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蘭恒敏 王煒/通訊員 李旭 田宇
“耕海1 號”,大海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每到夜晚,煙臺市民就會被四十里灣海中一座大型海上平臺所散發的迷人燈光所吸引,這就是山東海洋集團打造的世界首制的集漁業養殖、休閑漁業、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海洋文旅等于一體的海洋產業綜合平臺“耕海1 號”。
7 月29 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平臺由3 個大小相同、直徑40 米的圓形網箱組合而成,3 個網箱猶如3 朵花瓣,構成直徑80 米的“海上花”。“耕海1 號”總占地面積超5000 平方米,總養殖體積3萬立方米。每年養殖優質海水魚類20 萬尾,年產15 萬公斤,妥妥的海中“巨無霸”。

“耕海1號”矗立在煙臺四十里灣海中
類似“耕海1 號”這樣的行業示范引領項目,在山東海洋集團還有很多。
“作為全省首家海洋領域省屬企業,山東海洋集團聚焦現代海洋主業,深耕海洋產業示范引領項目,布局現代遠洋運輸、內河港航、海洋清潔能源、現代海洋漁業、涉海金融服務等產業領域,發展成為在全國具有重要行業地位和影響力的綜合性海洋產業集團。”7 月29日,省國資委主辦、山東海洋集團承辦的“山東省屬企業暨煙臺市海洋產業重點項目招商簽約活動”上,山東海洋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包劍英在致辭中說。
早在2010 年9 月,山東海洋集團甫一成立,就肩負起踐行海洋強國戰略、服務海洋強省建設的重任。正是憑借著默默耕耘的實干精神,10 年間,山東海洋集團從近海駛向大洋深處,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歇。
投資建造全球首制25 萬噸級大型礦砂船,在國內率先運營世界最大40 萬噸級礦砂船,建立起集干散貨船、油化品船、氣體船于一體的專業船隊。歷經多年發展,船隊規模如今已達上百艘,控制運力突破1200 萬載重噸,規模穩居國內第三,服務覆蓋世界各大港口。
從西澳大利亞的黑德蘭港到巴西東海岸的圖巴朗,山東海洋集團下屬的山東海運,通過與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德國萊茵集團、美國邦吉集團、荷蘭殼牌集團等國際大客戶簽署長期租約,提供定制化遠洋運輸物流解決方案。
2018 年11 月,山東海運與德國萊茵集團10 艘18萬載重噸干散貨船長期期租合作,成為萊茵集團百年歷史以來簽署的最大航運合同。
2019 年9 月,山東海洋集團先后與2 家世界500強企業簽訂長期租約大單:攜手殼牌,簽署8 艘5 萬載重噸油化品船舶8 年期固定租金期租合同,合同總金額約3.8 億美元,至此油化品船舶增至11 艘,山東海洋集團一躍成為國內第3 大成品油輪船東;攜手邦吉,簽署4 艘8.2 萬載重噸卡姆薩型散貨船舶10 年期浮動租金期租合同,合同總金額約2.2 億美元。這兩個長期租約大單,進一步鞏固了山東海洋集團在國際干散貨運市場的優勢地位。山東海洋集團源源不斷地將鐵礦石、煤炭、糧食、液化石油氣等大宗物資運輸到世界各地,擦亮了世界海運界的“山東品牌”。
此外,布局高端海洋工程裝備,運營8 座海洋鉆井平臺、生產平臺,山東海洋集團下屬山東海洋能源憑借高水平裝備和卓越的運營管理能力,強勢進入國際市場,打造山東深度融入“一帶一路”的海洋新引擎。
業界紛紛評價,山東海洋集團“已經形成陸地海洋結合發展、近海遠海層層推進的良好局面”。
海是山東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未來所在,漁業是山東海洋經濟的傳統主導產業。從“獵捕”到“農牧”,山東海洋牧場正在綠色、智慧、多元融合的近淺海和深遠海協調發展中闊步前進。越來越多的海洋牧場從單純養魚延伸到放魚、釣魚、賞魚、品魚、識魚、加工魚、售賣魚一條龍,“一條魚”產生了“多條魚”的價值。
文章開頭提到的“耕海1 號”,集水產養殖、科技研發、科普教育、文化旅游于一體,采取一、三產業深度融合的運營模式,通過開展海上垂釣和海洋主題餐飲業務,集觀魚、識魚、戲魚、釣魚、捕魚、品魚于一體,充分滿足游客海洋體驗需求。今年7月初投入運營以來,已經在旅游界嶄露頭角,“海上看煙臺”、海上觀光、婚紗攝影、直升機懸停和舉辦公益活動等內容,拓展了海洋休閑漁業的功能。據估算,該項目僅一期就可實現年接待3 萬人次以上游客規模。
跟著漁船出海,甩一根釣竿,捕獲名貴的斑石雕……進入暑期,全國各地游客紛紛來到煙臺,在海洋牧場追逐耕海牧漁、放歌海洋的藍色夢想。
其實,“耕海1 號”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以科技創新推動海洋漁業產業轉型升級,依托先進的5G 技術,采用了大量先進技術和設備,配備了污水處理、海水淡化、太陽能風能發電、水下環境監測、安全管理、無人機無人船巡檢等系統,真正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生態化,通過提高環境感知能力,采取大數據分析等手段,為海洋漁業向智能化發展積累經驗。
