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游戲。”1938年出版的《游戲的人》中,荷蘭社會學家約翰·赫伊津哈曾這樣斷言。他將游戲范疇定義為生活中基本范疇之一,闡述游戲與神話、法律、戰爭、詩歌、知識、哲學等諸多社會文化現象的關系。更重要的是,游戲中包含的游戲精神——公平、秩序、自律,能幫助人類社會和文化持續繁榮,讓“真正的文明”得以存在。這種泛游戲的概念,在今天越來越得到佐證。積極努力、靈活變通和創造力綻放,這是游戲賦予我們的重要能力,憑借它們,人類擁有了改變世界的力量。
對于生命發展而言,游戲或者說玩耍,廣泛存在于哺乳動物群體中,也是人類普遍的生活現象。只是到了19世紀末,人們才開始研究兒童游戲的價值。游戲提供了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動力。通過“玩”這一過程,兒童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游戲幫助兒童習得社會化經驗。面對真實的挑戰,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是兒童情緒情感一場豐富的體驗。游戲也是兒童成長路上建構意義的基石。在那個通過游戲不斷構建的海馬體空間里,懵懂的兒童逐漸了解,原來世界遵循著這樣的規律運轉。
當今社會里,一方面,游戲項目的品類正在隨著時代演進和科技進步的疊加而成倍增長,各種玩具廠商和培訓機構的宣傳廣告鋪天蓋地。另一方面,兒童自由玩耍、盡情游戲的時間卻不斷遭到壓縮。兒童焦慮癥和抑郁癥的發病率增加、青少年自殺率飆升……缺少自由游戲的危害,尤其是在心理層面給兒童帶來的影響,正在被諸多研究論證。
過去,下河抓魚、上樹捕蟬是孩子們的樂趣,抖空竹、滾鐵環、跳房子是一代人的記憶。在物質豐盛的今天,如何重新認識游戲的價值?孩子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游戲?哪些空間可以供孩子更好地游戲?我們同樣迫切呼喚能夠與孩子一起游戲的成年人。“陪我一起玩”,是孩子發出的步入他內心的邀請函。當成人真正沉浸其中,和孩子一樣玩到忘乎所以,便能用情感交流的紐帶,為生命編織出溫暖而堅實的成長搖籃。
換一種眼光和心態看待游戲吧!會游戲是一種能力,會“玩”的人才懂生活。讓孩子在游戲中,去生活、去學習、去成長,去掌握抵御未來人生風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