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末以來中國家庭、家戶組織的制度考察

2020-11-02 02:36:08王躍生
社會科學 2020年10期
關鍵詞:制度

摘 要:家庭是由配偶、父母、子女等近親屬組成的共同生活單位,家戶則是由親屬關系成員為主所形成的同居共爨單位。在成員范圍和規模上,多數家庭、家戶是等同的,清末以來不同時期家庭成員在遷移流動頻度上存在差異,家庭、家戶成員范圍的一致程度有所不同。當代社會轉型下人口流動就業增加,使家庭成員的地域分割增多,家庭、家戶構成差異增大。清末和民國時期,法律等制度賦予家長管理家庭、約束家屬行為的責任;解放后,家庭成員平等制度得到貫徹,家庭已無家長之設。只有對家庭、家戶組織進行兼顧性考察和研究才能對兩者的構成特征、成員關系、功能及存在的問題有較全面的把握。

關鍵詞:家庭;家戶;清末以來;制度

中圖分類號:C9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20)10-0080-14

作者簡介:王躍生,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天津 300350)

家庭、家戶是基本的親屬組織和民眾生活單位,也是社會組成的重要基礎。家庭、家戶組織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這涉及到對兩者的定義及其成員范圍的認定。本文將從制度角度著眼分析家庭、家戶組織的構成原則,試圖將清末、民國與當代官方制度、民間慣習、民眾實踐結合起來,分析家庭、家戶的定義表達、成員范圍及關系特征。這對把握家庭、家戶狀態和成員關系,認識家庭、家戶的功能及演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及研究進路

(一)有關制度環境的階段劃分

相對于近代之前,清末以來有關家庭、家戶組織的管理制度(清末和民國有戶籍法,民國有戶口普查法,當代有戶口登記條例),民律民法的親屬編和婚姻家庭編(清末和民國民律草案親屬編,民國《民法》親屬編,當代《民法典》婚姻家庭編)逐漸被制定出來,這為從制度角度認識家庭、家戶組織提供了可能。從家庭、家戶組織變遷的社會背景看,清末至當代的中國,可分為兩個主要或大的階段:一是民國時期,一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然而,將這一跨度較大的時期劃分為兩個階段顯得線條較粗。或許將其分為四個階段更合適:清末至1929年為第一階段,1930年《民法》頒布至新中國成立為第二階段,解放后至1980年代初期為第三階段,1980年代初期以來為第四階段。

從制度上講,清末在戶籍管理、人口統計方面開始出現具有現代意義的做法,當然是初步的,從落實角度看更是如此。從民國建立至1929年,家庭、家戶制度雖有改變,但與清末相比,并無實際變革,或者說現代趨向不突出。1930年《民法》親屬編頒布意味著家庭相關制度進入新階段,這在家庭成員關系上表現得最明顯。此外,家庭、家戶管理上也有一些改變。不過在民間社會,傳統慣習仍在發揮作用。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社會制度的全面變革對家庭、家戶組織及其功能有深刻影響。在農村,隨著土地改革的完成,從互助組、初級社到高級社、人民公社,一系列基層公共管理和生產組織漸次建立,家庭、家戶在生產經營中的作用降低,成為集體經濟組織的依附者。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完成和國營、集體所有制企業的建立,城市以社會就業為主的職工及其家屬成為城市家庭、 家戶的基礎,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及其家屬也是城市家庭、家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情形一直維系到1980年代初期,屬于第三個時期。1982年農村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標志著家庭、家戶變革進入第四個時期;不久,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成為趨勢,家庭的不完成狀態增加。1980年代初期以來,城市職工家屬住房改善,1990年代中期以后更進入住房改革和商品房實施階段,不少家庭擁有多套住房,家庭成員分爨居住更多,從而使家庭、家戶發生新的變動。

本文試圖將這四個時期家庭、家戶組織的制度結合起來進行考察,探求其在清末以來的變動軌跡。當然,在一些方面,家庭、家戶組織的制度具有解放前后兩個階段的變化,四個階段的變化并不顯著。所以,在具體分析中,兼采兩分法和四分法。

(二)學界目前研究狀態

就現有文獻看,對清末至現代家庭、家戶組織的制度進行總體分析的研究較少,即使分階段研究也多以家庭或家庭戶為對象進行單一形態考察。值得注意的是,民國時期,特別是1930年前后,一些研究者曾對家庭或家戶組織進行過區域調查,有的將常住人口、現住人口均納入統計之中,這對認識家庭、家戶組織的構成特征是有幫助的。有的以戶籍法為基礎,將家庭人口分為本籍現住和他往兩部分;同時以住所為根據,將本籍現住人口和非本籍人口均納入調查。由此可對家庭、家戶組織的成員構成均有掌握。這些調查不僅為了解民國家庭、家戶組織的實際狀況提供了資料基礎,而且從中可獲得當時家庭研究者對家庭、家戶組織的認識思路。在當代學者中,夏衛東對民國時期浙江的戶政做過考察,其中涉及到浙江省地方政府對戶或家戶定義及成員范圍的規定。

從制度角度對解放后家庭、家戶組織進行研究同樣比較薄弱,特別是解放初至改革開放前的城鄉家庭、家戶組織及形態很少被關注。1990年后,一些人口學者在利用人口普查數據研究家庭結構、家庭規模時注意到,基于人口普查數據所觀察的家庭實際是家庭戶。但由于沒有更好的替代方式,出于實用,戶在很大程度上被作為家庭的代表或近似指標。在家庭成員遷移流動較少的時期,將其作為近似指標是可取的,基本上能反映特定時期的家庭規模、結構。而當社會發生轉型,家庭成年人因上學、就業離開家庭及其所在地的比例提高,甚至占較高比例時,就需要對家庭、家戶成員進行兼顧性調查,這樣才能呈現家庭的兩種狀態,看到家庭的變動。

