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菊,趙必浩, 蒙子偉
(廣東理工學院,廣東 肇慶 526070)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生態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壞,古樹名木的保護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作為城市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綜合載體[1],除了樹木本身的自然屬性外,同時存在學術研究、歷史文化和生態旅游等不同方面的價值。肇慶新區是珠三角聯通大西南各省區的重要交通節點[2],被評為“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區”,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在其開發過程中需堅持“綠色崛起”的發展模式。對肇慶新區核心片區古樹名木進行調查研究,充分掌握普查信息,因地制宜,適地開發,有利于高效保護并利用資源,進而將古樹名木打造成肇慶“新名片”,彰顯中國特色嶺南文化的現代化新區和高質量發展引擎[3]。
普查范圍為肇慶新區核心片區現保存的古樹名木,以蓮花鎮、廣利街道辦事處、桂城街道辦事處、永安鎮為主要調查區域。
按照《全國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規定》,對肇慶新區核心片區的古樹名木實地調查。通過訪問當地村民、查閱史料記載、估測樹齡等方式確定樹木年齡;利用兩步路、谷歌地圖等APP為每棵樹木精準定位;使用測高器測量樹高、米尺測量胸圍、冠幅等數據;對古樹名木生長狀況、立地環境條件、病蟲危害狀況等詳細記錄;同時拍攝照片。
2.3.1 古樹名木種類
據統計,肇慶新區核心片區共調查建檔古樹名木1123株,分屬21科31屬36種,調查區域古樹樹種較為分散,以圍繞村落周圍生長為主;數量種類分布不均,三個優勢樹種的古樹總數到達846株,占總數的75.33%,這些優勢種分別是細葉榕(FicusmicrocarpaLinn. f.)、龍眼(DimocarpuslonganLour.)、黃葛樹(FicusvirensAiton)。其中細葉榕的數量最多,共有436株,占總數的38.82%;另外還有13個樹種僅有1~3株(表1)。

表1 肇慶新區核心片區古樹名木分類統計

續表1
2.3.2 古樹名木數量分布
古樹在地域上分布差異顯著,永安鎮分布古樹共372株,占總數的33.21%;蓮花鎮雖然為調查區域中古樹數量最少的區域,只占5.28%,但蓮花鎮一級古樹數量一級古樹數量總數的75%;廣利街道辦609株,占54.38%,占比最大但樹齡偏小,以三級古樹、無等級古樹為主;桂城街道辦80株,占7.14%(圖1)。

圖1 肇慶新區核心片區古樹具體分布狀況
2.3.3 古樹名木生長狀況及歸屬
由調查數據顯示可知,肇慶新區古樹名木總體生長狀況良好,長勢優良的有1105株,占總數的98.66%;衰弱株和瀕危株分別各有14、4株,占總數的1.25%和0.36%。古樹名木皆為生存年齡較長的樹種,經歷過時間的洗禮后已無法像新生樹苗般生機勃勃,且長期氣候變化與災害影響,生存實屬不易,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衰退,如撕裂、露根、病蟲害等,但總體生長狀況良好。衰弱株與瀕危株以一級古樹為主,政府部門應該針對其損傷原因制定相對應的措施。
經走訪調查發現,大多古樹為集體所有,共1102株,占總數的98.13%;個人所有的古樹樹齡較小,且種植者針對古樹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使得古樹具備較好的生存條件(表2)。

表 2 古樹名木生長狀況及歸屬 株
肇慶新區核心片區古樹名木大多生長在人口密集的村落周圍,保護形式以水泥砌筑封閉的樹池為主,且周圍堆放雜物,通透性差,限制根部營養、水分的吸收(圖 2)。許多古樹名木成為人們信奉的對象,他們將泥土當做香爐,上香供奉;在古樹名木上刻字扎釘、懸掛物品的現象屢見不鮮(圖 3)。對于經歷了百年的古樹而言,這種種行為莫不是雪上加霜。

