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佳斌
(山西高平科興南陽煤業(yè)有限公司,山西 晉城 046700)
綜放沿空留巷是沿著采空區(qū)邊緣將上區(qū)段回采巷道保留下來供相鄰工作面開采使用[1-2],具有提高資源采出率、減少巷道掘進量、改善工作面通風條件等優(yōu)點[3]。然而沿空留巷雖處于應力降低區(qū),但巷道受多次采動影響,巷道頂板易產生大變形。本文以南陽煤礦3207 工作面沿空留巷為工程背景,對巷旁支護體側頂板下沉影響較大的幾個因素進行分析,以此為基礎提出相應的控制對策,并進行了工程應用。
南陽煤礦開采的3#煤層平均埋深300 m,平均厚度5.31 m,煤層傾角5°,為近水平煤層。煤層直接頂為3.28 m 厚的細粒砂巖,基本頂為6.11 m厚的粗粒砂巖,直接底為2.67 m 厚的細粒砂巖,基本底為3.55 m 厚的粉砂巖。3207 回風巷為3026 進風巷采后進行的沿空留巷。3207 工作面傾向長度為180 m,走向長度為1868 m,采用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開采,工作面兩端各有3 架支架不放煤,采用全部垮落法處理采空區(qū)。
3207 回風巷為矩形斷面,巷道寬5 m,高為3 m,采用錨網索聯(lián)合支護方式。頂錨桿直徑22 mm,長度為2.5 m,每排布設6 根,間排距0.9 m×0.9 m。錨索直徑22 mm,長度為7 m,錨索采用三花布置方式。一排有兩根錨索時,則在距離兩幫角0.7 m處各打1 根錨索,一排有1 根錨索時,則在巷道頂板中部打1 根。錨索的排距為1.8 m。煤幫錨桿直徑為20 mm,長度為2.4 m,每排布設3 根,間排距為0.9 m×0.9 m。巷旁充填選用CHCT 膏體混凝土,充填寬度為2 m,高度為3 m。3207 回風巷巷旁支護體側頂板下沉較大。
影響綜放沿空留巷頂板下沉因素較多,本文將從影響頂板下沉較大的4 個因素進行分析,分別為巷內支護阻力、巷旁支護體彈性模量、巷旁支護體寬度和巷道寬度。將4 個因素各選取一個取值范圍,為便于計算分析,采取單一影響因素數(shù)值變化,其它因素保持不變。采用公式(1)計算[4]頂板下沉量:

式中:θ 為關鍵塊回轉角,(°);Em為煤體有效彈性模量,GPa;Ez為直接頂有效彈性模量,GPa;Ec為巷旁支護體有效彈性模量,GPa;h1為直接頂厚度,m;h2為頂煤厚度,m;M 為采高,m;△d 為巷旁支護體側下沉量,mm;d 為直接頂寬度,m;c 為巷道寬度,m;γz為直接頂容重,kN/m3;γm為頂煤容重,kN/m3;q0為基本頂給定載荷,MPa;α 為煤層傾角,°;fh為巷內支護阻力,MPa。
根 據(jù) 現(xiàn) 場 觀 測 可 得,θ 為7 °,Em為13 GPa,Ez為25 GPa,Ec為7 GPa,h1為3.28 m,h2為2.31 m,M 為3 m,d 為2.0 m,c 為5.0 m,γz為25 kN/m3,γm為15 kN/m3,q0為0.6 MPa,α為5°,fh為0.25 MPa。
(1)巷內支護阻力
巷內支護阻力fh實測值為0.25 MPa,變化范圍取值0.04~0.8 MPa,其它數(shù)值與礦上提供數(shù)值相同,代入公式(1)中,采用Matlab 進行計算,并將數(shù)值進行線性擬合,如圖1 所示。
由圖1 可知,巷內支護阻力與頂板下沉量顯著性相關,相關系數(shù)大于0.99,頂板下沉量隨著巷內支護阻力增大而減小。當巷內支護阻力為0.04 MPa時,頂板下沉量485 mm,當巷內支護阻力0.8 MPa時,頂板下沉量為372 mm,則頂板下沉變化量為113 mm,頂板下沉變化量較小。因此,為減少頂板下沉量,需在增加巷內支護阻力的同時加強巷旁支護。
(2)巷旁支護體有效彈性模量
巷旁支護體有效彈性模量Ec實測值為7 GPa,變化范圍取值0.03~30 GPa,其它數(shù)值與礦上提供數(shù)值相同,代入公式(1)中,采用Matlab 進行計算,并將數(shù)值進行二次方擬合,如圖2 所示。