另外,關于家庭、家戶組織的形態和關系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也很少見。2016年筆者曾撰文探討對家庭、家戶進行整合或兼顧性考察的途徑,指出當代家庭專項調查將家庭、家戶結合起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總的來看,從制度視角對家庭、家戶組織的定義、成員范圍、內部關系及功能的研究均很不足,家庭、家戶組織的時期特征及不同時期家庭、家戶相關調查數據的價值和問題難以把握,對如何改進家庭、家戶組織的調查和研究方法也較少分析?;谝陨涎芯楷F狀,本文的論述將以兩類資料為基礎展開:其一,直接性制度文獻,主要包括(1)清末以來不同時期官方涉及家庭、家戶組織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等,(2)民間慣習中有關家庭、家戶組織及其成員的規則;其二,間接性制度文獻,主要是指不同時期研究者對家庭、家戶組織所進行的考察報告。

二、家庭、家戶組織的認定標準

從官方制度文獻看,對家戶組織的認定相對家庭組織要多一些,當然這些制度規定中對家戶的稱呼有別,或稱戶,或稱家庭戶,有的雖稱家庭,實際是指家戶。而對家庭進行現代意義的定義則起自1930年代初頒布的民國《民法》。解放后政策及法律制度較少對家庭進行規范定義,人口普查、基層社會管理以家戶為基礎。直至2020年《民法典》(婚姻家庭編)頒布才有對家庭成員范圍的法律表達。

(一)家戶及其成員的認定

就清末以來不同形式的制度來看,對家戶有多重定義,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

1.強調戶籍是家戶的存在基礎,同一戶籍者為一個家戶。這是戶籍管理法律、法規必然要涉及的問題。按照這些制度,家戶范圍的認定原則在于是否為同一戶籍,同一戶籍的成員即屬于同一家戶。清末清廷組織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親屬編第1323條規定:凡隸于一戶籍者,為一家。1925年,北洋政府組織制定的《民國民律草案》親屬編第1063條將這一表述繼承下來。另外,其第1065條規定:新立一家者,得廢其戶籍,改隸他家戶籍。我們認為,這里的“家”實際是“家庭”或“家戶”的簡稱。兩項法律中的“家”以戶籍為基礎,具有“戶”的特征。既然這些規定均為當時民律親屬編中的條款,故其所言戶籍人口應主要是有親屬關系的成員。

2.強調同一主管人下共同生活、同處食宿者為一家戶。解放后,1951年《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第3條規定:凡同一主管人,共同生活,同處食宿者,不論其人數多少,關系如何,均稱一戶。這一條例中對家戶實際有兩項要求:一是在同一主管人下生活,二是同居共爨。在我們看來,本條例的“同處食宿”是對“共同生活”的解釋,即“共同生活”的核心表現是“同處食宿”。

3.以家人同居共產為標準。按照這一標準,成為一個家戶需符合兩項條件:一是同居一處,一是基本家產沒有分割。 同居一處而分開家產者則不屬一個家戶。1931年民國《戶籍法》第8條規定:戶籍之編造,以一家為一戶,雖屬一家而異居者,各為一戶?;蛟S意識到此項規定存在不足,故1941年民國《修正戶籍法施行細則》第5條規定:戶籍之編造,依戶籍法第8條及第9條之規定,其分產而仍同居者亦各為一戶。即同居分產者不屬一戶。應該說,這一規定是有針對性的。在當時民間社會,特別是農村,兄弟兩個及以上的家庭中,兄弟分家后仍在一個院落內生活,出入一個大門,即屬各自為戶。以四合院為基本居制的北方農村,這種情形具有一定普遍性。甚至健在父母與兩個已婚兒子分家形成三個戶頭。分產是將同居者區分開來的基本條件。在我們看來,同居共產與同居共財有相同的含義。

4.以家庭成員同處住宿或居住為標準。1953和1964年,我國進行了兩次全國人口普查,中間1958年實施“戶口登記條例”,這是三個與家戶認定有關的時點。這三次均以家庭成員同處住宿作為一戶成立的基本條件。1953年,《全國人口調查登記辦法》第4條為:人口調查登記以戶為單位,凡家庭成員在一起住宿者,作為一戶;獨身居住者,作為一戶。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第5條規定:戶口登記以戶為單位。同主管人共同居住一處的立為一戶,以主管人為戶主;單身居住的自立一戶,以本人為戶主。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辦法》第2條:一個家庭成員居住在一起的,作為一戶。仔細看來,上述三個文件對家戶的定義有共同之處,但也有區別。1958年“戶口登記條例”沒有“家庭成員”這一關鍵詞,但增強了“主管人”。一般情況下,與“主管人”“共同居住一處”者絕大多數是家庭成員?;蛘哒f,后者相對于兩次人口普查,更關注“戶口登記”的管理功能或戶主的責任,故有表達上的差異。

5.以同居共爨為標準。同居共爨將獨立家戶形成的兩個基本要件包含在內:居于一處,共同生活。這也是中國近代之前多數朝代對家戶認定的基本標準。一般情況下,同居共爨的家庭成員往往共享生活、生產資料,包含有“共財”之意。當然,也有例外,如家產已分的兄弟兩人中因弟弟年齡小或尚未婚配仍與兄長一起生活。這種情況比較特殊,是少數現象。民國后期和1980年代以來戶籍或人口普查多以同居共爨作為同一家戶認定的基本原則。1941年《戶口普查條例》第3條:本條例所稱戶,謂在同一處所及同一主持人之下,共同生活或共同辦事者之集合體。分下列三種:普通戶,營業戶,公共戶。這一定義中的“共同生活”對應的是“普通戶”,而“共同辦事者”則與“營業戶”和“公共戶”相對應。對普通戶來說,同居共爨是獨立家戶成立的基本要求。1941年《縣保甲戶口編查辦法》第5條:凡同一處所、同一主管人共同生活者為一戶??梢娖渑c同年頒布的《戶口普查條例》有相同之處,均將“同一處所”和“共同生活”作為家戶成立的必要條件。1946年,民國政府將1931年《戶籍法》修訂頒布。關于戶籍的認定,其第4條為:戶口之查記,得為戶之編造,凡在同一處所同一主管人之下共同生活或營共同事業者為一戶。在《戶籍法實施細則》第11條中,對“共同生活戶”和“共同事業戶”作如此區分:凡普通住戶及陸上無一定住所以船為家之船戶均屬共同生活戶,凡商店、寺廟、公署、學校及其他公共處所均屬共同事業戶。后者與解放后所設定的集體戶相當。由此可見,該《戶籍法》中的家庭戶仍強調共同生活為基本原則。解放后,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也以同居共爨為標準,其第4條對家庭戶的定義為:有家庭成員關系的人口,或者還有其他人口,居住并生活在一起的,作為一個家庭戶,單身居住的,也作為一個家庭戶。1989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第6條規定:以家庭成員關系為主的人口,居住一處共同生活的作為一個家庭戶;單身居住獨自生活的,也作為一個家庭戶。需要指出,上述法規和政策中雖無“共爨”字眼,但我們認為“共同生活”則包含了這一行為。

