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英

論壇現場

雙創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雙創”可以促使眾人的奇思妙想變為現實,涌現出更多各方面的“專業人士”,讓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更好地發揮我國人力資源雄厚的優勢。另一方面,采取包括“雙創”在內的各種方式,允許和鼓勵全社會勇于創造,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有助于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中國特色的大眾創新創業主要特點為商業模式創新、市場規模大、科技創新。大眾創新創業將進一步釋放中國經濟發展的改革紅利、創新紅利和人才紅利,也是對政府職能轉變、制度創新的重大需求。推動大眾創新創業,既要科學理性,更要積極有為,重點是營造公開透明、公平競爭、開放有序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創新創業是一個充滿風險、滿含艱辛的歷程,創業者既要直面困難、敢于擔當,也要遵循規律、勇于進取,要為他們創造更好的政策,營造更加寬松和包容的社會環境。
中國科協2019年雙創示范基地建設與進展情況評估報告顯示,雙創提出五年多來,各示范基地結合國家需求和自身特色迭代式發展,錢塘新區、寶武鋼鐵產業的轉型升級,航天科工、國家電網、青島海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中國電子、南京雨花臺區、中科院計算所的產業生態圈,西咸新區、泉州豐澤區的“一帶一路”建設,華南理工大學、深圳市福田區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招商局集團、北京市海淀區的金融+實體經濟等一批創新創業高地加速形成,一批高成長性創新型企業脫穎而出,一批創新創業者的創造潛能被不斷釋放,呈現出從模式創新到技術創新,從政府推動到市場拉動,從單打獨斗到相互融通,從條塊管理到精準服務,從小微創新到協同大創的“升級”演變,示范基地已經成為助推改革不斷深化、經濟新動能持續壯大和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的重要載體。
典型經驗方面,區域類示范基地的完善有利于創新要素集聚的政策支撐體系,高校類示范基地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和成果轉化制度的改革;院所類示范基地以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助推實體經濟發展,企業類示范基地以融通發展推動企業創新和轉型升級。存在的短板問題方面,“雙創”政策的落地和落實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推進,不同地區、不同類型雙創主體之間缺乏溝通渠道和交流機制,多數創新高地還處在資源集聚階段,示范帶動作用還不顯著,專業化服務機構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缺乏激勵機制,專業服務水平不強,孵化載體資源有效集聚和整合不夠,盈利能力缺乏,多數中小型科技企業、農業類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
2020年,受全球疫情沖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大宗商品市場動蕩。國內消費、投資、出口下滑,就業壓力顯著加大,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困難凸顯,金融等領域風險有所積聚,基層財政收支矛盾加劇。今年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增強創業帶動就業能力,加強返鄉入鄉創業政策保障,提升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揮大企業創業就業帶動作用。
此外,區域影響力強弱、競爭力大小和發展水平不均衡在一定程度影響創業創新水平,城市競爭力的強弱對創業創新的“虹吸效應”、對人才的集聚效應等呈現明顯的影響,部分項目申報評價指標不利于高成長、輕資產、科技型的新成立企業申報,對申報企業的一些硬性指標要求,對部分成立時間較短、成長性較好、以技術研發為主的輕資產軟件企業不利。就業是當前當務之急,要做到不盲目、不跟風、不短視,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大學生畢業就業工作,多次強調:“要做好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幫助學生們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李克強總理在2020年全國“雙創周”啟動儀式上指出:“創業創新是國家贏得未來的基礎和關鍵”,要“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多次強調,山西高校80%的學生來自山西,山西高校80%的畢業生會留在山西工作,一定要“晉育晉才、晉才晉用”。
首先來談就業三要素,第一是有工作崗位,主責部門是各行各業主管部門,配合單位是行業企業,社會用人單位;第二是崗位需求信息要對稱,信息被知曉,主責部門是發改委、勞動人社部門,配合部門是教育行政部門、大學生畢業就業指導中心、高等學校;第三是有與崗位匹配的充足的人才供給,主責部門是教育行政部門,高等學校配合單位是發改委、勞動人社部門、行業企業。
人才培養的長周期性規律決定了高等教育必須站在人才供給側改革的高度,一定要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今年山西省實施“創新帶就業”行動,采取了“四個擴大一行動”就業措施:擴大企業吸納規模、擴大基層就業規模、擴大招生入伍規模、擴大就業見習規模。
轉型為綱。推動高等教育“三個調整優化”,建立高等學校分類發展體系,深化人才供給側結構改革,解決人才供給的結構性矛盾,要調整優化高校布局、調整優化學科布局、調整優化專業設置。
項目為王。深入實施“1331工程”,推動地方高校“一校一面”特色發展,解決人才培養低水平、同質化的問題。“1331工程”: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高校“一校一面”特色發展;緊扣高等教育核心競爭力,加強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重點團隊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路徑,加強協同創新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產業聯盟(產業研究院),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發展;高校要產出一批標志性成果,服務、推動、引領山西轉型發展。
創新為上。構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著力培養“留得下、用得上”的人才。深入實施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和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以“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參照,推動學科專業升級換代,大力營造質量文化。深入實施“六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推動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為統領,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
改革為要。深化辦學體制機制和評價制度改革,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提高辦學效能。改進本科教育教學評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為本科生上課、生師比、生均課程門數、優勢特色專業、學位論文(畢業設計)指導、學生管理與服務、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畢業生發展、用人單位滿意度等。探索建立應用型本科評價標準,突出培養相應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

