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鵬,魏 杰,胡小寧,李志蕓,蔡春泉
(1. 天津市醫學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天津醫藥》編輯部 天津300070;2. 天津市兒童醫院(天津大學兒童醫院)天津市兒科研究所 天津300134)
2019年末,我國湖北武漢暴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其發展給全國人民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帶來了巨大沖擊。廣大新聞媒體和期刊工作者積極應對、快速響應,通過多媒體融合技術將臨床工作者和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快速發表出來。《天津醫藥》作為一本綜合類醫學科技期刊,增設了兩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題(新冠肺炎專題),及時將臨床及科研一線工作者的論文在線發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新時代期刊工作者的歷史責任。目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本文通過總結新冠肺炎專題文章在部分國內主要中文數據庫中的表現,旨在及時總結工作成果和經驗,以期獲得更好的期刊影響力指標,進而指導今后的期刊出版工作。
以2020年2月24日—4月24日期間通過《天津醫藥》雜志在線投稿系統(www.tjyybjb.ac.cn)投稿的、并在同年第48卷第6期和第7期發表的共16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題文章為研究對象。
數據庫相關信息提取:檢索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維普資訊中文期刊服務平臺和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CBM)等中文數據庫,提取新冠肺炎專題文章的相關信息,包括:下載量、被引量、在線發布時間、是否優先出版。數據提取時間截至 2020年9月20日。
下載新冠肺炎專題單篇文章,提取欄目名稱、文章題目、第一作者、收稿日期、修回日期。計算修稿周期(文章經過專家外審通過后提交作者修改至文章定稿的時間間隔)和發表周期(從投稿時間至在線發表的時間間隔)。其中維普數據庫無法提取下載量,只能看到文章是否被引用。CBM 數據庫尚有 1篇文章未檢索到原文。
采用Excel 2007工作表錄入數據,SPSS 22.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因提取的指標不符合正態分布,因此采用中位數(最小值~最大值)展示。
截至目前,已經印刷出版了兩期新冠肺炎專題的16篇文章,文章修稿周期為 8~48d,平均 22.5d;發表周期 11~133d,平均 36.5d。在中國知網上 16篇均有下載,下載量 60~2314次,平均 492.5次,共 5篇文章被引用,其中 1次和 3次被引用文章各有2篇,獲得10次引用文章1篇。在萬方數據上15篇有下載,下載量0~58次,平均4次,尚無被引用。維普有 1次被引用。另有 2篇文章未通過知網優先出版,均是 4月來稿,在 7期紙質發表。宏觀上看,綜述、述評類文章的下載量和被引量均較高,而病例報告文章的兩項指標均較低。

表1 《天津醫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題各欄目文章的修改情況及其在數據庫中的下載及引用情況Tab.1 Rivision of monographs on COVID-19 in Tianjin Medical Journal and their downloads and citations in the database
從單篇文章數據看,下載量和被引量較好的數據庫為中國知網,下載量前 3位的文章均突破 1000次,分別為 2314次、1597次和 1003次,被引前3位分別為10次、3次和3次。在萬方數據的下載量前3位分別為58次、23次和11次。表現力最好的文章《細胞因子與細胞因子風暴》[1]來自綜述欄目,投稿時間最早,為2020年2月 24日,屬約稿文章。修稿周期 11d,發表周期 17d,目前在知網的下載量和被引量,以及萬方下載量均排在第一位,在維普的唯一一次被引用也是來自該文。另一篇約稿文章《河南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排除病例和確診病例分析》[2]來自臨床研究欄目,修稿周期 13d,發表周期 20d,知網下載404次,被引3次;萬方數據下載3次。此外,《淺談天津地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救治體會》[3]知網下載量 915次,被引 1次,該文屬于經驗交流,從臨床實踐的角度介紹了天津地區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經驗,文章可讀性強,給全國其他地區的抗疫斗爭帶來了寶貴的天津經驗。
本文對《天津醫藥》新冠肺炎專題的16篇文章進行了簡單的統計分析,從提取的數據來看,這些文章在中國知網的數據表現遠好于其他數據庫,說明中國知網在中文期刊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對期刊的傳播效果優于其他中文數據庫,采用中國知網的“學術期刊網絡首發出版發布系統”可以在時間上進一步縮短優秀論文的發表周期,從而搶占科研先機。在面對新冠肺炎這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我們科技期刊工作者應采取與時俱進的工作態度,拿出“戰時狀態、戰時機制、戰時思維、戰時方法”的工作模式,采用線上辦公、居家辦公、在線出版等形式,助力優秀科研成果快速發表。
通過對高下載和被引文章進行分析,筆者也獲得了一些啟示。新冠肺炎是人類歷史上不曾遇到的重大疾病,疫情初期尚無特效治療方案,人們對它的病因、發病機制和傳播途徑尚不清楚,在這一背景下產出的科研論文在質量上勢必參差不齊。因此,期刊編輯部必須嚴格執行“三審三校”和同行評議的原則,嚴把稿件質量關,堅決防止質量低下、蹭熱度的文章發表出來。同時,編輯應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進行約稿、組稿,有條件時可以參與到文章內容的構思和創作中去,與作者積極溝通,及時向作者提供最新的、權威的、可借鑒的已發表成果,更好地保證文章質量。孫振凱[4]認為,對那些時效性強、在同行業屬首發、文章質量好的專輯能明顯提高刊物的平均篇均被引頻次和平均篇均下載量。本文重點介紹的3篇文章均是來自編輯約稿,這不僅有利于保證文章質量,在修改周期和發表周期上也普遍優于其他文章,同時也使作者和編輯獲得了更高的參與感、成就感,拉近了雙方之間的友誼。以本刊文章的數據表現來看,在面對新的疾病時,從基礎、宏觀的角度撰寫的綜述、述評類論文更易獲得較高的關注度,而病例報告因為是個案的展示,臨床證據等級相對較低,因此難以獲得同行的關注認可,這或許能使期刊界同仁獲得一些啟示。
此外,文章發表時間是影響下載和被引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文章自投稿之日起,編輯快速初審、專家評議,再到之后的編輯修改加工、主編終審等環節的統籌協調是保證文章快速發表的關鍵。因此編輯在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的同時,也應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王麗[5]研究認為,論文發表時間越早,其被引或下載的可能性越大;Reviews類比 Article類論文的被引或下載頻次高,且目前論文的被引頻次仍是反映其學術影響力或水平的最重要的文獻計量指標。從本研究反映出的綜述文章下載和引用率均最高也驗證了同類研究結論。
出于嚴把文章質量關的角度,專題發文量較少,且追蹤時間尚短,但從目前的表現來看,專題文章已經遠超自由來稿的數據表現,后期表現值得期待。雖然目前獲得的指標不足以反映影響因子,因為影響因子考慮的是年度的情況,且要看這些文章在明、后年的數據表現來確定它們對影響因子的貢獻,然而2020年的即年指標很可能高于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