6.以同居并共經濟為條件。1951年《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第3條規定:如一家分居數處,分起伙食,相距較遠者,或數家雖同居一處而經濟各自獨立者,均得分別立戶。本項規定中前一種情形可解釋為,同居共爨屬于一個家戶;后一種情形可理解為,同居一處,財產未分者也屬于一家,并不把共爨與否作為條件。一般來說,在民間社會,同居分經濟往往分開了消費單位。這后一種情形與前面第三類相似??陀^而言,在有關定義家戶的制度文獻中,將“經濟”獨立與否作為立戶條件的提法較少。相對來說,“經濟各自獨立”不夠明確,它可有多種含義,既有分家產行為,也有分收入和消費之義。在此我們將其按比較常見的行為即分家產、分開生活來看待。由于該條例所針對的是城市居民,因而“經濟各自獨立”更多地指收支和炊爨獨立。

7.一定時間范圍內共同生活。這一制度的含義指:在一定時間范圍生活的家庭成員被視為家戶成員,超過這一時間范圍如出外半年以上則不再視為家戶成員。有些調查將調查時未在家生活、出外較長時間者視為“常住人口”,調查時點在戶內的家庭成員和臨時居住成員視為現在人口。1947年《戶口普查法》第4條:戶口普查應查現在人口,并查常住人口。前項所稱現在人口,謂普查標準時刻適在所查處所之人口;常住人口,謂在所查戶口內經常共同生活或營共同事業之人口。需要指出的是,解放后的歷次人口普查都有對長期出外成員(一年或半年以上)不作為家戶成員登記的規則。

以上幾種口徑的戶和家戶定義盡管考察的著眼點有不同,但多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將家戶組織定義為家庭關系或具有親屬關系為主的成員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單位或團體,當然也包括非家庭關系的成員??蓪⑦@類家戶成員“共”的活動分為三種,即共爨(共伙、共生活)、共居(共住宿)、共財(共產或共經濟)。將共爨共居作為基本條件的規定最多,這也是中國傳統社會最為普遍的家戶確立標準,僅有單項的共爨行為,也可能成為認定家庭成員是否屬于一戶的條件。

(二)家庭及其成員的認定

在上面的家戶定義考察中,我們看到,多數制度將家庭成員同居共爨作為形成單獨家戶的主要條件。若所有未正式分爨、分家的成員形成同居共爨單位,那么,它不僅是一個家戶,而且也符合家庭的組成條件?;蛘哒f,家戶成員沒有外出,并且沒有非親屬成員居住在內,它既是一個家戶單位,也是一個家庭單位。那么,清末以來有無制度專門針對家庭進行定義呢?在筆者看來,為家庭進行定義的制度主要是民法。目前而言,這類表達主要出現在1930年頒布的《民法》親屬編和2020年頒布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之中。

1.強調家庭為較長時間共同生活的親屬團體。1930年《民法》親屬編第1122條規定:稱家者,謂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之親屬團體。這一條款中有三個關鍵詞值得注意:永久共同生活、同居、親屬團體。這里“稱家者”中的“家”實際是家庭。從中可見,該條款中的家庭也是以家庭成員同居共爨為基礎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強調家庭為“親屬團體”的同時,該民法又有將“非親屬”包括在內的表達。當然,它有限制條件?!睹穹ā酚H屬編第1123條:同家之人除家長外,均為家屬。雖非親屬,而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同居一家者,視為家屬。那么,當家庭包含“非親屬”家屬時,它是否從“家庭”轉化為“家戶”?我們認為,這顯然是具有特殊意義和關系的“非親屬”,其享有“家屬”的權利和義務,如家長或主要家庭成員所納之妾?;蛟S它是特定社會變革初期或過渡時期法律制定者對特定家庭關系者所做出的一種讓步。因這種現象僅存在于少數家庭,故總體上不影響該《民法》將家庭視為親屬團體的定義。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民法》親屬編頒布后,一些地方性的戶口調查中并不忌諱“妾”的名目,如1934年山東鄒平實驗縣戶口調查中的“家屬”就有“戶主的配偶和妾”、“戶主宗親的配偶和妾”。

2.強調共同生活的近親屬為家庭成員。解放后長期沒有專門對家庭加以定義的制度,戶或家庭戶相關政策規定成為認識家庭及其成員范圍的替代方式。2020年《民法典》婚姻家庭編頒布對這種狀況有所改變。其第1045條雖未對家庭進行定義,但規定了其成員范圍: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為家庭成員。據此,我們也可將家庭定義為,它是由近親屬組成的共同生活單位。近親屬“共同生活”是組成家庭的必要條件。民國《民法》親屬編和當代《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對家庭成員范圍認定在基本相同的基礎上稍有區分。前者雖將非親屬包括在內,而這些非親屬又非一般傭工或寄居者,是“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者。從這一角度看,民國《民法》對家庭所包括的“非親屬”與當時戶籍法所包括的共同生活“非親屬”是不同的,后者將傭工等非永久生活但共營事業者包括在內。2020年《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則明確規定家庭成員僅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這意味著不同形式的“非親屬”不是家庭組成的成員。

不過,也應指出,《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對家庭定義也有不夠明確之處,它可能會使人對家庭的理解出現分歧。按照其表達: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為家庭成員。對此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近親屬”均共同生活才屬于一個家庭的成員,即親屬關系成員同居共爨是家庭組成的必要條件;不在一起生活的配偶、父母、子女則不屬于家庭成員。二是配偶、父母、子女無論是否共同生活都屬于家庭成員,其他近親屬成為家庭成員則須以“共同生活”為條件。這樣,配偶、父母、子女既可以組成“實體”家庭,也可以組成“關系”家庭(即不在一起生活的主要近親屬也屬于家庭成員)。對此仍需要專門探究,茲不贅述。

