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


關鍵詞:繪畫設色;書法用筆;篆刻取法
吳昌碩與齊白石兩位藝術大師無疑是近現代中國畫壇上的巨星泰斗。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厲良玉、趙之謙并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1]。他集詩、書、畫、印于一身,熔金石書畫于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后的高峰”。他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正如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的開創者李志敏所說:“與同時代藝術大家比,吳昌碩是承前啟后、比較全面的一位巨匠。”[2]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后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于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 兩位大師無論書法繪畫還是篆刻皆是造詣高深,影響深遠。白石先生曾有“老缶衰年別有才”之說,吳昌碩更為齊白石寫潤格題簽。兩位大師生平頗有交集,為中國傳統藝術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和精神食糧。
從繪畫角度來說,兩位大師的大寫意花鳥可謂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吳昌碩多年研習石鼓文,將金石碑刻的磅礴氣象與高古氣息完美地熔鑄于自己的寫意花鳥線條之中,揮灑點染,淋漓盡致,縱橫老辣、大氣磅礴。中國畫講究筆墨,筆墨的表達是需要一定的書法功底來實現的。吳昌碩將臨寫石鼓文所得來的筆法和篆籀意韻融入自己的畫作里,正如他用篆書的用筆畫枝干,以草書的方法寫藤蔓,從而在畫作中表現出了濃厚的金石氣息。這也是任伯年初見吳昌碩便說后者的畫已經比他的畫更好的原因。而這也確立了一個中國繪畫的新標準,如要畫好中國畫一定要過書法關。如果過不了書法關,也很難在中國繪畫藝術上取得好的造詣。吳昌碩落筆雄渾大氣,力壓筆頭,從畫面的一些線條的裹鋒枯筆中可見細微處筆觸樸拙、蒼茫、老辣,極具渾圓、雄強的力量感。吳昌碩繪畫設色濃麗,同時代的蒲華就認為中國畫不能用那么多顏色,用太多顏色容易俗氣。吳昌碩繪畫的用墨達到極致,設色也特別大膽,特別鮮艷和濃麗,色墨相融,渾厚通神。吳昌碩畫過很多牡丹,即便是大紅大紫的,也不會讓人覺得俗氣。雖然他的牡丹在氣象上與青藤、八大有所區別,但是表現出的文人風骨毫不遜色。后來,齊白石總結出“紅花墨葉派”風格,其實最早的開創者應該是吳昌碩。是吳昌碩首先在畫作中使用特別濃的墨和鮮艷的紅色,加強黑和紅的對比關系,同時加上紙張本身的白色,更好地增強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在這一點上,齊白石是直接學吳昌碩的。吳昌碩繪畫筆法和墨法富于變化。比如在畫菊花時,無論正面的還是側面的,也無論靜態的還是動態的,他都能畫得非常豐富。再比如,吳昌碩非常善于畫石頭,在他尺幅稍大的花鳥畫里幾乎都畫有石頭。他在畫石頭的時候,有的是采用中鋒行筆,有的是采用那種拖泥帶水的皴法,有的是采用側鋒橫掃,可謂變化多端。在花鳥畫上,齊白石應該是繼承和發展了吳昌碩的海派畫風。齊白石在老年階段將“紅花墨葉”畫法進行完善,也正是因為這樣,很多人都認為吳昌碩和齊白石的繪畫路子是一樣的,都是以書法入畫,都講究金石氣息,設色也都比較濃麗。不過二者還是有所區別的。比如,齊白石在用色的時候,采用的是“單色法”,也就是直接用足夠厚重的顏色一筆畫成。而吳昌碩采用的則是“復色法”,就是一筆下去之后,如果覺得顏色還不夠厚重,那就再添上去一筆。從用筆方式來看,齊白石用筆穩重,吳昌碩用筆則是順勢揮灑。相較于吳昌碩來說,晚年齊白石的花鳥畫風格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從畫面角度來看,齊白石花鳥畫中花鳥魚蟲的題材多,更有工細蟲草的獨特創造。這使得他與缶翁之間拉開了明顯的距離。齊白石的繪畫作品擺脫了時代的束縛,既包含了一定的時代特性又有其獨特的個性,既包含了傳統花鳥畫的雅致又蘊藏著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在題材的選擇上,齊白石也不同于以往的畫家。出于對自然的熱愛,他的繪畫作品內容大都與鄉村自然事物相關,打破了傳統畫家慣用梅、蘭、竹、菊的局限性。這與他的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齊白石的繪畫宗旨是以實物為基礎。由于出身貧寒,有著豐富的鄉村生活經歷,所以齊白石對于富有鄉村氣息的花鳥有著深厚的情感,畫中透露著他本人的真實情感。