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艷
區域活動是一種自由、開放、操作性強的活動,為幼兒搭建了一個小型社會,有助于提高幼兒同伴交往能力,推動幼兒社會性發展。上海市嘉定區方泰幼兒園為了進一步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提出了以游戲組建小社會活動區的辦法。
小社會活動區是利用幼兒園已有的環境資源,師生共同創設相互關聯的不同主題的活動區。幼兒以混齡、混班的方式參與活動,自主選擇活動區域、活動內容、活動伙伴,有更多機會參加不同群體的活動。
從幼兒出發的快樂游戲
我園希望小社會活動是屬于幼兒的游戲。在探索的過程中,有教師質疑:活動區的主題都是在幼兒活動之前就已經確定好的,這算不算游戲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基于主題來源。活動主題來自幼兒日常關注的興趣點,如在角色游戲中大多數幼兒會玩“小吃店”,與之對應的是“休閑吧”;旅游和野餐也是他們百玩不厭的,于是就有了“農家樂”。其次,基于幼兒心聲。幼兒對小社會活動有期待,需要臨時調整活動時間時,他們會奔走相告,有些幼兒還會問老師:“今天為什么不玩小社會活動?”幼兒的真情流露是內部動機驅使的結果,這也是游戲本質特征的生動體現。最后,基于活動現場。幼兒自主選擇游戲主題和角色,在自由的活動體驗中,幼兒獲得認知、情感等各方面的發展,如賺到了“錢”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或需求去消費等。
教師是堅定的支持者
小社會活動給幼兒帶來快樂的游戲體驗,但有些幼兒會在游戲中表現出不盡興的狀態,這需要教師給予幼兒更多的支持。
第一,努力做一名忠實的觀眾和記錄者。教師作為游戲的組織者,不能盲目介入幼兒的游戲。教師在游戲中必須退后再退后,以觀察者和傾聽者的身份存在,把思考、判斷、交涉、解決等權力還給幼兒。第二,最大限度地發掘區域的潛在價值。小社會活動區里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是一勞永逸的,要根據幼兒的游戲需求進行重組、調整和優化。第三,適時、適度地與其他活動相聯結。把小社會活動中一些必要的經驗技能儲備與非正式活動、個別化活動、集體活動相聯結,讓幼兒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充分地構想和開展游戲。
小社會活動邁向園本化游戲
隨著小社會活動的不斷推進,我園嘗試將小社會活動區進行升級改造,使之成為實現幼兒園特色教育愿景的園本化游戲。
引入“生態教育”觀點。生態教育觀倡導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內心和行為之間建立一種持續發展的關系。引入該理念,有助于讓幼兒園與家庭、社區等相關生態系統之間形成并保持良好的生態關系。
引入“學校即社會”理論。小社會活動區提供能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材料和內容,幼兒在活動中可獲得真實的社會生活體驗,有助于幼兒建立秩序感。
轉向國際兒童游戲理論新視角。國際兒童游戲理論將兒童游戲分為自主性游戲和有目的游戲。小社會活動符合有目的游戲的特質——采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和組織幼兒活動,兼有游戲與活動雙重特征。活動的推進有助于我園尋求幼兒“自主性游戲”與“有目的游戲”之間的平衡。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區方泰幼兒園)
責任編輯: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