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麗
(貴州財經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2)
《物流信息技術》課程是物流管理本科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該門課程根據我國物流信息管理實際,結合物流管理與信息技術,以物流信息系統為主線,對物流信息相關問題進行系統闡述,介紹與物流系統相關的關鍵單元信息技術和主要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的解決方案與操作。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了解現代物流活動中使用的主要信息技術手段,如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以及物流領域中的基礎技術如條形碼(BC)、無線射頻識別(RFID)、電子數據交換(EDI)、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等的應用。
(1)原授課方式枯燥難懂。傳統的課程教學基本是以單向理論講授為主,中間穿插少許案例分析和實踐,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難以達到教學要求。在物流管理專業培養方案中《物流信息技術》是一門非常重要同時又難度較大的課程,實踐性很強,僅僅通過簡單的知識講解學生很難領悟其中的原理,使得學生學習的欲望和積極性大受影響。
(2)對實驗實踐重視不足。實驗實踐是該課程的重點,通過實驗實踐內容的補充,尤其是仿真模擬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形象的理解教學內容,因此必須要摻入大量的實驗實踐內容。以往課程設計中,對實驗工具、基本方法的使用涉及較少,不利于提升科學決策的數理分析能力,也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物流信息技術》是專業課程,以往的課程測試一般參考教學進度表、大綱、講義、教案等,根據學校和培養方案的要求,設計為閉卷統一測試。任課教師每學期期末出3~5套試題,由教務管理科室抽取其中一套作為考試試題。試卷測試,重點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難以掌握學生的實驗實踐能力,難以達到考核綜合能力的目的。尤其會造成學生為追求高分值,盲目硬性記憶,知識僵化滯后,缺乏靈活性創新性。
理論環節包括9周27課時,共八章內容:第一章數據庫管理與網絡技術、第二章大數據與區塊鏈技術、第三章物流管理信息系統開發技術、第四章條碼技術、第五章RFID技術、第六章EDI技術、第七章GPS技術、第八章GIS技術。理論課程涵蓋了物流領域常用的幾種基礎信息技術,內容全面。授課過程中,授課方式多樣化,采用多媒體和板書相結合,其中每章都有視頻案例導入,以書面案例結尾,中間穿插提問及課堂討論。
本門課程的實驗環節是范式改革的重點及亮點。實驗課時包括7周21課時,實驗項目分為3個環節,分別為:實驗一,條碼軟件,主要運用Label mx通用條碼標簽設計系統、FreeBarcode軟件、商品條碼編制系統5.0來設計不同類型的一維碼、二維碼;實驗二,RFID實驗,制作RFID標簽以及RFID標簽讀、寫實驗;實驗三,樂龍仿真實驗,采用三維立體空間模擬物流中心極其設施設備和信息技術的使用,其中又包括4個實驗:實驗一,通過型物流中心的模擬,實驗二,倉儲型物流中心的模擬,實驗三、實驗四,復合型物流中心的模擬;實驗四地理信息系統軟件,運用MapInfo11.5在地圖上進行編輯、查詢等功能,包括3個實驗:實驗一,地圖編輯及數字化,實驗二,制作專項地圖,實驗三,地圖輸出。課時分配為實驗一、實驗二3課時,實驗三12課時,實驗四6課時。
通過不同的實驗提升學生對物流信息技術的了解及應用,以及計算機軟硬件操作能力,同時提升學生對物流中心的設計能力。
實踐環節主要以創新創業項目為主,參考學校的“大創項目”,學生自愿組隊,分組提出可行性的選題和方向。各小組梳理周圍物流現象并思考,分別形成項目理念,例如基于020的大學城外賣配送系統、大學城跑腿代送系統、大學城智能快遞柜系統等。項目理念初步成型后,采用實地調研和訪談法、觀察法等調查取證,收集有用信息,識別問題。小組內各成員分工協作,問卷設計、調研、數據分析整理、成果匯總等工作落實到人。教師采用答辯方式進行過程考核,論證項目可行性,并設置學生陳述答辯流程。各小組陳述其項目,教師和其他組學生對此項目進行評判。通過創新創業實踐課題研究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思考能力,提升創新能力和靈活性。課程創新創業和實踐的結合使《物流信息技術》教學整體水平向上拔高一個層次,是該課程教學的靈魂所在。
除課創項目外,還可以走出課堂,走入相關企業參觀調研,如京東物流中心、電商產業園等,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更早地接觸企業模式,轉變學習方式,針對性地學習《物流信息技術》課程。
范式教學方式下,教學效果的考核應該摒棄傳統的以試卷測試為主,其他為輔的片面考核形式。新的考核方式應以過程考核為主,重點考察學生創新能力、實驗實踐能力。因此,可以采用平時測試、實驗考核、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測試方式,分別占課程成績的30%、30%、40%。成績構成及對應測試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成績構成及測試方法
通過應用案例庫、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和電子教案、課件等課程資源建設,建立體系結構合理的教學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內容體系,促進我校物流信息技術課程的軟件建設, 通過計算機教學和科研網絡平臺、相應實驗室硬件設施等建設,為物流信息技術課程提供一流的實習平臺,為物流信息技術精品課程建設打下堅實的軟硬件基礎。
鍛煉和提高教師隊伍,使得物流信息技術的教師隊伍自身對于學科前沿理論更加了解,對于物流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特點、教學方式有更加深刻地把握和認識,提高其教學和科研水平。
改善教學方式和手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提高預測方法與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通過物流信息技術課程計算機網絡的建設和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等資料的使用,使得學生的學習渠道更加靈活,學習效率更高。提高學生運用物流信息技術的方法和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長期的課程建設中,《物流信息技術》課程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課程特色,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建設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編寫該課程相關教學文件,包括:理論、實訓教學大綱、實訓指導書、教案、PPT課件等。
(2)大量的實驗課程,包括仿真實驗、條碼實驗、RFID、地理信息系統實驗等。
(3)結合實踐教學不斷完善學院實訓教學基地建設,依托物流仿真實驗室,加強校企聯合以體現開放性的要求,使課程內容與企業需求保持一致性。
(4)建立該課程豐富的教學資源庫,包括物流設備圖庫、物流視頻庫、案例庫、習題庫等,在滿足課程教學需求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全面開放,也同時滿足學生自我學習提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