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攀 張夢圓 寇彧
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獲得愉快體驗的基本活動。游戲占據了兒童大部分的活動時間,但它不是洪水猛獸。它能使兒童探索世界、增長知識,當然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兒童所有的學習和社交活動。了解游戲對于兒童發展的促進作用和潛在威脅,有利于家長和老師更好地引導孩子進行游戲,用好這把“雙刃劍”。
發掘促進成長的力量
游戲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游戲包含著豐富的認知成分,因此在游戲的過程中,兒童的認知能力可以得到極大的發展。
集中注意力。在大部分游戲中,兒童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游戲情境或游戲道具上,例如踢毽子、找異同等。這些游戲活動不僅能使兒童體驗專注的感受,還能訓練他們將注意力分配在多個對象上、在不同任務間隨意轉換注意力。
展開想象力。許多游戲需要兒童在假想情景下再現真實生活。比如“過家家”,需要兒童扮演媽媽、醫生等不同的角色,這就要求兒童能通過自己的想象,模仿生活中各種角色的行為,創造出應對突發事件的角色和行為,發展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
訓練記憶力。游戲中的各種規則,對于兒童來說都是新異的刺激。它們會作用于兒童的感受器,通過兒童的理解加工,被儲存在大腦中,適當的時候,這些信息會被作為經驗提取出來,加以利用。所以,游戲對于兒童的記憶力訓練是頗有益處的。
發展語言能力。語言是在不斷訓練中逐步完善的,游戲為兒童提供了表達和練習語言的環境。在游戲中,兒童要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并理解他人的意思,在反復練習中發展理解和運用語言規則的能力。
游戲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游戲不僅是兒童認識世界的方式,還是兒童主要的社會生活方式。兒童往往通過游戲來模擬或再現他們經歷過的生活事件,進而建立社會關系,習得社會規則。
了解角色期望。兒童在進行角色扮演類游戲時,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并符合角色行為的社會規范。比如兒童在扮演警察的時候,要思考警察保護人民安全的職責,這有助于他們體驗不同角色的心理,加深對角色的理解。
習得社會規則。兒童往往是和他人一起參與游戲的,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會知道哪些行為是合適的,哪些行為是不可取的。比如當打人后受到同伴的排擠,兒童就知道打人是不對的,這比家長的口頭教育更深刻,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們也會遵守這些社會規則。
學會社會比較。兒童在游戲中通過與其他小朋友的比較,逐漸學會“好”與“壞”、“強”與“弱”等等相對的標準。比如畫畫,兒童起初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但通過與一同玩畫畫游戲的同伴進行比較,就可以知道自己能力的真實信息了。
處理人際沖突。在游戲過程中,因為爭搶游戲資源或建立游戲規則而出現意見分歧是很常見的,兒童會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協商、輪流、合作等等解決沖突的策略,并在一次次的練習中鞏固這些策略,熟練處理人際沖突。
游戲促進兒童大腦的發展。對于游戲的功能,腦科學研究也從大腦發展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觀點。游戲可以促進腦的發展,主要有以下表現。
促進大腦的發育。大腦具有可塑性,早期經驗決定大腦中神經元的命運。有研究表明0-5歲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是遺傳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逐漸完善腦功能模塊的構建過程,豐富的環境刺激顯得尤為重要。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大腦功能的組建和相關能力的發展就會變得更加困難。所以關鍵期的游戲剝奪對于兒童大腦發展的負面影響也是致命的。