由上可見,清末以來,戶籍成為不同時期政府管理民眾戶口的主要途徑,家庭成員以戶為單位被登記于戶籍冊或戶籍簿上,強調親屬關系為主的成員共同居住生活即同居共爨是隸屬于同一戶或同一家戶組織的基本條件。而民國《民法》中的家庭是以永久共同生活的親屬為主體的,也包括“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的”非親屬。當代《民法典》則強調家庭是由共同生活的近親屬所組成。

三、家庭與家戶成員范圍比較

從清末以來有關家庭、家戶組織的制度看,家庭、家戶成員范圍和人口規模既有重合或相同之處,也有一些差異。在此,我們進一步從制度上考察兩者范圍的異同。

(一)家庭與家戶等同

1931年民國《戶籍法》第8條規定:戶籍之編造,以一家為一戶。不過,該法對“一家”所包含的成員范圍沒有說明,應該主要指父母、子女等近親。從關系上看,兒子已婚且與父母同居共爨,肯定在“一家”范圍之中。但親子分居兩地,則屬兩戶。解放后,1958年《公安部三局關于執行戶口登記條例的初步意見》第4條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戶口,仍以每個家庭為單位分別立戶,在合作社的戶口簿上按戶的順序進行登記。在這些規定中,近親成員所組成的家庭是官方戶或家戶形成的基礎,或者說民眾的家庭即是政府簿冊中的家戶。多數情況下兩者成員范圍重疊,邊界一致,規模相同。

(二)家大于戶

此處所言家庭大于家戶,包含兩種情形:一是從政府立戶規定上看,一些原來共同生活的成員因親子分爨、兄弟分家形成兩個及以上生活單位。但從近親角度看,他們屬于一個家庭,故有家庭大于家戶的特征。二是按照制度,家庭成員離家上學、就業超過一定時間便不再屬于家戶成員,但仍可視為家庭成員,由此表現出家庭大于家戶的情形。

1.制度規定中的家大于戶。1931年民國《戶籍法》第8條規定:雖屬一家而異居者,各為一戶。從字面理解,這一規定下的“一家”應該指親子,或者還包括兄弟。他們雖屬“一家人”,因“異居”而各立戶頭,形式上表現為“家大于戶”。解放后的立戶制度與民國時期有相似之處。前述1951年《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第3條規定中也有家庭大于家戶之意:如一家分居數處,分起伙食,相距較遠者,或數家雖同居一處而經濟各自獨立者,均得分別立戶。這一規定對獨立家戶的定位有兩個著眼點:一是“分爨”的考慮,一是“經濟各自獨立”。分爨別居若“分別立戶”還有相距較遠這一要求,暗含著城市同一小區家庭成員分爨如親子因距離較近可被視為一戶之義。至于第二項條件“雖同居一處而經濟各自獨立者”則不能按當代的家庭成員經濟關系習慣來理解。當代城市同居共爨的親代和已婚子代收入各自獨立是普遍現象。而1951年處于解放之初,多數家庭有獨立收入的同居成員經濟一體性做法依然保留,即在外工作或就業的家庭成員將自己掙得的工資交由父母掌管,同居、同爨和同經濟(或同收支)是一體的,分經濟便意味著分爨,或者說是分家的起點,彼此成為兩個及以上生活單位或獨立的家戶。不過,此處的“數家”同居一處又指哪類情形?實際生活中,同居一處的“數家”應該是非親屬成員,或者說父母、子女、兄弟以外的親屬,這種關系的“數家”成為一個經濟單位的可能性很小。正因為這一點,1958年《公安部三局關于執行戶口登記條例的初步意見》取消了后一限制,其第4條為關于立戶和常住人口登記問題:一般住家戶應以家庭為單位立戶。如果一家分居數處不在一起生活的,應分別立戶。

2.民間慣習中的家大于戶——父債子還的含義。一般來說,親子分產,往往分爨,屬于兩個家庭。但民國時期在一些地區民間有父債子還的做法。如湖北京山、竹山、潛江、廣濟四縣地方,父子雖已分產,父債仍應由子償還。這種做法的邏輯在于,分產父子仍屬一家人。調查者對此所下按語指出:父債子還,尚與現行法例不背。福建連城縣,父負債而無力自償,為子者,不問因何負債,皆當為之照約清償,故雖其父尚存,債權人亦得徑向其子追討。這說明,在民間社會,親子即使分爨各居,成為戶籍中的兩個家戶,人們仍將兩者視為一家人。親代所欠下的債務無力償還時子代有償還責任。從這一認知上看,親子分立之戶屬于一個家庭,故家庭大于家戶。

3.家庭成員出外上學、謀生所導致的家大于戶。當家庭勞動力有較長時期離家出外謀生時,那么家大于戶在統計上就會表現出來。1933年江寧自治實驗縣戶口調查報告中的家庭規模(住宿人口與他往人口之和)、家戶規模(住宿人口與客居人口之和)分別為4.77人和4.44人。1935年浙江蘭溪縣戶口調查中的普通戶的家庭規模(包括在家人口和他往人口)和家戶規模(在家人口和客居人口)分別為4.88人和4.72人。兩者差異不大,說明家庭成員出外者不多。而若當家庭成員出外就業成為趨向,那么家庭大于家戶的比例則會大幅度提高。當代農村就有這種表現,根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長表1%抽樣調查數據,農村有成員出外半年及以上的家戶比例為30.07%,亦即有如此比例的家庭人口高于家戶人口。

由上可見,家庭大于家戶,既有官方制度規定所造成的情形,也與民間慣習中民眾的認識和行為方式有關。

(三)戶大于家

1.制度規定中的戶大于家。在官方制度中,戶大于家是指一些戶并非只有一個獨立的生活單位,已經分爨的親屬單位——屬于獨立的小家庭也被包含進來,如分爨的已婚兒子一家被登記在父親戶名下。在重視治安管理的制度中往往有這種規定。當然,它需要以親子居住相近為前提。需要指出,此處的“戶大于家”中的“戶”實際是合并小戶后的大“戶”;“家”則是以單一生活單位為基礎的小家庭,這些小家庭未取得單獨“立戶”資格,成員被登記在這個合并“戶”中。

