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承
審美教育具有抽象化教育特征。對學生進行審美情趣的培養,是美術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目標,同時也是一個循循善誘的過程。在特教學校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審美教育與美術學科的融合,讓聽障學生能夠通過美術知識的建構,逐步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因此,在對聽障學生展開美術教育時,教師應當采用靈活性、針對性、多樣性的教學手段,豐富美術審美教育的形式,讓聽障學生基于教師的引導,逐步提高審美的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現代媒體的應用、生活元素的引入以及課堂教學結構的調整等多種形式,逐步實現審美教育與美術學科教學的融合,將審美教育落到實處。
應用多媒體構建畫面
多媒體是美術學科教學中的常用設備,相對于教師單純地對聽障學生進行教材當中的美術知識講解來說,應用現代媒體創建直觀的畫面,更能吸引聽障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將目光放在直觀、色彩豐富的畫面中,從而增強學生進行美術知識探索的主觀意愿,促使學生在具體化、客觀化和多樣化的畫面中,引發多重感官的體驗,逐步感受其中的美,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品質。
以《海洋世界》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其中主要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能夠了解和認識海洋當中豐富的物種以及多樣的地貌等,讓學生感受海洋世界中的神秘與魅力,從而引發學生對海洋世界的遐想。結合上述內容,在向聽障學生教授本節課時,教師先應用現代影音資源,向學生展示動態、色彩豐富的視頻,讓聽障學生能夠在絢麗的畫面中,提升進行海洋世界探索的欲望,初步感受海洋當中的美。之后,教師再使用各種各樣海洋世界的圖片,向聽障學生展示鯨魚、珊瑚等海洋中特有的生物和地貌,讓聽障學生結合自身的繪畫能力,表現出自己心目中的海洋世界,使得學生在自主創作中,實現自己的審美素養。
不難看出,現代教育資源的發展,能夠為教師開展審美教育創建新的路徑。在當前聽障學生開展審美教育時,教師可以應用現代媒體技術,豐富聽障學生的感官體驗,促使聽障學生在直觀的畫面中實現審美素養的提升。
融入生活,增強體驗
一切藝術形式的生成,都與生活有不可分割的關聯。在對聽障學生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注重引入生活中的元素,讓學生基于對生活事物的觀察,逐步體驗其中的美感,實現審美素養的發展。同時,教師引入生活中的內容,也能夠降低學生鑒賞美術作品的難度,讓聽障學生在圍繞生活元素進行分析中,完成對美術知識的實踐與應用,促進審美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例如,在教學《乘車印象》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生活內容的引入,促進聽障學生感受生活中的藝術氛圍,增強對生活中美的體驗。在課堂中,教師先向學生設定如下問題:“你是如何來學校的呢?”“在乘車的過程中你見到過什么故事嗎?”“在乘車時,人們都會有什么樣的情感呢?”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經驗進行回憶,讓學生體會乘車時的不同情形,以及乘客排隊、上車、讓座等場景,促使學生發現平常生活事物中的美好和閃光點,以便更好地把握乘車時的動態情境,在付諸筆畫的過程中,提升審美的素養。
顯而易見,在對聽障學生開展美術學科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入生活元素,讓學生基于生活中的內容過渡到美術課堂中,從而逐步形成發現生活中美的能力,發展聽障學生的審美素養。
調整結構,彰顯本位
在以往的美術教育中,教師都是課堂當中的主體,將學生置于被動的狀態,造成學生在美術課堂中本位性的缺失。而在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下,對聽障學生進行美術學科的審美教育,美術教師也應當圍繞學生的興趣偏好以及課堂本位價值等,進行美術創作活動的設定,引導學生在自主創造中,實現藝術表現力的提升,落實美術審美教育的價值。
例如,在教學《套色紙版畫》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教學結構的調整,突出學生自身在活動中的存在價值。在課堂中,教師先帶領學生進行套色紙版畫的基本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套色紙版畫的印制方法。之后,教師為學生提供進行套色紙版畫印制的工具,讓學生結合自身對本節課美術知識的認知以及自己的審美素養等,自主進行套色紙版畫的創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加強對套色紙版畫的認識,同時能夠在自主創作中完成藝術表達的過程,體現了審美教育的價值。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對聽障學生開展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進行教學結構的調整,凸顯學生在美術課堂中的價值,能夠給予學生進行藝術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在自我創造中發展審美素養。
結束語
對聽障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增強聽障學生的藝術表現力,不僅是當前美術課程的教育目標,也是素質教育理念對學生的要求。因此,在之后的美術學科教學中,教師應當繼續圍繞聽障學生的特點,創設多樣化審美教育的策略,從而在逐步建立聽障學生美術教育體系中,增強特教學校審美教育的實效。
參考文獻
[1]陳毅娜.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9(60):180.
[2]譚婉鳴.小學美術教學中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J].文理導航(下旬),2019(09):82+84.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