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春
幼兒園音樂教育,也就是對幼兒的樂感培養,對幼兒的身心健康和將來的成長有著不可預測的作用。把娛樂式學習與教育代入到幼兒的音樂學習當中,也就是初步達到幼兒園的音樂活動娛樂化,從而吸引幼兒對音樂教育的關注度,讓幼兒變得更樂意加入音樂活動中。娛樂式音樂教育會對幼兒有著深厚的影響,比如強化幼兒的樂感和情緒管控。然而,傳統的幼兒園開展音樂活動,難以起到理想的音樂教學成效,為此,應當加強幼兒園音樂活動的研究、探討與實踐,不斷提高、改良幼兒園音樂教學方法,加進幼兒園音樂教學的娛樂性,從而加強對幼兒樂感等音樂教學,這對于幼兒的學習、成長與發展,具有極大促進作用。
音樂活動游戲化的必要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求,主張改變以往單一知識構建、智力開發的傳統幼兒教育理念,使幼兒實現全面成長,并為幼兒今后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音樂作為一種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藝術,具有非常高的美學價值和情感價值,是幼兒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幼兒音樂教學可以提升幼兒對于美好事物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拓寬幼兒的思維、眼界,豐富幼兒的精神層次、內在修養,甚至可以樹立幼兒正確的人文觀念、價值觀念,有利于幼兒個人成長與發展。
但在實際的幼兒教育中,通常在3歲到6歲之間的幼兒,其身心發育可以說還處在起步階段,非常稚嫩,對自我的約束能力、控制能力以及對事物的自主認識能力都還比較弱,但幼兒有著其自身特點、認知規律和學習需求。從娛樂式的方法展開音樂活動,就能夠激勵出幼兒對音樂教學加入積極想法,使幼兒在潛移默化當中參與到教學中來,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出幼兒學習的能動力,增強幼兒對音樂的體會,讓幼兒明白、掌控類似事物的程度和情緒管控能夠變得更完美。
音樂活動游戲化策略
通過游戲設置實現趣味化的音樂活動 首先應當考慮的是如何激發出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才能夠表現出良好的主觀動力,真正地沉浸到音樂活動中來,用心去欣賞、感受音樂。在幼兒音樂活動游戲化的推進中,教師應當嘗試通過游戲活動的設置,實現趣味化的音樂活動導入,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動力,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例如,在《丟手絹》這首幼兒歌曲的音樂活動當中,教師便可以將丟手絹的游戲作為活動的導入。首先將丟手絹這首歌作為活動的背景音樂,組織幼兒一同參與丟手絹游戲的玩耍,讓幼兒能夠沉浸在游戲的快樂氛圍中。在幾輪游戲過后,教師再點明活動的主體,要讓大家在玩丟手絹游戲的同時,學會唱丟手絹這首歌曲,直接建立起游戲和音樂活動之間的聯系,讓幼兒將對游戲的興趣,轉移到音樂上來,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后續的音樂活動,認真地學習歌曲演唱。
為娛樂化音樂活動提供場所 在幼兒園音樂活動游戲化的推進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關注“音樂”“游戲”,同時還應當關注音樂場所的設計。在娛樂式的音樂教學當中設計出對應的場所,從而提高幼兒喜愛音樂的美感以及感受的能力。
例如,在《小星星》的音樂活動教學中,教師需要首先對游戲做出設計,讓幼兒手拉手按順時針方向跟著音樂走,老師作為“領導者”站在圈外跟著音樂按逆時針方向行走。在每一次唱到“小星星”的時候,領導者隨便接觸到單獨幼兒的肩膀,這個幼兒就應該走出圓圈,然后右手拽住領導者的左手,跟著領導者按逆時針方向走,圓圈里的幼兒繼續唱著歌按順時針方向走,同時離開幼兒的左右兩個伙伴將手拉在一起,形成封閉的圓圈。中間唯一的幼兒舉雙手成為小星星。其次,教師還需要對音樂游戲活動的情景做出合理的創設,如用黃色的硬紙板剪成月亮和若干的星星,貼在深藍色的背景布上,然后掛在教室的四周,在這個情景之下,正式開展音樂游戲活動。這樣幼兒就可以通過游戲更好地參與音樂學習,通過情景更好地體驗音樂情感,感受音樂審美。
減少音樂活動學習的非實踐性 由于音樂有非實踐的屬性,但是幼兒的非理性思考程度比較低,日常經驗、體驗都還缺乏,這可能會讓他們在音樂活動當中感到困惑。為此,在幼兒園音樂活動游戲化的推進過程中,教師應當嘗試通過游戲降低幼兒音樂活動學習的非實踐性。
例如,在樂感培養的過程中,教師創設一種“聽音樂、學動物”的娛樂小游戲,即把小貓、小龜、小馬、小鹿、小鴨、小驢的聲音整合到音樂之中,使幼兒一邊聆聽一邊演唱,然后依照音樂中的動物聲音來復刻出對應的小動物聲音,在這之后,幼兒就能十分認真地去唱和聆聽,從而加強學生針對一些小動物聲音的非主觀認識。
結束語
音樂具有高度的藝術性、人文性,對幼兒的學習、成長與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幼兒音樂活動中,教師加入娛樂化的教學方式,促成幼兒園音樂活動娛樂化,加強音樂活動教學的效果,提高幼兒的樂感,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游戲化的音樂活動中,還可以嘗試與音樂戲劇進行整合。音樂戲劇對于幼兒來說,也是一種趣味性的游戲方式,同樣可以起到激發幼兒音樂活動興趣,加深幼兒音樂感受與體驗的效果。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容桂新亞加達中英文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