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光,王麗麗
(惠州市惠城區自然資源局,廣東 惠州 516008)
森林是重要的物種棲息地,為人類生存提供了必需的物質基礎,也在維持全球碳循環、維護生態安全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資源又是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對于維護生態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很多年來,巡山情況檢查一直都是沿用比較傳統的方法進行,但實際上一些有巡山工作經驗的護林員則往往不真正深入林區巡查情況,卻可以將當天的巡山情況“記錄”得十分清晰,甚至可以做到想記錄多少天就記錄多少天。對于這樣的情況,基層管理人員也只能采取突擊檢查的方式,對巡山情況進行監管,以此督促護林員按照要求定期開展巡山檢查。但這種傳統的方式成本較高,效果較差,而且護林員在巡護過程中發現險情很難及時、準確地上報,甚至護林員自身的人身安全都難以得到保障。
巡山工作是一份相當艱難的工作,每次巡山只能靠簡易的出行方式進行,因此,在沒有任何監控設備的條件下,讓護林員主動到更遠的區域完成巡護工作是很困難的,在客觀上無法考核。在日常檢查中,通過隨機抽樣調查護林員的管護區域,發現林區也會有零星盜伐林木的現象發生,這就是無法實現實時監管的原因。
當前護林員隊伍建設相對滯后,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護林員待遇普遍較低,無法較好地招錄年輕人從事此項工作;二是缺乏專業的智能移動化終端設備,目前護林員只能依靠自己的手機作為巡護移動設備,但是很多年齡較大的護林員只有老年機,無法聯網登錄移動終端,導致無法正常工作;三是護林員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無法快速、準確掌握智慧林業系統操作方法,影響智慧林業的進展。
目前,森林資源的管護工作仍然面臨較大的壓力,管理機制有待健全,傳統的林業監管工作在林業監管方面已經凸顯出明顯的不足,例如,無法對森林資源管護進行實時監控、巡查效率低下、各種災害無法及時上報、巡護人員的巡查情況無法實時監管以及無法保障巡護人員的安全等問題。為加強森林資源的綜合管護與治理,根據全省林業“一張圖”核心數據庫的建設要求,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權責明確、全面覆蓋”的原則,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自2019年12月初開展護林員網格化項目的建設,本文從本區智慧護林員系統中幾個主要板塊功能及應用進行初步闡述,探討如何利用網格化管理進行森林資源管護工作,為更好地管理、保護好森林資源提供一定的參考。
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位于該省東南部,是惠州市中心區,與深圳、香港毗鄰。惠城區下轄8個街道和5個鎮及1個林場,截至2019年底,全區林地面積5.08萬hm2,森林覆蓋率43.75%,森林蓄積量228.92萬m3,全區林地整體管護面積約75萬畝,護林員共計166個。
該智能系統的建立建設內容按數據性質分兩部分。一是屬性數據收集,包含護林員個人信息(姓名、所屬鄉鎮、身份證及手機號碼等基礎信息)和網格屬性信息(鎮、村責任人的姓名、職務、電話,林分面積,主要樹種結構等信息)。二是責任區數據矢量化,通過在1∶1萬小班遙感圖,根據各林業站繪制的護林員管轄范圍,繪圖員以勾繪/標繪完整的責任區的紙質圖為依據在專業繪圖軟件上進行數據矢量化、空間拓撲檢查、數據修改等操作,并與屬性數據進行掛接。實現巡護相關數據的接收、存儲、管理、編輯、處理、分析和應用。這部分工作交給專業的信息公司處理。
根據惠城區護林員分布及山形地貌等情況,從林業行業信息化角度進行統一規劃,將管護區分成14個的責任區,河南岸街道5人、江南街道9人、龍豐街道7人、水口街道15人、小金口街道6人、橋西街道1人、馬安鎮7人、汝湖鎮16人、三棟鎮8人、蘆洲鎮30人、橫瀝鎮34人、墩子林場17人、西湖景區管理中心6人、紅花湖景區管理中心6人。
通過云端推送,巡護人員可在移動終端實現自動接收自己負責的網格責任區數據面積圖形、移動打卡等操作,系統根據巡護人員的巡護數據自動統計考勤情況、有效里程等,將護林員在各自責任區內的巡護軌跡、時間上報、報警記錄、上傳照片等進行實時記錄,成功實現了對森林資源管護工作的有效監控,完善了監管體系。
5.1.1 責任區網格劃分
將管護區區域劃分為不同的網格責任區塊(圖1),并將網格責任區跟巡護人員進行綁定,保證每一個責任區都有專人負責監管。