形成并鞏固突觸結構。突觸是連接神經元的重要結構,也是信息傳遞的關鍵部位。早期大腦神經突觸聯系形成最為迅速,人在出生后頭20年里神經突觸密度的變化呈倒U型,即剛出生時低,童年期達到高峰而成年后又降低下來,而突觸的生長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游戲可以帶給兒童豐富的環境刺激,促進突觸的形成與保持。如果兒童被剝奪了游戲,就意味著缺乏這些刺激,會導致突觸減少和神經元的死亡。
促進情緒腦的發展。游戲也帶給人各種復雜的情緒體驗,兒童在游戲中可以感受到很多情緒,并通過表情或肢體語言表現出來。當兒童興奮地尖叫或悲傷地痛哭時,同伴及成人的反饋等,都能增強兒童腦生物電信號、有助于連接大腦穩定的回路。
事實上,游戲進程與腦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一方面,游戲使腦神經結構變得更加復雜,另一方面,更為復雜的神經結構又為兒童參與更高級的游戲活動乃至社會生活提供了生理基礎。例如我們上面講到的兒童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首先都需要有大腦的控制,比如使兒童保持活躍狀態,集中注意力,在活動中堅持下去,同時也需要使兒童的各種活動(包括游戲)在一個積極愉悅的情緒狀態下進行,避免或調整消極情緒帶來的影響,還需要能夠保證兒童不斷調節自己的活動,隨時根據游戲或活動進程轉移注意力,控制心理資源的使用等。這就是為什么“會玩的孩子更聰明”或“聰明的孩子更會玩”。
警惕危害健康
盡管游戲對兒童成長有諸多好處,但如果不注意引導,游戲也會產生危害。
游戲對腦的損傷。游戲中也有不良刺激,它們可能會造成大腦不可逆的轉變。與電視對兒童的影響類似,游戲中也不可避免地會有暴力、賭博等不良刺激,如果兒童沉溺于含有消極內容的游戲中,大腦就會受到影響,出現機能紊亂的現象。例如失去控制能力,長期處于高亢的喚醒和極度的興奮或悲傷情緒之中。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的大腦還處于發育階段,長期處于上述的不良狀況下,疲勞難以恢復,就如同橡皮筋被繃得過緊一樣,對突觸結構和情緒腦的損傷是不可逆轉的。
傳統游戲和網絡游戲的危害。不當游戲除了對腦可能造成一定損傷外,傳統游戲和網絡游戲本身也可能存在一些隱患。
有的傳統游戲像斗雞、玩彈弓等,如果操作不當,就有可能造成兒童自己和同伴的人身安全危害。有些集體游戲也難免具有不同團隊之間的沖突,如果把握不好,可能會產生同伴沖突,妨礙兒童社會性發展。成年人要為兒童提供符合年齡特征的游戲。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指出,0-2歲兒童的游戲是練習性游戲,這種游戲使兒童感覺到他能控制自己和環境,從而產生樂趣。2-7歲兒童的游戲是象征游戲,可以讓兒童體驗豐富的情感和學習不同的行為技能,有助于兒童去自我中心化。此后,兒童還會在游戲(比如籃球比賽)中理解并學習遵守規則。所以,家長、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來為他們提供不同的游戲。
電子游戲也有不容忽視的弊端,例如密集的感官刺激與高度競技性容易讓兒童花費大量的時間,過載的信息與不加甄別的內容會給兒童不恰當的價值引導。身心尚未成熟的兒童青少年如果沉溺其中的話,就可能失去正常的作息節律,引發近視、注意力障礙、網絡成癮等身心問題。心理學研究發現,兒童網絡游戲成癮的主要原因是網絡游戲可以滿足兒童的一些心理需求。例如它讓兒童認識新朋友、建立游戲團體,獲得歸屬感和社會支持;兒童只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就能完成游戲任務,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這些基本的心理需要如果在現實生活和學習中得不到滿足,兒童就容易通過網絡游戲來滿足。所以,家長和老師要為兒童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鼓勵其充分發揮自主性,盡可能避免他們通過網絡游戲來尋求滿足。
在兒童游戲中,家長和老師可以注意觀察,發掘他們的興趣,將其與未來發展方向、職業理想相聯系,鼓勵兒童在游戲世界中探索自我、發展自我,為其提供充分的討論環境與心理支持。也許未來的宇航員就是童年玩火箭模型時種下的航天夢,未來的舞蹈家就是童年在跳舞毯上發現了自己的天賦。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院)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