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馬利洋

《童年的回憶》
木雕是雕刻藝術的一種,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它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是木雕藝人智慧的高度結晶。一直以來,它以豐富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收藏價值等為人們所青睞。但木雕藝術發展至今,卻面臨重重困境。歷史變革、經濟利益驅使、生活方式和環境的改變等,無一不在嚴重影響傳統手工藝的生存和發展。如何保持我國非遺類傳統手工藝的生命力及其文化的多樣性,已成為一項重大的現實課題。
作為一名從事東陽木雕20 多年的民間雕刻藝人,筆者一直在思考這一問題,如何更好地傳承優秀的傳統木雕藝術,并發展創新,使之不僅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更能綻放屬于它獨特的藝術生命力。筆者認為,無論哪一種藝術表現,都離不開“生存、生活、生命”這“三生”語言。具體闡述如下。
木雕首先是一門雕刻技藝,它不同于機器的機械操作,機器不能代替雕刻家。前者凝聚了雕刻家的創造性勞動,而后者卻制造出千篇一律令人乏味的工業產品。所以,從踏入木雕藝術之門開始,每個藝人都要苦練基本功,嫻熟掌握雕刻的各種技法,領悟創新,方能在這一藝術領域中站穩腳跟。
技法是生存之本。以透雕為例,鏤空技法是木雕中最精巧的一門技藝,它可以使木雕作品玲瓏精巧、雅致美觀, 并能產生一種騰躍的動感。在我國木雕的傳統技法中,鏤空法素來少用,不能不說是件憾事。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筆者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較為成熟而獨特的鏤空技法。
無論圓雕、浮雕、透雕,都需遵照一定的工作順序。筆者結合前人的經驗和自己的實踐,總結出“五先”原則——先橫后直、先小后大、先外后里、先前后背、先淺后深。如先橫后直處理黃楊木料的紋絡,先小后大是把鏤空處慢慢地由小到大挖。雕刻是減法藝術,只有按照一定的原則,精雕細琢,才能呈現最完美的藝術品。
細節決定成敗,在雕刻藝術中體現得尤為鮮明。如作品《四大吉祥》,初步設計為以圓雕為主的彌勒佛像,看上去是一個圓球,比較單調。但筆者在左手腕上,采用透雕法雕刻一串細小的珠串,看似不顯眼,卻使作品產生粗中有細、實中有虛的豐富感,打破了單調呆板的局面,增強了作品的活力。“引人注目不須多”,是確有實踐意義的。
交叉鏤空法是鏤雕中技藝難度較大又必須掌握的一種技法。碰到云霧、浪花和飄帶或花草枝葉等靈動性很強的部分,就必須采用此種技法。如作品《紅綢舞》中的紅綢飄舞轉圈的上下交叉聯結處,就得用交叉鏤空法進行解決。在雕刻時要層層深入,先將紅綢的上下兩面進行鏤刻,使刀逐步深入,再修細綢帶的下面,左右相接處用刀更要轉動靈活自如,否則稍一疏忽,就破壞了整件作品。
有了藝術,生活才有美;有了生活,也才有藝術。藝術創作中的豐富內涵來源于生活。木雕藝術家在創作一件作品時,只有取材自然,表現生活,才能為人們所接納、欣賞。
傳統木雕作品涉及百姓日常生活器具的設計與制造,傳統建筑的營造與裝飾等,這些內容都與當時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木雕藝人通過器具的形制與雕飾反映人們質樸的情感、喜好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夙愿。藝人借助手中的作品傳達他們的生活態度、美好情感。所涉題材內容豐富,如神話圖騰、宗教佛像、人物故事、吉祥動物等。作品《天通》《靈山聚會》《九龍如意》等,就屬于這類范疇。從古至今,美好的生活愿景一直是大眾所追求的,木雕藝人將這些愿景用藝術作品的形式呈現出來,無論是建筑中的門窗雕鏤,還是家中的梳妝臺、木雕床,甚至是供奉的神佛,都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物質生活和百姓居住環境的改變,木雕藝術的實用功能逐漸消失,木雕藝術該何去何從?又該如何和現代社會生活接軌,綻放生命活力和生機?筆者認為,在傳承傳統木雕藝術的同時,發展和創新尤為重要。就主題內容而言,可將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和當代人們的價值取向結合在一起,選取一系列反映當代人們生活的題材進行創作。就表現技法而言,可依據時代發展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進行技法的創新。就傳承方式而言,可對傳統的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進行創新,如政府的推廣宣傳、個人工作室的成立、地方非遺館的建設等,讓木雕藝術走入尋常百姓家,走進人們的生活。

《陜北》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于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一件木雕作品,如果僅呈現藝人精湛的雕刻技藝,那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每一件作品都應該是有呼吸的,有雕刻家的真情傾注、全心投入,這樣才能使之從一塊原始的木材中“解放”出來,成為真正有靈魂的藝術品,綻放生命之美。
初入木雕之門,創作心態很重要。當今時代浮躁喧囂,能平心靜氣投入木雕藝術的人越來越少,學藝就要有“閑”的心態。“閑”是靜得下心境,耐得住寂寞,拒得了誘惑。對雕刻的作品常懷敬畏之心,沉默無言地精雕細刻,是保持高質量創造力的基本前提。
綻放藝術之美,創作感覺不可少。一切創造,都需要有想象力。萊特兄弟善于思考,富有幻想,由一個會飛的蝴蝶禮物,最終制造出了第一架飛機。吳承恩將想象凝聚于文字,創作出我國第一部神魔小說《西游記》。逍遙于天地之間的莊周,“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成就了“莊周夢蝶”的佳話。藝術創作,更需要想象力,它是知識進步的源泉,是藝術作品區別于機械產品的根本所在。
賦予作品生命,創作精神是關鍵。堅持和熱愛,才能讓職業成就為事業,讓技術轉化為藝術。筆者作品《四大吉祥》,從選材到構思,從造型到精雕,無不考驗雕刻者的技術和毅力。在“首屆嘉興市工藝美術精品展”上獲得金獎的作品《十八羅漢如意》,全情投入,揣摩立意,體悟禪理,最后才有了筆者對十八羅漢的獨特理解。下刀之前是敬畏是熱愛,下刀之后是堅持是忘我投入,木雕作品才能真正被注入感覺和靈魂,成為有生命的存在。
生存是技法,生活是內容,生命是靈魂。研究、探索、掌握木雕的藝術語言,這是每一個有志于木雕事業的人都應該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