1920年代前期和中期,北洋政府統治時即有這樣的規定:同父兄弟雖分灶而仍同居者以一戶計。分灶者具備組成小家庭的條件,但未被允許單獨立戶。一些地方政府也制訂有類似規定。1928年浙江省第一期調查戶口辦法《調查表式》:凡住戶、船戶、寺廟、僧道均應一律調查;凡戶不分正附,一宅住數戶者,以數戶計,父子、夫婦及同父兄弟雖分炊而仍同居者以一戶計,異居者各為一戶。外姻同族相依過度或友朋只身寄居者,及傭工人等,均同列一戶。前店后家,如系同主者,以一戶計;各戶不論男女,以尊長者一人為戶主。1929年《浙江省戶籍條例》:一宅數戶者以數戶計,父子、夫婦及同父兄弟 雖分灶而經濟尚未獨立者,以一戶計;異居者各為一戶。外姻同族相依過度或友朋只身寄居者同列一戶。

而在民間社會,的確存在這種登記和管理戶口的做法。根據1931年河北永清縣的一項調查,當地村莊戶口計算法有二:一以家長為標準,即凡兄弟數人,雖分居異炊,但與父同居一院者,村公所仍以一戶計之。1931年五家連環閭鄰長名冊等內所載者,共計47戶。一以經濟獨立與否為標準,凡兄弟分居異炊者,或為父者雖輪流取食于其子,但自己仍占有耕田者,皆以一戶計之,即該村所謂之接“灶火門”計算法,共有62戶。可以這樣說,前者中的戶是合并戶——大家庭,后者中的戶是單立戶——小家庭。這也提示我們,在相關原始檔案資料利用時注意區分其登記方法。

1958年《公安部三局關于執行戶口登記條例的初步意見》第4條的一項規定是否有戶大于家的含義呢?“有的家庭雖分居數處,但在一起生活并居住在同一民警責任區或一合作社的,也可以立為一戶。”這可能是針對一些家庭由于成員較多,一處住房難以容納,而分居兩處。比如親代夫婦一處,新婚的子代夫婦在另一處,但仍在一處共爨。按照這一規定,這種情形可作為一戶對待?!肮察唷笔且粦粜纬傻幕A。不過也應看到,這種情況下分居者尚未形成獨立的家庭單位,或者不適合列入“戶大于家”之列。

2.家庭、家戶成員認定范圍不同導致的戶大于家。在制度上,家庭與家戶成員范圍最大的不同在于,家戶將共同生活的非親屬成員包括在內。當一個家庭的成員沒有長期外出者,同時有非親屬成員受雇或寄居在內,那么就可能出現家戶大于家庭的情形。

言心哲1934年對江蘇江寧縣286個農家的調查結果為,若包括同居共食之人口而言(傭工等非親屬計入),平均每個家戶有5.45人;若僅指同居之親屬而言,平均每個家庭為5.38人。喬啟明1929-1931年所組織的河北等11省22處調查中的家戶、家庭規模分別為5.43人和5.25人??梢?,這些調查均為家戶規模大于家庭規模。需要指出,作者并未說明其家庭數據中是否包括長期出外的成員,若僅指常住人口(調查時在家居住人口,不包括出外親屬)則會出現這種狀況。

民國時期多數農村,包含傭工等非親屬的家戶比例是比較低的。根據1936年安徽懷寧的一項調查,有非親屬的家戶占比2.59%;云南呈貢縣1939年的調查顯示,有雇工和寄居人等非親屬的家戶占2.0%。解放后,特別是農村集體經濟時代,家戶雇工失去了存在條件;城市計劃經濟時代家庭中小孩、老人照看等多由有親屬關系者承擔。改革開放后,農村家庭經濟中的雇工行為和城市家庭雇人照看小孩、老人增多。不過從人口普查數據看,有非親屬的家戶占比很低,1982年城鄉分別為0.18%和0.19%,1990年分別為0.18%和0.13%。2000年人口普查中家庭戶成員關系中沒有非親屬編碼,只有“其他”(包括其他親屬和其他非親屬合并在一起),其所占比例為0.57%。這就表明,當代家庭、家戶成員范圍和規模若出現差異,則更多地由親屬成員離家所所造成。另外,從一個較大地區范圍看,傭工若被作為雇主的家戶成員計入使家戶成員增加時,其所來自家戶的成員則會減少,由此使戶大于家的總體情形受到限制。當然不同階層和城鄉家戶中非親屬成員會存在比例上的差異。

綜上,就制度規定而言,各個時期多數家庭、家戶是等同的,其次為家庭大于家戶,家戶大于家庭相對較少。各個時期非親屬成員對家庭、家戶的差異所產生的作用有限,家庭、家戶更多地由親屬成員變動所造成。不同時期家庭成員在遷移流動頻度上存在差異。在清末、民國和解放后的集體經濟時代,家庭成員離家流動就業比例較低,家庭、家戶成員范圍和人口規模的等同情形占大多數。而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導致家庭成員流動就業增多,家庭、家戶成員構成差異比例提高,表現為家戶小于家庭。因而,對家庭、家戶進行兼顧性考察在認識兩者變動中不可缺少。

四、家庭、家戶中的家長、戶主與家屬

家庭、家戶中有當家或主事之人,對其稱謂不同時期有不同。在家庭中或稱家長、家主,在家戶中則多為戶主、戶長。那么,家長、戶主如何產生?責任是什么?家屬與其關系怎樣?不同時期的制度對此如何規定?這些都值得探究。