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人社部門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將創業帶動就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推動創業帶動就業。
山西省政府及其人社、財政、稅務等部門密集出臺了《關于扶持高校畢業生創業的意見》等政策,含金量很高,將個人創業擔保貸款由原來的最高15萬元提高到30萬元,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由原來的最高200萬元提高到300萬元,將省級創業孵化基地、示范園區的獎補資金由原來每個基地、園區最高300萬元提高到400萬元等。
在加強創業扶持方面,人社部門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強創業培訓,人社部門每年創業培訓10萬人左右。二是加強創業載體建設,支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建立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創業服務,目前全省共有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園區139個,吸納就業3.58萬人。其中“山西唯美諾雙創科技園”“晉城市米粒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被人社部評為“全國創業孵化示范基地。三是落實創業優惠政策,對大學生、農民工等創業者按規定發放一次性創業補貼、場租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
在開展創業賽事上,山西省人社廳連續7年舉辦山西省大學生創業星火項目評選活動,今年的“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山西選拔賽暨2020年山西省星火項目創業大賽,通過初賽、復賽、決賽逐級選拔,從1315個項目中評選出了48個優秀創業項目。省直其他部門也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比賽,如省工信廳舉辦“創客中國”山西省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團省委“創青春”山西青年創新創業大賽。
2016年、2017年人社部門曾對青年創業進行過現狀調查和跟蹤追查,并分析了青年創業的一些特點:一是成就事業和增加收入是創業的主要動機;二是創業項目主要來源于個人想法;三是資金對創業的延續性較為重要;四是創業失敗引發的再就業問題值得關注。
根據青年創業特點,政府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政策支持力度。首先是加強對創業項目的引導和支持。政府部門要加強創業項目庫建設,征集更多適合青年、容易成功、市場歡迎的創業項目,為創業者選用。對創業項目征集、評審、入庫、展示、推廣等,給予必須的資金補貼,逐步改變政府推薦項目占比低的問題。
其次增加創業培訓的有效性。加強創業培訓體系建設,立足青年創業能力提升需求,開發、更新培訓課程,加強創業師資隊伍建設,創新培訓方式和手段,提升培訓效果,增加更多創業機會。多渠道、全方位宣傳創業政策,加強政策的細化和落實,使創業政策惠及更多的創業者。
再者是加強對創業融資的支持。努力構建政府投入專項資金、市場引入風投資金、政策扶持創業貸款等多渠道創業資金投入機制,幫助青年創業者多方籌集資金。
最后是要加強對創業失敗者的保護。要探索創業失敗后的失業補助辦法,幫助他們解決一段時期的基本生活問題。探索相關激勵政策,鼓勵和支持青年二次創業。

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是全省創新創業最活躍的地方,創新創業載體質量明顯提升,孵化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服務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受2020年疫情影響,部分小微企業瀕臨倒閉,大部分發展較為緩慢。新的形勢下,給創新創業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在疫情影響下保護中小企業快速復蘇,如何有效推動創新創業工作高效開展,圍繞建設山西智創城、全國雙創示范基地、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升級開發區的目標,充分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加快培育轉型發展新動能,致力于打造運營為全國一流創新生態,在“六新”上不斷取得突破,值得細細探討。
示范區將重點建設山西智創城省級雙創中心,其是山西省委、省政府重點打造。智創城深入聚焦智力、智能、智慧三個方面,并且致力于產業創新創業人才驅動戰略下的發現與交流、培育與培訓、引進與評估、落地與發展以及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服務,致力于能源革命、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工業強基和“兩化”融合、工業互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的科技賦能,致力于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5G、邊緣計算等先進技術支撐的智慧引領示范基地建設。智創城運營單位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招商方式,有效對接高質量項目落地。智創城一目前形成了以生物質材料研究院、帝儀通安、殷氏干細胞、納安生物為代表的生物醫藥基地,智創城二形成了以字節跳動、晉商行、統信軟件為代表的信息軟件基地,智創城三形成了宗申工業互聯網、中信重工開誠智能裝備等為代表的工業互聯網基地,輻射帶動效應初步顯現,山西智創城的品牌正逐漸走出全省,走向全國。
企業培育方面,示范區將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支持、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在示范區投資發展。創新驅動方面,示范區將繼續提高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創新創業政策幫扶方面,示范區將進一步完善創業創新的政策扶持體系,加強各部門協調聯動,改革現有扶持方式,率先在完善知識產權保護、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促進人才流動、推動開放共享和協同創新等制約雙創發展的重點環節取得突破,建立普惠式、引領式、規范化的政策扶持體系,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示范區將打造垂直化、專業化雙創載體,繼續推進與山西建投合作打造的現代建筑領域雙創專項載體,與格盟國際能源合作打造的能源領域雙創載體,推動現有眾創空間向專業化、垂直化轉型,進一步搭建創業輔導平臺、融資對接平臺、產業承接平臺,打通企業從成立到產業化的路徑,實現高質量發展。
此外,示范區還將強化示范區雙創品牌。繼續推進“創享行”雙創沙龍、“創新為上,投融論劍”活動,大力開展與浙江大學校友創新創業大賽、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全球校友大賽等全國品牌賽事的合作,借船出海,打造綜改示范區專屬的雙創品牌,吸引更多人才、資金、技術、項目落地綜改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