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2016年全椒縣開展“互聯網+”稻蝦共作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創建,經過2年的建設,2018年被認定為安徽省“互聯網+”稻蝦共作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并認定了15個省級示范主體。以全椒縣創建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的實踐為樣本,分析總結全椒縣的做法和成效,提出發展策略,進一步推進全椒縣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
關鍵詞 生態農業;農業產業化;示范縣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19-024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9.062
Abstract From 2016, Quanjiao County, Anhui Province has launche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 ” demonstration county of modern eco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for rice shrimp continuous cropping. In 2018, it was identified as Provincial Demonstration County through the two years construction finally and 15 demonstration main body were identified as well.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Quanjiao Provincial Demonstration County completely, and put forward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hich will further promote modern eco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in Quanjiao County based on the good practice of Provincial Demonstration County.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Demonstration county
作者簡介 晉茂勝(1966—),男,安徽全椒人,高級獸醫師,從事畜禽疫病預防和控制工作。
收稿日期 2020-03-22;修回日期 2020-03-31
安徽省于2015年提出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作為全省重點農業工程組織實施。現代農業的方向就是生態高效農業,生態農業是一個產業,抓手就是產業化經營,同時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管理等要素,一句話概括,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1-5]。根據《安徽省農業委員會關于做好安徽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市縣創建申報工作的通知》(皖農計函〔2016〕42號)的要求,全椒縣從2016年開始創建安徽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縣政府制定了《全椒縣創建安徽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實施方案》,明確了創建路徑、目標任務、重點工作和保障措施。《實施方案》明確以“互聯網+”稻漁共生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為主攻方向,帶動形成水產養殖、畜禽飼養、農作物種植循環協調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格局,推進全椒現代農業發展。
1 創建做法
1.1 創建過程
全椒縣地處江淮之間,北山中丘南圩三級分布特征明顯,呈現出北部畜禽飼養、休閑觀光,中部稻麥種植、設施農業,南部稻蝦種養、水產養殖的區域產業帶格局,全椒稻田面積近53 333 hm2,其中20 000 hm2分布于沿滁河低洼圩田,非常適宜稻蝦綜合種養。
2016年初,全椒縣開始創建安徽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以“互聯網+”稻蝦共作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為主攻目標,創建區主要布局在滁河沿線的十字、襄河、武崗、二郎口、古河5個鎮,重點建設二郎口鎮曹埠示范樣板區和十字鎮東觀圩、武崗鎮東海圩、二郎口鎮上九連圩、古河鎮明星圩4個示范基地。2017年目標是全縣稻蝦綜合種養發展到8 000 hm2,比2015年增加2 667 hm2,其中樣板區和示范基地0.43萬hm2,培育50個示范主體,1~2家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打造3個稻蝦產品品牌,產品生態圈、企業生態圈和產業生態圈三位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初步形成,企業生態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初步建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6]。
經過2年創建,2017年,全椒種植水稻52 000 hm2,其中稻蝦共作8 667 hm2,養豬38萬頭,家禽2 500萬只,建立了產品、企業、產業三個生態圈和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種養加銷聯系機制初步形成,摸索了“互聯網+”稻蝦共生為特色的全椒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完成全部創建任務,達到創建指標,2018年被認定為安徽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在創建工作的帶動下,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不斷推進,2019年全椒稻蝦綜合種養發展到20 000 hm2,發展示范主體50個,其中省級示范主體15個,被認定為全椒龍蝦安徽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在正在創建國家級稻蝦現代農業產業園。