齊白石從來不畫他沒見過的東西,從來不畫尋常百姓難以窺見的珍禽名卉。這也使他的畫作個性突出,風格迥異。齊白石以一些常見的鮮花野草、飛鳥昆蟲、瓜果蔬菜為母題進行創作,有時還會將蠅、鼠等物也納入其中,使題材更加豐富多樣,賦予了花鳥畫更廣闊的表現空間。所以他的作品堪稱雅俗共賞,具有廣泛的欣賞群體。齊白石敢于運用紅、黑兩種對比鮮明的顏色、合理的空間布局來表現協調統一的畫面。齊白石的花鳥畫有四個特點:簡、雅真、神。其中“簡”是指齊白石用墨簡練,具有較強的概括性,使物象的造型擺脫了形的束縛而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雅”是指畫中所蘊含的雅逸精神,雖然其取材偏俗但其作品透著雅氣和生機,其中的雅主要在于生活情趣的展現,能夠讓人獲得心靈上的慰藉;“真”包含兩層意思,即真實和童真,這使畫作融入了齊白石對生活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這種生活中的純真和甜美使畫作更具感染力;“神”是指齊白石將花鳥人性化,這種擬人化的表現手法,使畫作在表現力方面更具深意,更加耐人尋味,從而達到了神完意足的境界。齊白石花鳥畫構圖與眾不同,使他的繪畫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藝術魅力。齊白石的花鳥畫除了包含對點、線、面的處理,更注重筆墨的運用。由于他對筆墨的濃淡、干濕、粗細、輕重、緩急等關系的處理具有較高的把握能力,其繪畫作品也更加出神入化。兩位大師在畫花鳥之余經常畫一些寫意人物。齊白石成熟時期的人物畫把花鳥畫技法成功引入人物畫中來,更表現出其筆下人物的情趣;而吳昌碩著重描寫的是傳統神仙佛道等題材,畫面氣息更加高古。從選材來說,齊白石更加接地氣一些,這也是兩位大師的一個重要的區別。
就山水畫而言,齊白石表現得更加簡練有趣,甚至可說是對《芥子園畫譜》改造加工的結果,也可理解為白石老人花鳥繪畫之余的簡筆之作。齊白石與吳昌碩山水畫的面貌差距是最大的,可以說齊白石在山水上沒有參照吳昌碩,未受其影響。吳昌碩繪畫中山水較少,他自己曾說過“我金石第一,書法第二,花卉第三,山水外行”的話,筆下的山水構圖、筆墨較為傳統,但也是獨樹一幟。齊白石山水設色依然與自己的花鳥畫一樣簡約、純凈,墨色通透;吳昌碩設色淺絳,更多的是墨分五色、逸筆草草的瀟灑自如。
吳昌碩和齊白石兩位大師縱橫畫壇的同時,在書法、篆刻上也是地位顯赫。吳昌碩篆書主攻石鼓文,成就極高。他筆力強,筆氣厚,筆勢壯,所以我們在欣賞時,會被其“力”與“氣”的美吸引并感染。吳昌碩篆書承古開今,面貌古樸,姿態俊美,行草書一氣呵成,鐵筆直書,落紙縱橫,可以說是行草書自成一路,獨樹一幟。吳昌碩的篆刻師浙派,后學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人,吳昌碩長時間臨習石鼓文,他曾自云:“予學篆好臨石鼓,數十載從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他以石鼓書法入印,成為其印章篆刻的重要特點。他的印給人的印象是渾厚蒼茫、氣象宏闊,有一種樸拙大氣的美。他除了以石鼓文等作品作為基礎以外,還在使用工具和刻制上采取了許多前人不曾用過的方法。如他使用“鈍角”的刻刀,講究鈍刀猛力,是一種新的用刀方法。他的篆刻能在秀麗中見蒼勁,粗豪中不失高逸之氣。吳昌碩的印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他在中國印學史上被尊為“印圣”。就書法、篆刻而言,白石老人可以說幾乎沒有吳昌碩的影子。齊白石篆書得益于《天發神讖碑》,結體形狀為方折,沒有石鼓文的圓潤。但齊白石的篆書別具情趣,富于創造。白石老人的行草書更多取法李北海、徐青藤,其繪畫落款給畫面帶來別樣的情趣。齊白石篆刻中刀法和章法的拓展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齊白石將繪畫中大寫意的風格、構圖帶進了他的篆刻,又將篆刻的刀法意趣融進了繪畫。其篆刻章法大起大落,疏密對比強烈,極富情感。由于其篆刻用刀獨特,很多人都無法復制其味道和圖式,也很難達到他的高度。就書法、篆刻而言,似乎兩位大師默契地拉開了差距。吳昌碩石鼓文和篆刻在古人基礎上加以創造,行草書個性明顯;而齊白石卻在行草書上保留前人面貌,在篆字和刻印上進行創新,鮮有古人面貌。
兩位大師在詩作上亦成就斐然。齊白石和吳昌碩都極為重視題畫文字,是把題畫運用到極致的畫家。他們的大寫意繪畫,每每靠精彩的題畫而生色,通過題畫來平衡畫面,表達主題,進而豐富畫作的內涵。這是吳齊兩位大師繪畫上的高明之處。他們的題畫,有時洋洋灑灑幾百字,占據大半個畫幅;有的只言片字、言簡意賅。但不論文字多寡,他們都能借題畫來表達延展畫的內容,抒發自己的情感。二人的題畫詩別出心裁,將各自的藝術推向更高的層面。
縱觀近現代書畫家中,兩位大師影響深遠,在書畫印領域都是開宗立派的人物。兩位大師的藝術精神土壤培育了大量的書畫印大家,他們遺留給后世的精神之光將繼續發揚,為后世帶來無盡的藝術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