(一)家長和家屬

1.家長的出任及其權利。在傳統時代,家庭中的家長往往為一家最有權力之人,視為一家之主,一般由地位最尊者為之,絕大多數情況下由男性尊長充任。這也為當時的官方制度所認可。至清末,《大清民律草案》仍遵守此原則。其第1324條規定:家長以一家中之最尊長者為之;第1325條:最尊長者,于不能或不愿管家政時,由次長者代理之。這表明,一旦成為家長,其身份具有終身制意義,特殊情形下才由“次長者”代管家庭事務,但其不能取代家長之位,意味著在有代理人時,家政最終決定權仍在原家長手中。1930年《民法》仍強調家設家長,但出任方式有所變更,不再將“最尊長者”作為出任家長的首要條件。第1124條:家長由親屬團體中推定之。無推定時以家中之最尊輩者為之。尊輩同者,以年長者為之,最尊或最長者不能或不愿管理家務時,由其指定家屬一人代理之。

可見,依照清末《大清民律草案》,家長的產生方式更強調尊卑之序,尊者的家長之位毋容置疑,不可替代。而民國《民法》中家長的產生方式“首選”為由親屬團體“推定”,無推定時才由尊輩充任,前一方式(推定)表現出家庭事務管理者的產生具有一定家庭內部“民主”色彩,后一種則為遵循傳統,以尊卑為序。不過,在實際生活中,即使“推定”,也往往由位在最尊輩的男性出任。這與家長的責任有關。

在法律要求家庭設立家長的時代,家長之權并非空洞,而有具體內容。根據《大清民律草案》第1327條:家政統于家長。《民國民律草案》第1073條與之相同,并有補充規定:家政統于家長,但得以家政之一部分委任家屬處理。1930年《民法》第四編第1125條又繼承了《民國民律草案》精神,其變動是將“家政”改為“家務”:家務由家長管理,家長得以家務之一部委托家屬處理。但《民法》中的家長權力也有較《大清民律草案》和《民國民律草案》“軟化”的一面。其1126條規定:家長管理家務,應注意于家屬全體之利益。這或許為了抑制和降低家長治家中的“專制”行為。

民國時期民間制度中家長的產生方式和責任是否與法律的要求相一致,有無地區特色?在此依據清末民初的慣習資料加以考察。

清末民初的地方調查顯示,在黑龍江省龍江縣、青岡縣、訥河縣:縣屬戶口,普通習慣,以最尊者為家長,凡對內、對外事件均由家長負責。至家長因事故不能處事時,應由位分稍次之人代行其職,亦有由家長擇賢能者代掌家務,無分于長幼矣。這一點與清末《大清民律草案》規定相似。而布西縣、林甸縣、木蘭縣、海倫縣則有較強的推舉特色:每戶均有家長一人,無論尊卑長幼,皆以其人之賢能為主。凡家長因事故缺位,即由族眾公推,或由前家長擇賢授予,并無依次繼任之例。大來縣:家長之權限極大,地位極崇,故其繼任問題恒以擇賢公舉為要件,不能以分位之次序定之。湯原縣:家長之繼任事件皆由族中開會公舉,不以尊卑為限。這種做法又與民國《民法》的精神相吻合,說明《民法》相關規定參考了民間做法。不過也應指出,黑龍江布西縣、林甸縣、木蘭縣、海倫縣“推舉”家長的做法更像是大家庭的家長或族長,個體家庭家長的變更由族人決定人選,似乎可行性不高。除非多兄弟不分家形成和維系復合型家庭居制,作為原家長的父親去世后長兄本該成為家長,然而其在人品、能力等方面或有不足,出任家長難以服眾,故此族人可能介入,幫該家庭推舉、確定更合適的人選。

河北省滄縣1930年代中期調查顯示:一家之中以輩次居長者為家長,無長輩兄弟同居者,以長兄為家長,一切之事均由家長主持。在天津縣(1930年代初中期歸河北省管轄),當地一戶內以齒高輩長者為家長,所有男婚女嫁等事,均須得其同意方可辦理。1930年代初河南舞陽縣:一切家務悉歸家長支配,但家長采用輪流為之的做法。大家庭人口眾多者,家長由伯叔或兄弟輪流互充之,此輪流充任之家長,則全家財產概歸其管理。這可能是沒有父親等長輩時的替代方式。同期江蘇高淳縣:凡一家之中必以最尊者為家長,倘過年老不能理家政,或靜修不愿理家政時,為次尊長者盡可代理其事。青浦縣1930年代初:純用家長制,一切家政由家長主持。1930年代初安徽立煌縣(原名金寨縣):每戶以父主家政,謂之當家,父死則由長子繼之,迨弟兄皆成年娶妻,然后分居。一些家族也對本族各家的家長設立和職責做出規定,比如1936年湖南藍山《藍山鐘氏八修族譜》所載的“公議族規”:一家之中,三代同堂則祖為家長,父子同處是父為家長。父祖不存,兄弟同居,則兄為家長。凡子弟家眾,若有過失,責備全在家長。誠以家長者,一家之綱紀,禮法所從出也。從上可見,在民間,家長由家庭中最尊者出任的做法相對較多。推舉方式除黑龍江一些縣份外,并不普遍。

民間社會中,家長責任與法律規定多有一致之處,但也有更具體的實踐。1930年代初,一項針對河北安次縣農村的調查指出:家長除了代表一家掌握村中的政治勢力之外,還要支配家庭各種重要事務,解決各種難辦的問題,所以一個家庭本身的發展與衰落,以及家庭在村中的勢力之強弱,全恃這一個家庭中的家長治家的方法、精神,與夫同村人的交際手腕如何而斷定。這個家長顯然須由輩份高、能力強的家庭成員充任不可。同一時期河南舞陽縣:全家財產概歸其(家長)管理,……至女子教育、婚嫁、年節、禮品及衣服、棉布等,用品多由公中供給,由家長分配,子女服務社會所得金錢,或全部或一部供作公用不等??梢?,家長掌管著家庭一切重要事務的決策,特別是與家庭生存條件攸關的財產支配權完全由家長掌控;在外代表家庭參與村莊公共事務決策,保護本家庭利益。

在民間社會,一些家庭還有家主或當家人之名稱,他們多與家長一體,有的分體。后一種情形與家長年事高、身體狀況差而操持家政的能力降低有關。即使如此,家庭重要事務的最終決定權或簽名權仍在家長手中。