1.2 主要做法
1.2.1 健全組織領導體系。
縣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創建安徽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領導小組,并設立了辦公室,建立長效運行、監測評價、長效監測機制,組織統籌、協調推進創建工作。創建區鎮政府相應成立領導小組,壓實責任,推動工作。縣里每年制定實施方案,將創建工作列入年度發展目標,任務分解到鎮,年底進行考核。縣農委(現為農業農村局)成立創建工作技術指導組,由水產局、種植業局、產業化辦、綠辦、信息科等負責人組成,指導鎮村落實技術措施;同時成立5個包鎮工作組,每組由1名黨組成員牽頭,聯系指導1個示范基地、1個聯合體或龍頭企業、1個示范合作社、1個示范家庭農場和部分農業項目。
1.2.2 集成推廣綠色技術。
應用生態循環學理論,從縣域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產業大循環層面,利用水稻、龍蝦兩個物種生物學習性,建立生態種養系統,融合互聯網技術,帶動稻米加工、飼料生產和畜禽飼養業,形成綠色種養加銷全產業鏈技術體系。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和產業扶貧工程等,開展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和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知識培訓。篩選適合稻漁綜合種養的水稻良種,在創建區域插性誘劑誘捕器,建太陽能殺蟲燈,提高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強化物聯網信息技術應用,開發建立稻蝦智慧云平臺,種養基地建設物聯網應用示范,在產品倉儲、加工車間、運輸車輛建設物聯網,建設產品質量溯源系統,完善赤鎮經濟專業合作社等網站功能,提高產業智能化水平。在加強市場營銷的同時,充分利用淘寶等電商平臺,開設網店銷售農產品,創新營銷模式。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全縣116名縣鎮技術干部包村聯戶,將實用技術送進千家萬戶,田間地頭。
1.2.3 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采取外引內聯的方式,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聯合體發展。引進國家級龍頭企業富煌三珍,省級龍頭企業中糧安徽公司入駐全椒,建設稻蝦種植養殖基地和開展深加工。積極提升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連接機制,提供社會化服務,提高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大力培育家庭農場,優化資源配置,推進適度規模農業發展。2017年,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1 618家,其中農業企業156家,合作社715家,家庭農場747家。市級以上示范主體78家,其中龍頭企業29家、合作社20家,家庭農場29家。成立聯合體5家,其中獲省級示范聯合體2家,強化利益連接機制,把1 000多家種植、養殖、加工、營銷類的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養殖大戶緊密聯系進來,形成產業巨輪。
1.2.4 著力打造名優品牌。
積極申報名牌農產品,全縣市級以上知名著名商標達23個,其中省著名商標7家。緊緊圍繞全椒稻蝦產品,注冊了“赤鎮”“蝦禾王”“銀花”“茅草洼”等商標,全椒龍蝦協會的“全椒龍蝦”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加強安全農產品認證和管理,全縣安全農產品達119個,其中綠色食品36個,無公害農產品83個,覆蓋率達48%,其中稻漁綜合種養安全農產品33個。組織合作社、家庭農場、養蝦大戶參加上海、合肥等地展銷會、交易會和中國小龍蝦產業大會,連續10年舉辦全椒龍蝦美食節。建立“全椒龍蝦”公用品牌管理制度,授權協會會員使用公用品牌占全縣產量的85%。與南京、滁州批發商合作設立全椒龍蝦專營店,宣傳銷售全椒小龍蝦。作為外宣重點,縣電視臺、市滁州報、省電視臺和安徽日報多次報道創建工作。做好觀摩活動現場,2016年5月17日全省稻田綜合種養現場觀摩活動在全椒召開,觀摩了赤鎮合作社及其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和官渡種養基地。
1.2.5 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加快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積極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和限養區,以規模畜禽養殖污染減排為重點,示范推廣生態環保養殖,建立20個生態環保養殖示范點,全力推廣發酵床養殖、“豬—沼—菜”循環養殖、規模場糞污無害化處理、有機肥生產利用等技術,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加強土壤環境監測,建立5個土壤監測點,并與浙江大學合作共建稻漁綜合種養生物學機理及土壤肥力調控技術創新研究基地,監測土壤變化狀況。推廣節水灌溉、畜禽自動飲水和污水處理回收等措施,提高農田灌溉用水利用率,凈化農業水環境。嚴格實施秸稈禁燒,積極開展農作物秸稈、農業投入品廢棄包裝物、廢棄農膜回收利用工作,利用率達90%以上。
1.2.6 建立政策激勵機制。
縣政府出臺獎補意見,整合涉農資金,擴大財政支持力度,帶動社會投入,形成政策激勵機制。全縣投入科技資金100多萬元,開展技術研究、產品創新、試驗示范、推廣服務,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赤鎮龍蝦經濟合作社建立技術研發中心,依托上海海洋大學、浙江大學、安徽科技學院、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和省市水產等部門及專家,全面集成優化稻田龍蝦養殖、飼料配制、疫病防控、儲藏加工等技術,取得了8項專利技術和多項省市級科研成果。使用中央、省市財政資金2 000多萬元,對稻田基礎設施工程,購置稻蝦加工包裝設備,提升種養、加工能力進行獎補。鼓勵建立聯合體,對獲得省級示范聯合體一次性給予20萬元獎勵。財政真金白銀的支持,帶動農戶積極投入,農民投入1億多元主動改造稻田,購進苗種,添置設備,應用新技術,發展勢頭強勁。