圖1 網格化責任區塊劃分
5.1.2 事件上報及事件管理
當遇到事件發生,巡護人員可第一時間通過移動終端設備上報事件,包括自然災害、山火、盜獵、采伐及有害生物等12種事件類型,且針對不同的事件類型包含了不同的上報內容,包括事件發生時間、坐標、發生災害面積等,可以以圖片、視頻、語音以及文件4個方式上傳相關資料(圖2),通過全方位的事件描述,有利于事件的進一步處理。事件類型點選、定位坐標自動采集等,可以保證事件反饋的及時性。另外,事件趨勢可以實時統計上傳事件數量及集中發生時間,這樣可以讓管護單位及人員及時了解每月事件發生量及發生趨勢,確保及時做好相關事件應對準備(圖3)。

圖2 事件上報

圖3 事件趨勢
5.2.1 巡護軌跡及軌跡查看
護林員巡護時將智能巡護管理系統移動終端APP打開,系統就可自動記錄護林員的巡護軌跡,在每天巡護工作完成后,系統可以自動判斷當天巡護工作是否達標。護林員也可以通過終端實時查看自己的巡查軌跡,巡查情況以及考勤和達標情況,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巡檢情況(圖4)。
5.2.2 考勤管理
根據系統設置的考勤規則,可以自動記錄護林員每天的巡護情況,形成報表,監管部門可以隨時查看一段時間內出勤的護林員名單以及護林員的出勤天數和巡護達標天數。同時,在系統中可以自動生成相關的報表,例如巡護統計報表和出勤次數報表等,以便分析備案用(圖5)。

圖4 巡護軌跡

圖5 考勤管理
5.2.3 有效巡護里程
護林員在進行巡護工作時,開啟智能化巡護管理系統移動終端APP,系統便會自動記錄、計算有效巡護里程數(即當天巡護總里程中在保護區內巡護的里程數)。每天巡護工作完成后,可以及時判斷護林員的巡護工作是否達標(圖6)。
護林員網格化管理[1]是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移動信息技術、3S技術等,對管護區進行精細化、實時化、網格化管理,整套系統基于智能化管理平臺和智能化手持終端組成[2]。智能化手持終端基于移動互聯網和云管理平臺互聯,護林員通過智能化手持終端進行信息采集、傳遞和存儲[3];管理中心通過控制終端實現對整個系統的操控。通過使用該系統,可以實時跟蹤、定位護林員的準確位置以及巡護軌跡等,將有效解決林業工作監管中存在的部分問題[4],完善了從“發現問題”到“反饋問題”再到“有效監管”的管理體系。消除了“信息孤島”,打破了“資源壁壘”[5],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森林資源管護的科學性,促進了粗放型管護模式向科學性的管護模式轉變。
森林資源網格化管理工作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問題和困難,例如系統本身很多功能還有待完善,護林員綜合文化水平比較低以及管理成本較高等問題,今后應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開展:一是加大相關資金投入。森林資源巡護管理工作除了應該有專項資金支持外,也應該適當增加當地護林員的補助,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這樣才可以讓他們更加盡心盡職地完成巡護工作;二是逐步完善智慧林業系統功能。例如提供長期的相關數據記錄,如有害生物、自然災害以及山火等高發區域和高發期等,這樣可以為相關管理人員提供較為科學和可靠的信息基礎;三是健全管理評價體制機制。逐步提高管理隊伍的制度化水平和專業化水平,做好對管理相關工作的評價與反饋工作[6],增強各個系統之間的聯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