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景坤端起“水連珠”步槍,“砰、砰”兩聲,敵人應聲而倒。這場戰斗,孫景坤和戰友們一連擊退敵人6 次反撲,守住了陣地。
他是三次奔赴朝鮮戰場,九死一生,榮立一等戰功,榮獲朝鮮一級戰士榮譽勛章,他就是戰斗英雄孫景坤,今年96 歲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就是他,和平年代深藏功名數十載,復員回鄉帶領鄉親攔河造田,造福一方;就是他,堅守初心、甘于清貧、樂于奉獻、本色不改。
這是戰士孫景坤軍旅生涯中經歷的最慘烈戰斗。“那場戰斗打下來,好多戰友都犧牲了,鮮血染紅了陣地,最后只剩下我們4 個人。”回憶起68 年前并肩作戰的戰友,孫景坤眼含淚水。1952 年10 月,炮火連天的朝鮮臨津江畔,激烈的秋季戰術反擊作戰正在進行。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后,孫景坤所在部隊奪取了美軍王牌部隊陸戰一師苦心經營一年有余的一處堅固的環形防御陣地——161 高地。為重新奪回161 高地,美軍在大批飛機、坦克、火炮配合下,瘋狂發起進攻,陣地一片火海。志愿軍將士們拼死阻擊,傷亡慘重。
本來,孫景坤是不用參加這場戰斗的。1950 年10 月,從海南戰場撤回的孫景坤隨部隊入朝參戰,很快就與美軍在朝鮮龍水洞地區展開激戰。沖鋒在前的孫景坤腿部中彈,被送回丹東治療。“養了一個多月傷,心里時刻想著奮戰在朝鮮戰場的部隊和戰友。”腿傷還沒好利索,孫景坤就第二次跨過鴨綠江奔赴前線。再次入朝后,孫景坤沒找到老部隊,只好二次回國。當他費盡周折終于打聽到老部隊下落后,又第三次入朝。
1952 年10 月27 日,孫景坤闖進了357團3 營指揮部,請求參戰。營長當即命令他向161 高地增援。那時,陣地上的3 營8 連只剩下副連長支全勝和5 個戰士,他們已把爆破筒和手榴彈抱在懷里,準備隨時與敵同歸于盡。副排長孫景坤帶領營部9 名戰士,一人扛著一箱手榴彈,利用敵人火力死角,機智勇敢地沖上161 高地。“老孫,你們可來啦!”渾身是血、多處受傷的支全勝大喊了一聲。孫景坤趕緊把他抱進坑道,一邊為他包扎傷口,一邊察看陣地。孫景坤看到,整個高地硝煙彌漫,尸橫遍野。正在這時,一群頭戴鋼盔的美軍,端著卡賓槍向陣地沖上來。孫景坤大喊:“打!”戰士們一齊開火,手榴彈投向敵群,打退了敵人進攻。

“敵人第四次反撲的時候,有2 個敵人借著煙霧的掩護,從側面繞到我身邊,離我就兩三米距離。”孫景坤端起“水連珠”步槍,“砰、砰”兩聲,敵人應聲而倒。這場戰斗,孫景坤和戰友們一連擊退敵人6 次反撲,守住了陣地,但犧牲很大。他說,這么多年,他最懷念犧牲在戰場的戰友。這場戰斗,是志愿軍發起的1952 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支援了著名的上甘嶺戰役。1952 年11 月8 日,志愿軍司令部、政治部為孫景坤記一等功。如今,硝煙散去,孫景坤身上卻留下20 多處傷疤。“現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他指著腿上一塊已經變黑的皮膚說。
正如在戰場上一鳴驚人一樣,戰斗英雄孫景坤這一次的選擇再一次令人震驚——1955年復員時,戰功卓著的孫景坤放棄了可以留在城市的機會,選擇回到自己家鄉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務農。從農民成為戰士,又從戰士回歸為農民,在談及這一選擇時,孫景坤說:“誰叫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呢?只要能夠為老百姓做一點事情,在哪個崗位上都一樣。”1947 年,孫景坤入伍,先后參加四平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海南島等戰役,英勇善戰,舍生忘死。1949 年,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入黨了,就要牢記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孫景坤說,“想想戰場上那些犧牲的戰友,我還有什么資格挑三揀四?黨叫干啥就干啥!”此后,孫景坤把余生獻給了亟待脫貧的家鄉熱土。
回鄉第三天,孫景坤就拿起農具到生產隊勞動,很快就擔任生產隊長。他帶領鄉親們大力開展糧菜生產和山城村建設,用幾年的時間在家鄉滾兔嶺上栽下了13 萬棵松樹和板栗樹,并修建水壩改造耕地。幾十年過去,小土壩已經成為守護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堅固河壩。山城村有一條河,洪水泛濫常年吞蝕土地,他帶鄉親們一起擋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畝耕地……
在擔任村干部期間,孫景坤仍保留忠誠擔當本色。三年自然災害時,全隊男女老少都要去食堂就餐,農民自留地全部收歸生產隊。時任紅旗公社古城作業區主任的他考慮到一些老人、小孩和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可能因此吃不上飯,堅持提出不同看法,結果被撤銷作業區主任職務。直到1963 年,他才得以平反恢復職務。為了讓村民們盡快脫貧致富,1984 年,孫景坤組織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組、扶貧致富小組,還把分給自己的40 畝地重新分配給5戶從黑龍江遷來的貧困戶。在家鄉務農的數十年間,孫景坤深深隱藏自己的戰斗功績,吃苦在前、不求享受,從不爭名爭利,受到了群眾的高度贊揚。
村民們不知道孫景坤曾立下赫赫戰功,可大家覺得,他是黨員,上過戰場,政治上過得硬、靠得住。山城村村民劉玉慧說:“這老爺子很善良、很慈祥、很公正,我們現在過上了好日子,都得感謝這個老爺子。”回鄉之后,孫景坤將組織關系交給村黨支部、退伍手續交給地方民政部門,對自己的功績只字未提。沒有不透風的墻,被刻意塵封起來的戰斗功績終究還是被發現了。上世紀90 年代,同村村民張德勝偶然得到一本書,名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四十軍戰史冊》。“那上邊有許多繳獲的飛機大炮,我很感興趣。”張德勝說,“其中有一頁寫到奮戰在危急時刻的副排長孫景坤,我就想,這不是我們的二大爺嗎?”張德勝帶著這本書,馬上來到孫景坤家。“他一看這本書,讓我念給他聽一聽。”張德勝回憶,“我當時就很震驚,這個老英雄就在我們身邊,他平時可是從來不講啊。”孫景坤是戰斗英雄的消息,漸漸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