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源自奮斗、成功在于奉獻、平凡造就偉大。近段時間以來,由中宣部、中組部等部門部署開展的“最美奮斗者”學習宣傳活動人氣高漲,推薦“最美”、評選“最美”、學習“最美”形成熱潮。一批新中國成立70 年來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涌現出來的來自生產一線、群眾身邊的先進模范,作為“最美奮斗者”,他們是共和國建設者、新時代奮斗者的典型代表,他們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他們與祖國共成長、共奮斗的感人故事。
據新華網、《人民日報》等整理

孫永才現任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黨委副書記,是我國軌道交通裝備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換代的主要組織者和學科帶頭人。
1987 年大學畢業后,孫永才被分配到素有“機車搖籃”之稱的鐵道部大連機車車輛廠。當時正是我國內燃機車轉型升級的攻堅時期,孫永才全身心“泡”到柴油機機體等產品的工藝技術研究中,短時間內掌握了機體加工工藝,并組織優化了工藝流程,生產效率提高10%以上。
2004 年初,國家通過《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軌道交通裝備領域迎來了新的歷史契機。孫永才主持的具有“中國基因”的大功率交流內燃機車、大功率交流電力機車兩大技術平臺先后落成。2010 年11 月,他主持的“六軸7200kW 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機車的研發及應用”重點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在中國高速列車的研發過程中,時任中國北車總工程師、副總裁的孫永才創造性地提出了“協同創新”的頂層設計理念,搭建起“兩廠三地六同步”協同創新模式,在CRH380 動車組的研發中大獲成功。
為實現領先領跑,2014 年,在中國鐵路總公司的牽頭組織下,中國中車開始研發“復興號”動車組。在孫永才的主持下,3 年多時間里,中車人把一天當兩天干,研發團隊在掌握動車組九大關鍵技術和十項配套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優化提升,歷經503 項仿真計算,5278 項地面試驗,2362 項線路試驗,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問題和世界性難題。
2014 年下半年,中國南車、北車重組整合工作拉開帷幕。孫永才與兩集團領導班子成員作為籌備組成員,全身心投入到千頭萬緒的重組工作中。2015年6 月8 日,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在滬港兩地鳴鑼上市。9 月28 日,中國中車集團公司正式成立,歷時近一年的重組工作圓滿收官。