2 取得成效
2.1 主要成效
2.1.1 種養產量增加,水平提升。
2017年,全縣稻漁綜合種養發展到8 667 hm2,比創建前的2015年增加3 333 hm2,其中2016年增加1 333 hm2,2017年新增2 000 hm2,種養區域從南部圩區向北部丘陵低洼適養地區推進。標準化蝦池改造、實用種養技術不斷普及,創建區測土配方施肥達100%,化肥利用率達38.57%;病蟲草害統防統治率40.5%,農藥利用率38.2%,實現“化肥農藥負增長”的目標。2017年,創建區1 hm2產水稻7 590 kg、龍蝦1 590 kg,純收入55 500多元,比稻麥稻油模式增收30 000多元。2017年,全縣糧食總產44.62萬t,年均增加1.14%;肉類產量5.59萬t,年均增長2.1%;水產品產量6.31萬t,年均增長7.4;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199元,年均增幅超過10%,達10.3%。
2.1.2 聯合體不斷壯大,連接緊密。
全縣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5家,其中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化聯合聯合體2家。龍頭企業與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種植養殖大戶簽訂合同,內容明確,連接緊密,形成生產、加工、服務融合的產業化體系。崇民稻蝦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2家被評為省級示范聯合體。吸引2家龍蝦加工企業入駐全椒,建設稻蝦種養基地和龍蝦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聯合體、龍頭企業和合作社通過合同訂單、二次分紅、返利等方式與種養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結成利益共同體。同時,對10萬元以上財政資金的項目,將財政資金30%劃為所在行政村資產,按資產額的6%以上分紅,增強集體經濟實力。
2.1.3 產業深度融合,循環暢通。
水稻種植與小龍蝦養殖生態循環,水稻種植、加工、銷售產業鏈循環,水稻產業與畜禽養殖、水產飼養的縣域產業生態圈形成,物聯網、互聯網在農業生產環境監測、管理、控制和農產品倉儲、加工、營銷上逐漸應用,打造了全椒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新模式(圖1)。
2.1.4 產品品質提高,效益增加。
實施綠色提質增效行動,水稻和龍蝦品質較高,水稻達到優質米標準,聯合龍頭企業以高于市場平均價0.2元/kg優先收購成員稻谷,增收1 500元/hm2多元,同時少施化肥、農藥,節省成本900元/hm2,水稻增收2 400元/hm2。龍蝦科學養殖,個體大、肥滿度高,平均售價40元/kg,比2015年增加4元/kg,價格上漲增收6 000元/hm2。2017年,加上產量提高、成本下降,稻蝦產值達84 000元/hm2,純收入55 500元/hm2。
2.2 效益分析
2.2.1 經濟效益分析。
據調查和統計分析,以2017年為例,全縣平均產龍蝦1 590 kg/hm2,產值63 600元/hm2;產稻谷7 590 kg/hm2,產值21 252元/hm2。
種養農戶(自有農田)平均,收入:龍蝦、稻谷共84 852元/hm2;支出:飼料、有機肥、種草、蝦病防治、網具分攤、水電費;稻種、化肥、病蟲草害防治、耕種收共28 215元/hm2;收益:56 637元/hm2。全縣8 667 hm2純收入共4.9億元。與創建前的2015年相比收益增加14 182.5元/hm2,全縣稻蝦總收益增加2.64億元,分別增長33.4%和116.8%。2015—2017年稻蝦綜合種養水稻、小龍蝦產量、價格和效益變動情況見表1、2。
2.2.2 生態效益分析。
稻蝦共作生態系統的建立,水稻(包括留田的秸稈)提供小龍蝦遮蔽場所,稻田內的草芽、蟲卵、幼蟲成為小龍蝦的飼料,小龍蝦排泄物和未食盡的飼料殘渣變成肥料,不但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而且提高稻米質量,同時改良了土壤,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據調查,稻蝦共作減少化肥使用50%以上,減少農藥使用80%以上甚至100%。園區內的部分稻米和龍蝦供農民食用,下腳料飼養家禽,人類生活和家禽的排泄物發酵成有機肥,施入稻田,形成園區稻蝦種養和生產生活的中循環。
2.2.3 社會效益分析。
以2017年為例,水稻優質米出米率60%,可作飼料原料的米糠占25%,全縣蝦田稻生產大米3 946萬kg2.37億元,米糠1 645萬kg加工配合飼料0.65億kg,出欄13萬頭生豬,生產有機肥1.3億kg,生豬產值2.6億元。米、豬共4.97億元。帶動全縣500戶養豬、2 000戶種稻養蝦及1 000個經濟人,在種養加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循環大產業中起支柱作用。
3 發展策略
3.1 深入實施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
全椒縣的創建實踐表明,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品牌引領,探索構建產品生態圈、企業生態圈和產業生態圈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構建以企業為單元的生態小循環、以示范園區為單元的生態中循環、以縣域為單元的生態大循環,實現了“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7-10],是解決農業內部產業鏈松,關聯產業協調性弱,從業者組織化程度低,市場連接性軟,經濟效益差的有效方法。全椒縣是一個農業縣,面積1 568 km2,耕地7.87萬hm2,人口45.28萬人,其中:農戶8.71萬戶,鄉村人口33.32萬人,“三農”問題是政府繞不開的重點工作。從縣域產業定位來看,全椒縣重點打造長三角綠色稻米、魚蝦、豬禽的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在提供大量優質綠色農產品的同時,也要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業環境污染防治是急需解決的課題,種植業上減少化肥農藥農膜使用,擴大秸稈綜合利用;養殖業上減少抗生素、激素、重金屬添加劑使用,充分利用糞便資源,等等,這些都可以通過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來解決。就全椒縣而言,從稻蝦產業入手,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探索出一套方法經驗,還要堅持完善拓展,不斷提高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水平。
