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紅
孩子能自覺地學習,是家長最希望看到的事情。不少家長嘗試了各種方法,道理說了無數,不但沒達到預期效果,反而讓孩子對自己敬而遠之了。如何培養“小神獸”自覺學習的好習慣呢?
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
所謂自我效能感,即一個人知道“我可以通過我的努力把事情做好,我能行”。家長要幫助孩子在學習中建立自我效能感。如果處在循序漸進、不急不躁的學習過程中,孩子會感到游刃有余、身心愉快,這是培養自我效能感的正確方式。如果不顧實際情況強行超前學習,不斷加深知識難度,雖然短期會有些效果,但長期下來會讓孩子感覺很吃力,產生“學習難”“過程痛苦”“想逃避”等負面情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怕學習,甚至討厭學習。
孩子不斷成長,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也會越來越多。如果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達成目標,就能有效增強自我效能感。孩子在力所能及的小事上錘煉意志、堅定信心,能逐步建立起自我效能感。當面對人生重大挑戰時,孩子就可以釋放出強大力量,戰勝各種挫折,成就精彩人生。
用“抱持”態度,轉化“負能量”
及時察覺孩子的不良情緒。孩子的學習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困難和挫折是常有的事,孩子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如果沒有得到發泄,不良情緒就會郁結于心,長此以往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甚至發生極端事件。網絡上有很多視頻,記錄了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時氣急敗壞的模樣。表面上看家長非常不容易,其實真正受傷的是孩子,在家長的指責、羞辱甚至更加暴力的情緒宣泄中,孩子因挫折產生的不良情緒無處化解,最終只能通過傷害自己來宣泄。
化解不良情緒的良方——“抱持”。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家長的正確做法是“抱持”:“抱”,即在孩子表現出色的時候給予認可;“持”,即在孩子受挫的時候給予支持。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因為遇到困難而焦慮、煩躁時,家長不要急于干預引導,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和寬容。孩子的情緒化行為有其合理原因,要允許他們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主動表達好過被動封閉,只有孩子主動表達,家長才有發現和介入的機會。當孩子拋出“情緒炸彈”時,父母要化身“容器”,包容孩子的消極情緒,陪伴在他們身邊,將他們的挫敗感穩穩托住。這之后,家長要將孩子的“負能量”轉化為“正能量”,再傳遞給孩子。家長要鼓勵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愿望,而不是越俎代庖,替孩子去解決困難。
“刻意練習”,將“真理”內化
孩子們在課堂中學習的知識是在老師引導下了解的“真理”,如果沒有內化為自己認可的“真理”,最后就會變成“謊言”。因此,孩子只有通過“刻意練習”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刻意練習”即有目的的練習,只有帶著目的去思考和總結,才能收到熟能生巧、舉一反三的效果。首先要幫助孩子制定目標,目標可以幫助判斷練習的效果是否達到預期。還可以將目標拆分為一個個小目標,制定出可實施、可調整、可優化的具體步驟。其次要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如果三心二意或走神,練習的時間再長也達不到預期效果。再次要注重反饋,良好的反饋可以及時糾正錯誤,始終保持正確方向。最后,要鼓勵孩子離開舒適區,練習如果停留在舒適區,就容易停滯不前。只有逼自己走出舒適區,才能獲得進步。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南國花園小學)
責任編輯:黃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