2019 年,國家批復《山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綜合試點方案》,作為全國唯一試點省份,山東省堅持將海洋牧場綠色發展放在首位,提出力爭用3 年時間,探索形成近淺海和深遠海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為提升海洋牧場建設的綜合效益,2018 年,全省啟動實施海洋牧場示范創建新一輪三年計劃,打造集生態旅游、互聯網等先進生產要素于一體的全價值鏈海洋生態牧場綜合體進入規劃。
目前,煙臺、青島、威海、日照等地已建設海洋牧場6 萬余公頃,創建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范區83 處,其中國家級32 處,占全國的37%,居全國首位,更多的現代海洋牧場正在建設之中。
“耕海1 號”以及山東海洋集團智能化生態圍網“藍鉆1 號”,成為全國首制智能化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的范本,開創了該領域先河,從裝備、管理和運營上都為各地海洋牧場建設做出了示范。
近年來,中國海洋經濟年均增速高達7.44%,中國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7 萬億元。海洋正為中國經濟提供澎湃動力。從遠洋運輸,到海上油氣田;從海上糧倉,到海工裝備。山東海洋集團依海富企、以海強企,用科技攻堅打造一個個海洋示范引領項目。
“大國重器”——“藍鯤號”,是山東海洋集團下屬山東海工打造的全球首制超大型海上油田設施一體化建設、安裝和拆解裝備,填補了我國海上大型拆解裝備空白,對準了全球每年400 多座廢棄海上平臺的拆解市場。

“顏值”與“智慧”并重的“耕海1號”(攝影/王煒)
“藍鯤號”超大型海上油田設施一體化建設、安裝和拆解裝備,是世界海洋工程重吊船領域的開拓性技術創新。據介紹,該設備由2 艘起重船和1 艘半潛運輸船組成,配備DP3 動力定位系統,系統總起重能力達3萬噸,主要用于海上油田設施的拆解,也可應用于海底隧道水下大型裝置整體安裝、跨海大橋大型設備吊裝、海上事故應急救援、海事打撈、海底裝置鋪設安裝、港口碼頭基建、超大件海上物流等國內外多種海上綜合工程項目等。
該項目具有高效率、低排放、低成本、低風險的海上作業優勢,核心競爭力突出。目前,“藍鯤號”已在全世界30 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得了核心技術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列入了國家工信部課題。
除此之外,山東海洋集團還創新航運服務業態,將航運服務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結合,投資興建了山東省內首座“海洋+”數字垂直產業園——青島國際航運中心,吸引了包括挪威船級社、德瑪國際物流等航運服務、涉海金融服務、海洋科技服務企事業單位入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縱向航運產業集群。
在優良苗種選育、陸基循環水養殖等領域掌握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山東海洋集團下屬山東現代漁業先后實現30 余種名貴海水魚的人工繁育,獲得授權專利31項。建有國家級半滑舌鰨原種場、全國現代漁業種業示范場,經營管理海域20 余萬畝,年產斑石雕等優質海水魚苗2000 萬尾、商品魚1000 噸、優質貝類5 萬噸,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 項。山東海洋現代漁業重點布局高端海水魚苗種繁育、深遠海養殖、現代海洋牧場、水產品國際貿易與冷鏈物流、海洋休閑漁業、海洋漁業科技研發等相關業務,現已具備完善的水產品國際貿易線上線下銷售網絡,構建了高效協同的水產品冷鏈物流運輸體系,是中國4A 級物流企業。
2018 年,作為唯一指定進口生鮮供應商,山東海洋現代漁業的自營品牌“漁鮮薈”為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提供了優質海產品。2020 年,山東海洋集團與日本伊藤忠商事、旭洋造船合作,投資建造一艘超低溫冷藏運輸船,專項用于金槍魚等高端遠洋漁獲的冷藏運輸和海上加工,進一步鞏固集團在國際貿易和冷鏈物流領域的優勢。
作為山東海洋集團另一板塊,山東水運在內河港航領域守正出奇,不斷發揮出內河港航的龍頭引領作用。通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內河港航的智能化、信息化發展。目前,山東水運正在著力打造山東境內橫貫東西、縱通南北、通江達海的內河航運大通道。
此前,山東水運先后建成洙水河航道、嶧州港、滕州港、東平港等示范引領項目。前不久,在京杭運河山東段率先推行船閘智能通航系統,全面開啟內河水運智能化、信息化發展新篇章。
小清河復航,是社會期盼已久的工程。在7 月29日的全省重點項目招商簽約活動上,山東水運與多市簽約,濟南港等4 個港口、11 個作業區正在加快建設。濟南港將建成國際一流智慧綠色港口,小清河千年河道將重新煥發生機。未來,濟南等全省腹地的貨物將通過小清河直達龍口港、羊口港,實現真正的通江達海。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發達的海洋經濟是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2020 年9 月,山東海洋集團將迎來成立10 周年。十年磨一劍,山東海洋集團踐行經略海洋戰略,創新發展的“藍色強省夢”正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