3.2 融入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智能發展
全椒在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創建中,以“互聯網+”稻蝦共作為重點,建立生產主體生態小循環,帶動稻麥種植、畜禽養殖和水產飼養發展。組建聯合體,建立利益連接機制,把加工、服務、種植養殖者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體,不但延長產業鏈,而且使一產分享二三產業帶來的紅利,同時為二產建立了穩定優良的原料生產基地,實現共享共贏發展。在產業生態圈中,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通過飼料、有機肥,形成相互協調,循環利用的生態系統,不但提高農產品產量質量,而且改善農業生產土壤、用水等環境系統,特別是糞便、秸稈綜合利用,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提高地力,實現生態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方式,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在生產加工營銷監管過程中,融入互聯網、物聯網、電子商務、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生產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3.3 多措并舉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
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需要不斷總結完善提升,逐漸向縱深推進。從全椒自然條件、地理位置、社會條件和消費區域等因素分析,堅持以稻蝦共作生態系統為主抓手,帶動建立糧食、蔬菜、水果種植與生豬、家禽養殖結合的生態系統,探索多種形式并在的生產主體小循環模式。著重在四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堅持培育壯大聯合體,強化建立利益連接機制,健全生產經營體系,做大做強做優主導產業。堅持畜牧業、水產業、種植業協調發展,主攻糞便有機肥制作、推廣應用,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強加工副產品飼料化生產,按照種植業、水產業消納和土地、水面承載能力,科學規劃畜禽養殖場布局和生產能力,實現縣域產業大循環。二是完善激勵政策,引導深入推進,針對3個層面的循環和3個生態圈,分類制定激勵措施。如經營主體小循環通過鼓勵種植主體施用有機肥,獎勵廢棄物綜合利用行為等途徑內化經營主體動力,激發其自主行為。對于經營主體已經開展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活動,應給予一定的現金或實物補貼,鼓勵更多經營主體投入到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中來,充分發揮經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11]。三是在體制機制方面,探索加工經營組織與種植養殖農戶之間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對運營規范,成效顯著的聯合體進行獎勵和申報項目優先,推動聯合體經濟組織發展。四是加強應用模式總結提煉,典型宣傳,技術攻關,扎實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正東.論現代農業產業化的聯合機制[J].學術界,2015(7):153-160.
[2] 張予,林惠鳳,李文華.生態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J].農村經濟,2015(7):95-99.
[3] 汪虹,王麗玲,劉玉珍.生態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J].農業經濟,2015(4):66-67.
[4] 許鵬.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8(6):12-14.
[5] 楊瑞珍,陳印軍.中國現代生態農業發展趨勢與任務[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5):167-171.
[6] 魯玲,劉軒武.全椒縣“物聯網+”稻蝦綜合種養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9(9):202-203.
[7] 汪洋.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訪安徽省農委主任、合肥農交會組委會副主任孫正東[J].農村工作通訊,2015(17):44-45.
[8] 湯凱寧.我國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面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現代化農業,2016(9):49-50.
[9] 湯小波.安徽省糧食產業化聯合體發展情況調查[J].中國糧食經濟,2017(4):42-47.
[10] 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 打造現代生態農業強省[N].安徽日報,2016-01-13(008).
[11] 崔藝凡,尹昌斌,王飛,等.浙江省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實踐與啟示[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7):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