圖2 古樹生長環境雜亂

圖 3 樹干損壞,樹池雜物成堆
肇慶市政府對于古樹名木專項保護資金較投入少,保護方式以設立介紹牌、圍欄、支撐、修剪、砌花池、填補空洞、復壯等配套工作為主,前期保護管理周到,但后期由于專業管理修復人員數量少,無法及時跟進,管理不到位,導致古樹名木周圍雜草叢生、受病蟲害影響危害大、樹干空洞等問題出現[4]。
古樹名木是歷史遺留的“綠色文物”,具有極高的開發利用價值。調查過程中古樹名木聚集較多的區域各具特色,有群生古樹,也存在散生古樹,但大多數都處于自然生長狀態,以簡單的保護宣傳形式為主,沒有充分利用其深層次的價值,在科研、基因進化、文化歷史等方面研究較少,也未將古樹名木打造為促進經濟、文化發展的特色景觀景點[5]。
充分利用多媒體渠道向群眾宣傳保護古樹名木的意義,例如通過制作介紹牌,其包含樹名、樹齡、歷史文化等信息;為每棵樹木定制二維碼,村民化身講解員講述古樹名木的歷史文化;開設古樹名木故事演講、攝影、繪畫等比賽;開展志愿者服務等活動,加強對古樹的宣傳及保護,引導全民對古樹名木的了解與認識,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為古樹名木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圖 4)。

圖4 設立保護池,長勢優良
肇慶市于2014年實行養護責任制,確定養護責任人;同時針對盜砍、折枝、采種等違法行為制定了較為完備的法律法規,為古樹名木的生長建立“保護傘”;實行一年一小檢,三年一大檢的檢查和登記工作,并且每年進行追蹤檢查記錄[6];這種種措施提高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法制化、規范化水平,但面對這些違法的行為未及時做出懲罰,讓違法分子有機可乘,理應加強法制建設,利用法律的手段約束人們的行為。
古樹名木資源是全社會的共同財富,見證著一個地域的歷史變遷,具有生態、文化、經濟等價值,因此,古樹名木保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肇慶新區核心片區古樹名木保護資金來源主要依靠政府部門單打獨斗,應設立公益基金,帶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保護古樹名木。一方面,增加專項保護經費的同時減少政府部門財政壓力;另一方面,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古樹名木保護的隊伍當中,同時可以培養專業人士,加大對古樹名木管理和保護力度。
目前全市古樹名木相關數據資源皆上傳到廣東古樹名木APP,但App存在數據更新不及時、非工作人沒有權限查看詳細資料、無法上傳數據等弊端,數字化信息系統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建立數字化信息系統,面對廣大群眾開放,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發掘身邊的古樹名木,共同發現、公共維護。對于校園內或校園周圍存在較多古樹名木資源的高校可借鑒中國海洋大學的做法,在校園網內設置古樹名木專題,為校內的古樹名木建立數據庫,供廣大師生閱覽學習。
古樹名木是大自然賦予人類最珍貴的財富,是不可再生資源,以科普園為引導,運用科學的指導方式,配合專業人士生動有趣的現場解說,人們從中可汲取知識,樹立保護意識。科普園不單單只是科普古樹名木的相關知識,還可以通過模擬人類行為對樹木甚至是對環境的影響,讓人們深刻認識到保護生態的重要性。
打造獨具特色的古村落文化,融合生態文明建設,利用每棵樹的景觀特色,定制配套設施,做到一樹一景,協調發展成鄉村文化旅游業。利用此方式不僅可以保護古樹名木的生長環境,還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在保護古樹名木的前提下,開發其經濟價值,打造成文創產品。如:挑選精美的樹葉,保持樹葉原有脈絡,做成古樹名木標本書簽;利用衰弱樹枝,結合端硯文化,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產品,促進古樹名木與肇慶市城市文化的交融。
古樹名木是先人留下的寶貴遺產,每一株古樹名木都承載著歷史的使命,傳承著無窮魅力的自然文化,用古老的樹輪刻畫年代的記憶,要學會感謝自然與祖先的饋贈,努力把一棵棵充滿故事與傳奇的生命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