2.家屬。對于家屬,這里主要從官方制度角度進行考察,即著重認識法律意義上的家屬。有關家屬的定義。《大清民律草案》親屬編第1328條:與家長同一戶籍之親屬為家屬?!睹駠衤刹莅浮返?074條的表述與之相同。可見,家庭為親屬組織,不包括非親屬成員。這一規定表明,家屬與家長是相對應的。一家之中,家長之外均為家屬。民國《民法》延續了這一法律精神,其1123條為:同家之人,除家長外均為家屬。清末和民國法律對家屬的定義中更體現出其對家長地位的重視。 但在解放后的制度文獻中對家屬的這種表達則不存在了,與此相對應,家長的概念在其中也消失了。這一改變應該與家庭成員地位平等的思想及觀念倡導有關。

在家長與家屬的關系方面,可以分兩個層面:其一,互負扶養義務;其二,家屬重要事務須經家長同意?!洞笄迕衤刹莅浮返?331條:家長、家屬,互負扶養之義務?!睹駠衤刹莅浮返?082條重申了這一條款。1930年《民法》親屬編不是籠統地講家長與家屬之間的義務關系,而是根據家庭成員關系重要程度進行了分類排序。其第1114條規定“互負扶養之義務”的親屬為:一、直系血親相互間;二、夫妻之一方與他方之父母同居者,其相互間;三、兄弟姊妹相互間;四、家長家屬相互間。這一表述實際跳出了家庭范疇,即從直系血親、配偶、旁系血親關系角度著眼。它意味著不在一起居住、沒有家長與家屬關系者也要承擔作為親屬的扶養義務,而“家長家屬相互間”扶養義務處于第四(即最末)順位。可見,在民國《民法》中,扶養義務主要存在于親屬之間(包括家內親屬,也包括家際親屬),家長與家屬之間也存在扶養義務,但并非最重要。當然,若家長為父母或子女,扶養義務則具有了存在于直系血親和家長家屬之間的雙重意義。

對家庭成年成員來說,與個人有關重要事務為婚姻、分家,民國及之前還有立嗣、出嗣等問題。清末和民國前期法律多強調家長在此項事務中的決定權利?!睹駠衤刹莅浮返?078條:家屬為婚姻、立嗣或出嗣者,須得家長之同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家屬欲出戶籍(實際指分家)問題上,即使父母允許,也“須得家長同意”,可見家長主管家務之權并非虛設,不能越過。這主要針對父母不是家長擔當者的情形而言。不過,1930年《民法》有這樣的規定,第1127條:家屬已成年或雖未成年而已結婚者,得請求由家分離。這也較《民國民律草案》對家長對家屬分家具有允許權力的條款大大軟化。解放后,制度性家庭文獻中已很少有家長之稱呼。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也不再有“家長”之名,即使在“家庭保護”專章中,也僅有父母和監護人之稱。

(二)戶主和家屬

家庭主事之人為家長,家戶當家人則為戶主。我們知道,戶或家戶是政府進行人口管理的單位,戶主所面對的多是公共事務,故其出任者的資格要求既有與家長相同之處,也有差異。

1.清末和民國時期的戶長或戶主

(1)戶長與家長一體或以一體為主。在我們看來,民國時期戶主與家長一體性較強,即家長往往也是戶主。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調查戶口章程》第12條規定:戶主指現主家政者而言。1937年《保甲條例》第4條:戶長由家長充任,家長不能充任時,得由其指定一人為戶長。1946年,民國政府將1931年《戶籍法》修訂頒布。關于戶籍的認定,第4條:戶口之查記,得為戶之編造,凡在同一處所同一主管人之下共同生活或營共同事業者為一戶,以家長或主管人為戶長。民國時地方戶口管理基本上體現了國家要求。民國初年《福建地方保衛團清查戶口章程》中戶主確立這樣規定:有尊輩同居者以尊輩為戶主;兄弟同居者以兄為戶主;家無男丁或有而未成年者以婦女為戶主。尊長和男性是戶主的首選之人。

這種一體性還可在戶籍冊的登記方式中體現出來。根據1931年《戶籍法》第100條的要求:登記家長及家屬之姓名時,應依下列次序:一、家長,二、家長之配偶,三、家長之直系尊親屬,四、家長之直系卑親屬及其配偶,五、家長之旁系親屬及其配偶,六、其他家屬。家長既是一家之主,也是每一家戶戶籍冊建立和關系建立的“參照體”。1946年《戶籍法實施細則》第15條將“家長”改為“戶長”,說明二者可以相互置換:戶口調查共同生活戶填寫之次序如下:一、戶長,二、戶長之配偶,三、戶長之直系尊親屬,四、戶長之直系卑親屬及其配偶,五、戶長之旁系親屬及其配偶,六、其他共同居住之人。在當時一些戶口調查中,官方家長、戶主一體精神也被貫徹進來。1934年山東鄒平實驗縣戶口調查設計中規定:戶主指一戶中輩數最尊長之男子而言。如輩數最尊長之男子精神障礙、判刑就獄、未達成年(滿20歲)年齡,則以次輩最尊長之男子為戶主。如一戶已無男丁,或僅有之男丁有以上所舉之情形之一,則以輩數最尊長之婦女為戶主。 “家屬”則以“戶主”為參照來確定,包括戶主的配偶和妾、戶主的宗親、戶主宗親的配偶和妾,以至養子、養女、贅婿、童養媳等,都稱戶主的家屬。

(2)原系一家分居后戶和戶主的確立原則。戶是一個同居共爨單位。原來生活在一起的親子因兒子成人結婚并可能分居別爨,則與父親不再屬于一戶,而是兩戶。新的戶主如何確立?清末宣統三年《戶籍法》第101條規定:因繼承宗祧而成為戶主者,須于一月內呈報于戶籍吏;第106條:因分家而成為戶主者,須于十日內呈報戶籍吏。家戶變動和新增要及時向官方戶籍管理部門報告并登記在冊。

2.解放后的戶主

解放后,政府重視戶籍管理,同時強調家庭成員地位平等,無尊卑之別。但無論公安派出所戶籍管理,還是人口普查調查表,為確定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都有戶主名目。

