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凝
教育部于2020年2月發布了《關于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今后,如何利用網絡提高線上教學的效率和效果,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成了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谶@種思考,筆者所在學校初三備課組對在線教學進行了研究,并運用釘釘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實踐,形成了“課前準備、課中互動、課后輔導”的在線教學模式。實踐證明,線上教學手段的混合使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課堂時空上的延伸,為不同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學習時空,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課前準備
設計教學內容 選擇“上海市中小學空中課堂”這一優質教學資源,將其內容制作成預習單,引導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以第一課《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為例,要求學生首先通過預習單,對詩歌進行自主學習,然后上傳朗讀詩歌的音頻資料,最后在討論區發表對這首詩歌內容的理解或提出疑問。這樣一來,大大實現了課堂效率的提高。
選擇教學功能 基于操作便捷、互動性好、穩定流暢的要求,選擇“釘釘”教學平臺中“填表功能”制作預習單,以“在線課堂”和“班級圈”為主要互動方式,以“愛學班班”功能作為總結復習,力圖建立一種“自學+督學”的在線學習模式。
分析學情 為了適應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線上學習的需求,為學生定制了不同能力要求的作業,通過群發和個別轉發,對學有余力的同學有梯度地進行提高,為學習有困難的同學適當降低難度,力圖讓所有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課中互動
預習分析 每次上課前,教師在“釘釘”平臺發布預習單,在預習單中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內容和要求等,實現課前引導學生自學。利用預習單的結果分析,結合討論中的學生表現,重點講解易錯點,并“點亮”學生的優秀回答供所有學生參考。
空中課堂與直播互動相結合 學生學習完空中課堂的視頻課以后,進行課后的交流互動,針對空中課堂的學習內容進行探討和追問。實踐發現,在直播課中的連麥環節,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線測試 由于即將面臨中考,必要的課內測試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復習情況。教師利用每周的固定時間向學生布置習題,在線監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在線測試還有一大優勢,就是可以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相應調整下一階段的復習內容。
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幫助學生整理學習內容,同時也為下一課時做了鋪墊。直播結束前,教師會在幾分鐘時間內利用思維導圖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概括和總結,抑或是在班級圈中曬出課堂筆記,這樣可以讓學生互相借鑒、取長補短。
課后輔導
在線答疑 在線答疑的形式非常多樣,比如圖片、語音、視頻、文字等,無論是實時聊天,還是討論區留言或是連麥等功能,都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相比線下的輔導,學生積極性也比較高,能夠滿足不同學習基礎學生的知識需求。
引導討論 課堂內容是有限的,課后的內容則可以相應拓展。教師會提出各種開放式問題,并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比如說,在學習詩歌中的意象后,利用“班級圈”發布一個活動“讀一首你喜歡的詩歌,分析其意象”讓學生進行參與,其中可以提問,可以討論,也可以分享。同學們在此起彼伏的朗讀聲中感受詩歌的韻律,體會詩人的情感。
作業批改 在作業批改方面,教師會根據每個學生的在線學習情況和作業完成情況,及時批改并反饋。在批閱作業時,教師會留心其中的優秀作業,對學生進行表揚、鼓勵和建立榜樣互相鼓舞。在第二天的互動時,對學生作業進行點評,對于共性問題統一答疑,個性問題個別解答。
知識膠囊 為應對中考復習,筆者學校所在的校際聯盟錄制了“知識膠囊”,對現代文閱讀的相關文體知識進行了回顧。教師每天給到學生一個“知識膠囊”,讓學生掃碼觀看,時長大約是10至20分鐘。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知識膠囊后配有由易至難的4道小練習,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
作文評改 在作文評改方面,教師可以利用“釘釘”多人在線編輯文檔的功能,在學生作文初稿完成后提供修改意見,教師和學生可以同時修改作文,學生修改完善后教師還可以繼續對作文提出更高的要求。當然,學生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師生是通過這個功能進行思維的碰撞和互相的啟發。
總體來說,以“釘釘”平臺作為主要授課工具,開展的“課前準備、課中互動、課后輔導”的混合式教學新模式,在線上教學中取得了明顯效果,也促使教師對教育觀念、教學模式以及師生角色等做出了一系列的轉變。當前,教育已經沖出學?!,F代化技術讓學生可以隨時獲得信息,教師不是獲得知識的唯一來源?;趯嵺`,大家明確認識到,唯有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路徑和方式,才能使他們在信息的海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唯有多樣化、差異性的方式,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征[J].職業技術教育,2008(9):22.
[2]李艷寧.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關于完善電視《空中課堂》教學的思考[J].記者搖籃,2004(10):53.
[3]陳琳,陳耀華.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路徑探析[J].教育研究,2013(11):116-120.
(作者單位:上海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