的精神;“苦”有兩種,“刻苦”和“痛苦”,對童年成長都有價值。
打破傳統的教學活動空間布局 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學活動時,要打破傳統的秧田式教學活動空間布局,為學生打造悠然閑適、靈活開放的活動空間,讓學生的身體處于自由游戲狀態,這樣他們的思想異常活躍、思考異常深入。比如,教室撤掉課桌椅,布置形式多樣的各種坐墊,學生可以自由組合,席地而坐。教室可以轉化成全開放式、半開放式的空間,甚至打破班級、年級之間的界限,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還可以學生帶到室外,在大自然的花草樹木中間開展教學活動。
創設自由對話活動氛圍 尊重學生,珍視學生的獨特思想,和學生進行自由互動對話,是學生產生哲學思辨的條件。例如,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安徒生童話中的人物研究》時,對于《皇帝的新裝》一文,皇帝的愚蠢和自以為是,騙子的狡詐和貪婪,大家是比較認同的。但也有學生認為兩個騙子是心理學運用天才,也有人同情皇帝在眾人面前出丑。面對這些觀點,老師不用急著否定,反而應該肯定這些學生與眾不同的思維:“你們說得很對,皇帝當眾出丑確實值得同情,騙子也確實是心理學運用天才!”然后引導大家再討論:“現在社會上的騙子,騙得許多人傾家蕩產,這樣的騙子騙術很高明,但值得肯定嗎?”“皇帝當眾出丑固然值得同情,但我們要想想怎么造成這樣的結果?”面對老師的發問,同學們思考更深入了,發表的觀點也更全面和富有哲理。
激發充滿哲理的詩意之思 最好的教育是讓兒童詩意的棲居。“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在不斷成長過程中,我應該做些怎么?抑或將以何種心態面對親人關愛,同學友誼以及榮辱得失?”對于這些問題,都應當有所思考。如此,人生才能詩意地棲居;反之,則可能迷失自我。那么,怎樣的人生才是充滿詩意呢?譬如,有幾個學生到一位同學家里去,發現他家桌子上只有半塊面包。面對這個情況,大家一定覺得只有半塊面包,怎么夠吃呢!但我們換個角度想,桌子上居然還有半個面包,大家拿來可以每人分享一點兒。如果用這樣的角度思考問題,就給孩子童年的生活鋪就了詩意的底色。
我們面對生活中的事和物,一般有三種思考問題的方式:欣賞性的,批判性的,還有是建設性的。前兩種只關注優點或只著眼于缺點,都有失偏頗。只有建設性的,以一種辯證的、超越的態度鑒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才是我們崇尚的詩意教育。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