(1)戶主擔當者。解放以后,有關戶口管理條例強調戶主為主管之人。1951年《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第3條規定:一般住戶,以其主管人為戶主。1958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第5條規定:戶口登記以戶為單位,……以主管人為戶主。1958年《公安部三局關于執行戶口登記條例的初步意見》第4條要求:戶主應由戶內的常住人口擔任,一般住家戶應由家庭負責人或者其他成年人擔任戶主。上述前兩項規定中戶主由主管人擔當,后一項則明確由“家庭負責人”或“成年人”擔任。而從家戶實際看,若父母與子女組成核心家戶,戶主多由父親來擔任。在三代直系家庭中,戶主多為對家庭經濟貢獻比較大者,并非代位最高者。1982年以來的普查數據顯示出這一點。1982年城市和農村第一代人為戶主的比例分別為56.99%和36.26%,1990年為69.17%和41.10%,2000年為62.84%和40.94%,2010年為61.91%和60.44%;第二代人為戶主1982年城鄉分別為42.80%和63.18%,1990年為30.70%和58.55%,2000年為37.02%和58.70%,2010年為37.82%和39.42%。

(2)戶主的主要職責。戶主在家戶內部是管事之人,而從解放后的制度上看,官方賦予的戶主的職責比較單純,主要是申報戶口。根據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第5條規定:戶主負責按照本條例的規定申報戶口登記。1958年的《公安部三局關于執行戶口登記條例的初步意見》第4條對此進一步明確:戶主的責任是:按規定負責申報戶口(自己申報或戶內其他人申報都可),并督促戶內其他人員申報戶口。

綜合以上,從制度上看,民國時期家庭、家戶具有并存表現,但從經濟和生活單位觀之兩者又有一體特征。多數情況下家長、戶主由同一人擔當。法律等制度賦予家長管理家庭、約束家屬行為的責任。解放后,多數情況下,家庭、家戶具有一體性,但制度上家庭已無家長之設,只有戶主。戶主對家屬不具有嚴格的管束權力。

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討論一下,為什么清末和民國制度文獻中多強調家庭設立家長、家主等這一對家庭事務決策之人,而在解放后的規定中則消失了?我們認為,前者很大程度上與當時的家庭關系、家庭功能有關。清末和民國時期家庭關系、家庭經濟與生活方式基本上延續著傳統。親子關系是家庭關系的主線,親代制約子代,父家長是家庭事務的主導者,這不僅為當時的家庭倫理所規范,而且獲得了官方制度的支持。在農村,家庭不僅是生產、消費單位,而且是多數家庭勞動力的就業單位,整個家庭收支一體。城鎮工商業者也多為家庭成員一起參與生產和經營;家庭成員即使進入公司、工廠參加雇傭勞動,其所得工資,只要親子不分家,也多交給父家長統一支配。這是當時官方家庭、家戶制度中必設家長、家主的主要原因。解放后,與家庭關系有關的官方意識形態強調親子、夫婦、男女平等,父祖等長輩不再被賦予制約子女行為的權力。由于核心型小家庭占多數,家庭關系表現為夫婦關系重要性高于親子關系。經濟上,多代家庭成員收支一體的局面逐漸改變。在城市,多代家庭中,親代和有收入的子代除了在基本生活費需共同分擔外,基本形成各自(或以夫婦為單位)掌握和支配主要收入的格局。這就極大限制了家長、家主發揮作用的空間。因此,解放后有關家庭、家戶的制度中只有戶主之名,沒有家長。當然,對未成年子女來說,作為戶主的父親或母親仍是家庭事務掌管之人。不過,其擔當的這個戶主更多地是責任和付出,而非擁有對家庭成員行為的強制約束權力,當然這是就制度而言。

五、結 語

清末至當代對家戶的定義有基本相同之處,它是由親屬關系成員為主所形成的同居共爨單位,共同生活的非親屬也被納入家戶之中。民國《民法》將家庭視為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的親屬團體,也包括少量“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身份特殊的非親屬。解放后《民法典》則強調家庭是由共同生活的近親屬所組成。

在成員范圍和規模上,多數家庭、家戶是等同的,也有一些家庭大于家戶,家戶大于家庭相對較少。研究發現,各個時期,非親屬成員對家庭、家戶的差異所產生的作用有限。由于不同時期家庭成員在遷移流動頻度上存在差異,使家庭、家戶成員范圍的一致程度有所不同。從清末至改革開放前,家庭成員離家流動就業比例較低,家庭、家戶等同的情形占大多數。而當代中國處于空前社會轉型階段,家庭成員因上學、就業離家增多,家戶小于家庭的比例提高。

清末和民國時期,法律等制度賦予家長管理家庭、約束家屬行為的責任,多數情況下家長、戶主由同一人擔當。解放后,在制度上家庭已無家長之設,只有戶主。戶主對家屬不具有嚴格的管束權力。

對清末至當代的家庭、家戶進行兼顧性考察十分必要,如此才能對家庭、家戶成員關系、地位和家庭、家戶的功能及變動有較全面的把握。在利用不同階段與家庭有關的調查數據和戶籍資料時,亦須有家庭、家戶之辨,以免出現以家庭為家戶、以家戶為家庭的認識偏誤。

(責任編輯:薛立勇)

猜你喜歡
制度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重大誤解制度“重大”之認定
學術論壇(2018年4期)2018-11-12 11:48:50
刑事申訴制度的三重檢討與完善進路
法大研究生(2018年2期)2018-09-23 02:20:40
完善我國人大制度的幾點思考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論讓與擔保制度在我國的立法選擇
翻譯人員參與刑事訴訟制度的構建
應訴管轄制度適用之探討
時代法學(2015年6期)2015-02-06 01:39: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v|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噜噜噜久久|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不卡视频国产|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欧美三级自拍| 欧美日韩综合网| 99精品久久精品| 69综合网| 男人天堂伊人网|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久草中文网|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色悠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亚洲大尺度在线|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91啪在线|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丁香婷婷激情网|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97av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天天操天天噜|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制服|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午夜国产理论|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浪潮Av|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男女男精品视频|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国内精品91| 国产素人在线|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一本色道久久88| 久久黄色视频影|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1网址在线播放|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