貴州省羅甸縣沫陽鎮麻懷村黨支部書記鄧迎香面對貧困不低頭,帶領村民拓隧洞、開山路、興產業,讓麻山深處的小山村煥發了生機,被稱為“當代女愚公”。
鄧迎香不是土生土長的麻懷人。1991 年,19 歲的鄧迎香為了愛情,嫁到了麻懷村。麻懷四周環山,外出必須攀越懸崖峭壁。1999 年初冬時節,麻懷群眾集資1500 多元,購置大錘、鋤頭及蠟燭煤油等物資,決心挖出一條通往外界的隧洞。到2001 年冬,全長216 米的隧洞基本打通,只是無法通行交通工具。
2010 年國慶假期里,鄧迎香的繼女出嫁,迎親的車輛開到隧洞口。前一天剛下過暴雨,隧洞里的積水沒到了膝蓋。
出洞時,潔白的婚紗已沾滿泥水。看著一身狼狽的女兒女婿,已經成為村干部的鄧迎香決心帶領村民把隧洞拓寬拓高。隧洞拓寬最大的難題是資金缺乏,鄧迎香為此四處求助。最終在各界的支持下,鄧迎香帶領全村村民于2011 年夏天基本完成了隧道的主體工程,汽車第一次開進了麻懷村。
2014 年底,羅甸縣交通部門又整合資金180 多萬元,對隧道進行加固修整,圓了村民世世代代通達村外的夢。“麻懷隧道”的建成,讓麻懷村以及鄰近田壩、甲哨等6 個村民組、數千名村民的出行難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為麻懷村及周邊村寨脫貧奠定了重要基礎。
帶領村民沖破大山“圍困”的鄧迎香,2013 年當選麻懷村村委會主任,2016 年又出任村黨支部書記,擔負帶領全村群眾“拔掉窮根”的重任。在鄧迎香的帶領下,麻懷村成立了股份制合作社,積極實施“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群眾養上了黑毛豬、生態雞、鵪鶉,種上了食用菌、鐵皮石斛、烤煙。如今的麻懷村,公路兩旁立起了路燈,農民農閑時可到文化廣場跳跳舞,一批事關村子長遠發展的產業項目穩步成長,“群眾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有一位企業家,以產業報國為己任,用企業家精神點亮產業報國夢想。他,就是江蘇亨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
1982 年,崔根良退伍回到家鄉。崔根良敏銳感受到時代的脈動,以極大的熱忱投身商海。他先后擔任吳江市七都化纖廠銷售、七都織服廠廠長、七都乳膠廠廠長,其中織服廠、乳膠廠均在崔根良的手中實現扭虧為盈。
1991 年,吳江市七都農機廠瀕臨倒閉,主管部門想到了崔根良,希望他能挑起大梁。作為一名退伍軍人、中共黨員,崔根良毫不遲疑地接過了這負債120 萬元的“燙手山芋”。通過大量的實地考察和市場調研,結合自己在部隊當通信兵的經歷,崔根良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改變農機廠發展方向,轉型從事電纜、光纜生產,這就是亨通集團的前身。
1991 年,亨通與江蘇省通信電纜廠合作,組建了吳江分廠,崔根良帶領著員工們一起奮戰。終于隨著第一根電纜成功下線,亨通年底實現大豐收,當年銷售額達450 萬元。
面對后來電纜銷售每況愈下的現實,他很快將眼光投向了光纜行業。1992 年,亨通與武漢郵電科學院合資興建長江光纜聯合公司,造出華東地區第一根合格的光纜,抓住了全國有線電視網大規模建設的機遇。
在電纜、光纜行業數十年精耕細作之后,崔根良認識到企業要成為百年常青樹,就必須有核心技術。崔根良注意到我國光通信產業發展中長期被國外卡脖子的核心技術——光纖預制棒技術,2004 年,年過半百的崔根良開始自己人生的新挑戰——啃一啃光纖預制棒這塊“硬骨頭”。
在歷經1200 多個日夜之后,崔根良和他的團隊終于攻克了這一難題。如今中國每4 公里光纖就有1 公里“亨通造”。“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贊譽:崔根良為中國光通信作出了重要貢獻。


“魂歸洞庭潮奔涌,萬頃碧波送禹公。”1972 年出生在洞庭湖區的湖南省水利廳副總工程師、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總工程師余元君,今年1 月19 日在洞庭湖區岳陽市君山區錢糧湖分洪閘建設工地現場辦公時,倒在了工地,再也沒有起來。
“在澧水河畔,我有了一個關于水的夢想。”余元君在一份自傳中寫道:“有一年家鄉大旱,莊稼無收,深感中國農業靠天吃飯之原始落后,高考第一志愿便是天津大學水利系水利水電工程建筑專業。”1994年7 月,余元君從天津大學畢業后,謝絕了大城市的挽留,毅然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洞庭湖。洞庭湖區,3471 公里一線防洪大堤、11 個重點垸、24 個蓄洪垸,保護著1000 萬畝耕地、1000 萬人口。烈日下,風雨中,洞庭湖的大堤上,碧波蕩漾的湖水映照著余元君的身影。在他的辦公電腦里,一幅幅洞庭湖水系、堤垸、工情、水情圖片及說明,分門別類,整齊明了。他成了湖南最熟悉洞庭湖治水情況的幾個專家之一。關于洞庭湖,他撰寫了大量論文和學術報告,其中20 多篇論文發表在省部級刊物上,整理完成的《洞庭湖治理工程建設與管理適用文件匯編》,被譽為“洞庭寶典”。
為做好“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洞庭文章”,余元君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從單一的工程治理,逐步轉變為生態保護、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的協調融合。2018 年12月14 日,余元君生前給同事們上的最后一堂課是《洞庭人如何履職》:“老一輩‘洞庭人’,騎自行車、劃小船,用雙腳丈量洞庭湖,用雙手繪制工程圖。今天,守護好一江碧水、一湖清水的重擔,歷史性地落到了我們肩上,功成不必在我,但建功必須有我!”
這些年來,余元君先后主持了洞庭湖區數百個項目的技術評審和招投標工作,簽下的合同、經手的資金不下百億元。余元君常說:“我們管理上億元的資金,管的是國計民生的大事;用實每一筆錢,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