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2日,是科創板開市滿一周年的日子,也是科創板首批25家公司相關股份解禁的日子。盡管解禁當天沒有一家公司發布減持公告,但23日晚,解禁公告便接踵而來,包括中微公司、光峰科技、西部超導、樂鑫科技等上市公司均榜上有名。截至7月29日,發布減持公告的科創板公司已達12家之多。
設立科創板具有重大意義
自深交所創業板于2009年10月30日首批公司掛牌之后,上交所便開始提出了設立新板塊的構想。最初擬設立的是戰略新興產業板,這一構想雖然也得到地方相關部門的支持,但也一直處于“構想”階段,并沒有付諸實施,直到2018年11月5日高層提出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之后,上交所科創板才浮出水面。
科創板堪稱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截至2018年,自資本市場誕生以來,滬深主板已有近30年的歷史,中小板設立也有14年,創業板已近10年。多年來,隨著市場的發展,也累積了多方面的問題,客觀上也倒逼市場需要深化改革,不斷創新。
但是,作為一個誕生或設立時間已不短的板塊,大動干戈地進行改革,個中的阻力是非常巨大的,其難度絲毫不亞于當年的股改。當年的股改,雖然為后來的大牛市行情奠定了基礎,但市場也為之付出了較大的代價,“千點論”一語成讖即是最好的證明。
在此背景下,上交所設立科創板,并把科創板作為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試驗田,無疑是非常明智之舉,而且在推出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之后,對市場所產生的負面作用將最小化,而產生的積極效果則最大化。事實上,創業板改革能夠順利推進,正是科創板改革紅利釋放的結果。
科創板改革聚焦三個維度。一是試點注冊制。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從審批制到核準制,再到實行注冊制將是大勢所趨,但對于注冊制,市場其實是有所顧忌的。注冊制重在發行人的信息披露,企業上市門檻有所降低。投資者會理解為,注冊制實施后,大量垃圾企業將會躋身資本市場,上市公司質量沒有保證不說,也會對市場資金面產生巨大的壓力。但科創板的試點說明,注冊制并非洪水猛獸。
二是實行更加包容的上市制度。由于此前新股上市一直奉行“唯利潤論”的原則,再加上此前證券法對企業上市有同股同權的硬性要求,導致國內眾多互聯網巨頭、新經濟企業等紛紛赴境外上市。科創板實行更加包容性的上市制度,也為虧損企業、同股不同權企業以及紅籌企業在科創板掛牌掃清了障礙。
三是差異化的交易制度。科創板的交易制度與A股其他板塊不同。像新股掛牌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自第六個交易日開始實行20%的漲跌幅限制。漲跌幅限制的放開,在能夠提高盈利的同時,其實也放大了市場的投資風險。
創業板改革能夠順利推進,科創板的經驗功不可沒。事實上,創業板改革方案,基本上都是從科創板照搬照抄過來的。個人以為,創業板在資本市場深化改革中將發揮橋梁作用,在創業板改革取得成果后,注冊制全面鋪開、滬市主板與深市中小板實行更加包容的上市制度,以及整個市場實行差異化交易制度都將是可期的。
股東減持不改科創板成色
此次科創板眾多上市公司發布減持公告,其實也在市場的預期之中。據統計,7月22日首批公司解禁市值為1800億元左右,但截至29日12家公告減持股份的市值約112億元,占比不到10%。而且,雖然亦不乏清倉式減持案例出現,但其中以創投基金居多。上市解禁后減持股份,也是創投基金退出的普遍方式,不值得大驚小怪。
股份解禁后遭遇大肆減持,類似一幕也曾在創業板出現。由于民營資本、創投基金較多,創業板上市公司股份解禁后,也曾遭遇減持潮。由于減持股份較多,減持力度較大,創業板也曾被市場戲稱為“套現板”。
股份套現是股東的權利,也是創投基金退出的主要方式。相對于滬深主板、中小板甚至是創業板,科創板的平均估值水平明顯要高得多,這無形中會進一步激發起解禁股份的套現沖動,這也是資本的本性使然。
在滬深股市眾多板塊中,創業板解禁股份減持現象更為普遍,但創業板的表現并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特別是今年上半年,即使遭遇了疫情,創業板仍然表現不俗,并“?!惫谌?。而且,創業板在服務于創新創業型企業方面,在為實體經濟提供支持等方面,都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科創板減持公告頻出,甚至是今后出現減持潮,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預料的。對于科創板而言,股東減持股份,并不會改變科創板的成色。作為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科創板也不應改變成色。
一方面,科創板必須堅守高新技術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定位。不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應堅決擋在科創板的大門之外,養殖企業成為“創業板一哥”的鬧劇,不應在科創板重演。另一方面,在推出更加包容性上市制度的同時,科創板門檻降低了,同樣需要把好上市公司的質量關。注冊制為降低上市門檻創造了條件,但不能成為上市公司質量下降的擋箭牌。實際上,基于資本市場的現狀,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應該置于重要位置。否則,投資者的權益就得不到保障。
曹中銘
獨立財經撰稿人,專欄作家,資深市場評論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