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區第一幼兒園 只 欣
幼兒園建構游戲深受幼兒喜愛,幼兒作為活動主體,利用各種結構材料如積木、積塑等自由地進行建筑構造游戲,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創造性的設計構思、大膽的表征表現,從而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教師作為幼兒建構游戲的觀察者、記錄者、組織者、引導者,應與幼兒建立緊密融洽的關系,創設良好的物質環境,給予適宜的時間、空間、內容、材料資源,營造輕松的游戲氛圍,為幼兒提供心理支持,進行科學的指導與評價。
“在游戲中,兒童是自我主宰的世界”,幼兒應是游戲的主體,教師則主要作為觀察者和支持者。但目前的建構游戲中,從環境的創設、規則的制定與實施、材料的選擇投放與調整更換、游戲內容的確定大多是以教師主導,沒有考慮幼兒的興趣、是否與本班幼兒水平能力相匹配,更談不到給予幼兒參與、選擇、實施的權利。
不同年齡階段幼兒有著不同的發展目標,其搭建技巧、情緒體驗、搭建需求各不相同,所需的環境材料也不相同。教師的指導如果采取放任式的“自主游戲”,沒有觀察指導;或者采取干擾式,一味設置主題、創設情境、主動幫助往往都會阻礙幼兒的發展。
建構游戲有自身獨特的構成要素,包括建構材料、建構技能、表征與想象等。作為教師要充分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幼兒的原有水平和經驗不同,其發展需求也不同,如果材料投放單一缺乏層次性、挑戰性,建構內容上只是“整齊劃一”的要求,這會使一部分幼兒喪失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積極性,也會使另一部分幼兒產生挫敗感和畏難情緒。
在幼兒游戲過程中,教師記錄的大多是幼兒能否遵守規則、能否正確收整等,缺乏詢問性、建議性、澄清性、邀請性、角色性語言指導以及非語言指導,使得介入次數兩極分化、介入時機不當、指導策略不準確,反而會打斷幼兒的思路,打消“創作”積極性。
1.熟知幼兒身心發展特點,預設相應建構游戲目標
教師要加強專業學習,熟知不同年齡班特點,掌握其身心發展規律,了解其建構發展水平,預設相應目標(見表1)。根據本班幼兒興趣需求、思維特點、搭建水平、交往能力等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隨時調整,更要運用這些理論知識在實際游戲中反復檢驗,提升綜合素養,不斷學習實踐。

表1 不同年齡幼兒搭建游戲目標
2.尊重幼兒主體地位,共商材料投放環境創設
幼兒是游戲的主體,在材料投放及環境創設時應與幼兒共同商討,使得主題建構、情景建構是幼兒真正喜歡并感興趣的,輔助材料是幼兒經過討論后決定并收集的,如各種主題的人偶、動物、植物、交通工具及其他廢舊材料等。游戲規則應與幼兒共同協商制定。另外材料的投放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能力水平,做到材料由少到多、由大到小、由成品到半成品;種類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到深。例如,小班提供大型泡沫積木(40~50塊)、中班提供3套左右的木制積木、大班提供4~5套的木制積木。另外,教師應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每天至少1個小時)、足夠的空間(足夠大的空間,包括地面、墻面、桌面的自由結合)、墻飾輔助(規則圖示、不同水平搭建步驟、示意圖、幼兒作品展示區、不同風格建筑物照片、建構類圖書、答疑留白區、計劃圖、設計草圖等),最大程度的發揮環境的隱性指導作用,為游戲的有序開展做充足的準備。另外可結合本班特點,設置“材料加油站”提供如紙張、彩筆、剪刀等工具,滿足幼兒的需要,達成更好的游戲效果。
1.建立學習習慣,完成“私人訂制”
在搭建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建立學習習慣,培養科學素養,即學會“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動手操作——解決問題——反思改進”。例如,我們為每位進區的幼兒提供一本屬于自己的搭建手冊,里面包含“我的計劃”“我的同伴”“我的設計”“我的作品”“我的問題”“我的改進”“我的目標”“我的工具”“我的體驗”等,通過幼兒自畫、照片、教師協助記錄的方式,將幼兒的整個游戲過程記錄下來,既滿足幼兒心理需求,又提升游戲水平,也為教師的觀察記錄提供素材,形成“私人訂制”,滿足個性化發展需求。
2.明確觀察內容,捕捉介入時機
教師在游戲中應仔細觀察對材料的使用情況,如使用品類、數量、適宜性、合理性;觀察幼兒原有的搭建水平,是否有所提高,是否嘗試挑戰新技能;觀察游戲的計劃性,能否提前構思并實施;是否具有堅持性,能否根據既定主題按照圖紙實施;是否觀察圖片、范例學習搭建;能否合理分工、協商解決;能否尊重規則,是否愛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等。只有真正的潛心細致觀察,深入了解幼兒,并使用多種途徑記錄,才能在長期的實踐中熟悉幼兒游戲規律特點,了解游戲進程,在幼兒真正需要時介入——如同伴之間產生不能解決的矛盾、游戲因缺少材料無法進行、幼兒沒有思路無法開始游戲。
3.重視提前設計,學會分工協作
在搭建之前,設計構思是很重要的一環。教師應指導幼兒學會將自己的設想、思路通過設計圖紙的方式記錄下來,并嚴格依照圖紙搭建。另外應鼓勵幼兒進行計劃討論,讓幼兒在“頭腦風暴”中激發靈感,教師還應指導幼兒學會分工、合作、交換、協商、處理矛盾等方法,比如建立游戲小組,選出總工程師組織小組成員討論,商量搭建主題、成員分工、材料選擇等,提升幼兒綜合能力。
4.多重主體評價,注重作品保留
教師應注重幼兒的自我評價,比如,設置挑戰區,教師提供不同水平的搭建內容作為“關卡”,幼兒進行模仿搭建,如果挑戰成功,就為自己贏得一個粘貼獎勵,幼兒通過自評提升搭建水平,獲得心理滿足;教師則通過幼兒的“獎勵”洞察幼兒水平、分析阻礙技巧提升的難點,了解個體差異,提出針對性指導意見。另外,作品的展示是一個很好的分析途徑,教師可通過作品架、電子相冊、照片集錦等方式進行保留,引導幼兒回顧創作過程,觀察作品的結構布局、效果呈現等,促進同伴學習交流,分析共性問題,提出改進空間,激發進一步創作的欲望。



總之,教師應注重專業素養的提升,擴大知識面的涉獵,了解觀察對象、明確觀察內容、預判游戲進程,從前期準備、到游戲中指導、再到過程性、總結性評價都要提供支持性策略,幫助幼兒提升搭建技能、學習品質及科學素養、養成收整習慣,教師要做到關注個體差異,給予幼兒最大的自由空間,慧藏于幼兒身后,使幼兒學會悅納自己、欣賞他人、不畏挫折、創新創造,助推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