圖1 巷內支護阻力與頂板下沉關系

圖2 有效彈性模量與頂板下沉關系
由2 可知,巷旁支護體有效彈性模量與頂板下沉量顯著性相關,相關系數(shù)大于0.99,頂板下沉量隨著巷旁支護體有效彈性模量的增大而減小。當巷旁支護體有效彈性模量為0.05 GPa 時,頂板下沉量最大為545 mm,當巷旁支護體有效彈性模量為30 GPa 時,頂板下沉量最小為331 mm,則頂板下沉變化量為214 mm。因此,可提高巷旁支護體有效彈性模量來減小頂板下沉量。
(3)巷旁支護體寬度與巷道寬度
巷旁支護體寬度d 為2 m,變化范圍1~4.5 m,其它數(shù)值與礦上提供數(shù)值相同;巷道寬度c 為5 m,變化范圍取值1~5 m,其它數(shù)值與礦上提供數(shù)值相同。分別代入公式(1)中,采用Matlab 進行計算,并將數(shù)值進行二次方擬合,如圖3 所示。
如圖3 所示,巷旁支護體寬度、巷道寬度與頂板下沉量顯著性相關,相關系數(shù)均大于0.99,頂板下沉量隨著巷旁支護體寬度增大而減小。當巷旁支護體寬度為1 m 時,頂板下沉量最大為598 mm,當巷旁支護體寬度為4.5 m 時,頂板下沉量最小為285 mm,則頂板下沉量變化較大,為313 mm。擬合曲線在巷旁支護體寬度為1~3 m 時,頂板下沉量變化較大,在3~4.5 m,頂板下沉量雖有減少,但趨于緩慢。頂板下沉量隨著巷道寬度的增大而增大,當巷道寬度為1 m 時,頂板下沉量為392 mm,當巷道寬度為5 m 時,頂板下沉量為494 mm,則頂板下沉變化量為102 mm,可以通過減小巷道寬度減少巷道下沉量。

圖3 寬度與頂板下沉關系
通過比較各因素頂板下沉變化量大小可知,巷旁支護體寬度為主要影響因素,其余各因素排序依次為巷旁支護體有效彈性模量、巷內支護阻力和巷道寬度。
根據(jù)對不同影響因素分析結果,提出采用“錨網索+高水充填材料”控制方案:
(1)為了提高巷內支護阻力,減少圍巖破碎,采用加強長短錨索和鋼筋網聯(lián)合支護方案。
(2)為了提高巷旁支護體有效彈性模量,采用高水充填材料進行充填。
(3)為了增加巷旁支護體寬度和減小巷道寬度,可將巷旁支護體寬度由2 m 增加到3 m,巷道寬度由5 m 減少至4 m,即巷道寬度減少的1 m 進行了巷旁充填。
針對控制對策,本節(jié)將實施具體的支護方案。將原巷道寬、高為5 m×3 m,改進為巷道寬、高為4 m×3 m,巷道支護參數(shù)在原有基礎上在頂板增加長錨索和加強短錨索。巷道布置平面圖、俯視圖如圖4、圖5 所示,支護參數(shù)具體如下:
(1)將原有長錨索采用三花布置現(xiàn)在改為每排4 根布置,錨索直徑為22 mm,長度為7 m,排距為1.8 m。
(2)加強短錨索直徑為22 mm,長度為4.0 m,間排距為3.2 m×1.8 m。
(3)巷道頂板和實體煤幫采用10 號鋼絲,鋼筋網尺寸為5.4 m×1.2 m,鋼筋網網格尺寸為80 mm×80 mm。
(4)采用高水充填材料進行巷旁充填,充填材料由硫鋁酸鹽水泥熟料為主的A 型材料和以石灰、石膏為主的B 型材料兩種組分組成。材料使用時按照1.6:1 的水灰比進行加水攪拌,采用雙液泵進行泵送,實現(xiàn)同步輸漿。按照體積比1:1 進行混合,兩種組分漿液混合后20~30 min 固化,充填體寬度為1.0 m,高度為采高3.0 m,一次充填長度為3.5 m。
如圖6 所示,沿空留巷圍巖位移變化規(guī)律基本一致。距離工作面10~30 m 范圍內,頂板下沉量急劇增加;距離工作面30~45 m 范圍內,頂板下沉量增加緩慢;距離工作面45 m 以后,頂板下沉量基本保持不變。說明距離工作面45 m 處圍巖變形得到較好控制。沿空留巷巷旁支護體側頂板最大下沉量為258 mm,巷道中部頂板最大下沉量為241 mm,可較好控制頂板下沉量,保持圍巖穩(wěn)定。

圖4 沿空留巷布置平面圖

圖5 沿空留巷俯視圖

圖6 沿空留巷頂板下沉量
(1)通過比較各因素頂板下沉變化量大小可知,巷旁支護體寬度為主要影響因素,其余各因素排序依次為巷旁支護體有效彈性模量。巷內支護阻力和巷道寬度。
(2)采用“錨網索+高水充填材料”控制方案,沿空留巷巷旁支護體側頂板最大下沉量258 mm,巷道中部頂板最大下沉量為241 mm,可較好控制頂板下沉量,保持圍巖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