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肖陽
摘 要 成功的校園景觀是富含校園精神、校園文化,為學生、老師提供良好交流、學習、生活的地方,如何在現有的校園環境中最大限度的保留校園歷史的痕跡和文化特色,實現改造的合理化及新舊環境之間的融合是改造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 高校校園景觀;景觀提升改造;探析
校園景觀好壞與否的重要標準是看其能否最大限度地體現學校精神,滿足師生教學和交流,成功的校園景觀是富含校園精神、校園文化,為學生、老師提供良好交流、學習、生活的地方。如何在現有的校園環境中最大限度地保留校園歷史的痕跡和文化特色,實現改造的合理化及新舊環境之間的融合是改造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以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長安校區校園景觀提升為例,從校園精神和校園文化層面出發,探究如何營造舒適的校園環境,提升校園景觀特色及文化氛圍[1]。
1區域概況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長安校區位于西安市長安區神禾二路,處于神禾塬北端鳳凰嘴的位置,周邊分布有西京學院、西安培華學院、西安財經學院和陜西電子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
2前期規劃與分析
(1)現狀景觀分析。校園大空間格局平穩大氣、小空間細節品質欠佳。
(2)功能分區。經過對校園空間布置整合最終形成“1+5+3”的功能體系。其中 “1”指校園文化主題景觀區,“5”指的是教學區、宿舍及后勤區、體育活動區等,其余的三個功能分區為學校產業發展片區。
(3)設計重點。重塑中心軸線:南門-迎賓廣場-崇德廣場-學成廣場-育人園-北門。打造特色花園? 教學樓周邊為博學園、行知園、篤行園、悟道園,教師公寓花園為德育苑,學生宿舍花園為啟智苑和敏思園。
(4)植物提優。開展“大樹進校園”行動。校園整體大環境像森林般濃郁,小環境像花園一樣雅致。塑造植物主題特征,強化環境季象特征,不同空間設計不同的植物主題。
(5)交通優化。慢行系統成環、綠道相連。機動車道環境整治,并增加地下空間開發。結合新增開敞空間增加步行路線,車行道兩側人行道功能強化、增加標識性,除地上集中停車場和地下車庫,通過路側停車的方式進行完善。
3具體節點設計
(1)門戶空間設計。結合南大門現狀進行外立面改造,通過外立面貼材以及局部增加柵格的方式進行整治。
依托南大門入口廣場現狀,增植大型喬木形成遮陰休憩空間、豐富空間變化,烘托以入口大門為主的視線焦點。
在車行道中間種植兩排銀杏或楓楊,對現狀過于寬闊的車行道進行分隔,并形成以圖書館為核心的視線引導。
南大門兩側設計為桃李園,利用現狀堆土來造景,主要種植桃樹、李樹,結合校園之前的綠化,形成桃李滿園的美好寓意,增加校園的文化氛圍。
(2)崇德廣場。崇德廣場位于南大門北側,為中心軸線上的第一個重要的景觀節點,該節點現狀為一片樹林,樹林以一片竹子為背景,主要植物種類有七葉樹、櫻花、油松等,植物長勢不好,缺少層次,雜草叢生,現有游園小路鋪裝破損,師生很少進去,參與感不強,本次設計利用校園南高北低的地勢變化,將這地塊改造成一處跌水廣場,保留竹林背景,在跌水的起始點設計有流水景墻,跌水北側終點設計有景觀水池,水池中立著刻有“飲水思源”的景石。廣場上設計有休閑座椅、石桌椅等休息設施,植物種植結合水景設計,休息區設計有遮陰大樹如國槐,水景周圍設計有開花植物,如櫻花、桂花等,既能實現很好的景觀效果又不遮擋景觀視線,給師生提供了一個舒適愜意的交流空間。
(3)學成廣場。學成廣場位于崇德廣場北側,現狀為一個開闊的景觀廣場,廣場尺度過大,缺少細節,廣場上缺少植物。本次改造的內容為,在廣場兩側增加高大喬木限定空間,同時形成遮陰空間。現狀升旗臺兩側臺階進行改造,增加綠植。提升廣場兩側綠化景觀,結合高差變化形成南北向草坡,通過土方內部平衡減少土方外運,同時設置景觀汀步,增加綠地的通達性。 結合現狀花池擋墻設置休閑座椅。
(4)圖書館周邊景觀。圖書館周邊景觀以觀賞性為主,參與性不高。本次設計增加高大遮陰喬木,增加紅楓等有色彩的植物,替換部分草地為木質鋪地,形成可進入、可參與的景觀區域。
(5)建筑室外中庭景觀。室外中庭公共場地、綠地布局不夠合理,綠地面積過大,未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交往、學習的公共空間,空間體驗感不佳。整體缺少主題,樣式較為單一,缺少特色。本次改造的主要思路為“迎接朝陽、閱讀人生”,旨在給學生提供舒適的晨讀空間及交流空間。在原有場地上將部分綠地區域改為公共活動場地,增加學生活動區域,增設家具小品設施。以“花園學校”為設計思路,增植一些開花、色葉的植物,增加庭院的活潑氛圍。
(6)新增藝術廊道。教學樓兩側現有大塊閑置綠地,不能夠滿足師生戶外活動、教學使用。場地內景觀綠化缺少主題。改造方案為在現有教學樓旁空地上設計藝術走廊,采用現代簡約的設計風格,對現有場地進行劃分,圍合出灰空間,同時增設家具小品設施,為戶外教學、藝術空間、展覽提供場所。場地現有綠化盡可能地保留,著力打造出自然親和的空間環境。
4專項設計
(1)擋墻優化設計。因校園內高差較大,很多地方設置有擋墻,現狀擋墻以混凝土擋墻為主,存在外墻面破損嚴重,景觀效果差、空間利用率低等特點。結合擋墻現狀問題,本次設計采用分類優化的策略,將現狀擋墻分為改造類和遮擋類。改造類是在現狀擋墻的基礎上對外墻面進行修補美化,局部可結合墻繪效果,展示校園文化。遮擋類是運用植物例如爬山虎、迎春花、竹子等對擋墻進行遮擋,同時也增加了擋墻的空間層次。
(2)景觀小品設計。校園現狀休憩空間較為單調,空間舒適性不夠,缺少遮陽、擋雨等功能,本次設計在原有場地基礎上增設景觀小品設施,例如廊架、遮陽棚等,增加空間活力的同時完善場地功能。
(3)導視系統。校園導視系統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缺少文化性、形式不夠統一、指示性差。
本次設計以“書”指引前進方向為構思,展現教書育人,青春活力的校園文化,體現青春、多彩、多元、文化性、系統性的校園空間。
5結束語
校園景觀提升改造工程應該在尊重校園文化及歷史前提下循序漸進地進行,保留有價值的部分,補充缺少的部分,精心打造一個有特色的、適應社會發展的充滿生機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 陳劍.大學校園景觀提升改造研究—以陜西科技大學學生生活區景觀提升改造設計為例[J].居業,2018(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