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好
這兩年,資金占用是個高頻詞,有些公司爆出控股股東或實控人占用資金數億元甚至上百億元,令人瞠目結舌。這些情況發生后,就算公司再怎么悔過追討、市場再怎么義憤填膺,要把錢再弄回來多半難于上青天。
從實際案例來看,很多資金占用的發生都有一個從潛伏到爆發的過程,直接赤裸裸挪用或侵占的不多,一般都是控股股東耍出些隱蔽的花招,步步蠶食上市公司的大額現金。這么來看,在資金還沒完全被揮霍一空或正被順手牽羊時,盡早發現線索、及時追回占款,不失為上策。
如何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梳理過往隱形資金占用的種種手法,積累些經驗、多花點心思,還是能找出其中的蛛絲馬跡的。
最常見的,就是披著正常采購和銷售的外衣,把資金送了出去。這里面形式多樣,但可識別的疑點也確實不少。
先來看采購端。有家服裝公司2019 年采購貨值只有2000 多萬元,卻一把付出去4 億多元。更有甚者,有公司貨款付了,最后卻買了個“寂寞”。比如一家房地產公司花了5 億多元去買螺紋鋼,號稱進軍鋼鐵貿易領域,最后不僅沒收到貨,連錢都拿不回來。公司是真的這么容易被騙、甘當“冤大頭”?恐怕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還有手段再稍微隱蔽一點的,錢到了供應商那,轉手就被倒給了控股股東,這種情況查起來可能要費點周折,但往外延伸一步看看資金流水也就一目了然了。
再來看銷售端。往往是貨發出去了,回款遲遲拿不到。有家公司明明與客戶約定好,把銷售款打到公司指定賬戶,雙方按月結算,但到了年底2 億多元銷售款卻一分錢都沒收到。像這類資金大進大出,雖形式各異,但基本都體現在預付款、應收應付、其他應收、其他應付幾個會計科目里,多琢磨一下,很多疑點也就昭然若揭了。
再有就是用資產交易渾水摸魚。
對手方或是通過復雜的支付安排、條款設計等手段混淆視聽、掩人耳目,或是僅僅虛晃一槍、先把資金套出去再說。
當年瀚葉股份宣稱要38 億元收購微信公眾號量子云,且不說市場人士一臉懵,現在來看更可疑的是,公司當時就付出3 億元意向金,但重組終止后到現在也沒收回來。類似的公司還有不少,往往是剛簽了協議就迫不及待地把定金付出去,就像這個資產有多金貴、沒有其他資產可買一樣。
還有比較難下結論的是,錢付出去后,資產是收進來了,但資產本身卻連年虧損,最后不得不賤賣出去,也不見上市公司跳出來追究賣家的責任。有家快要退市的公司,數年來做了十多筆資產交易,交易金額高達近百億元,卻沒有一單讓公司受了益。難道真有“回回都上當、當當都一樣”的公司?到底是管理層眼光不行、還是背后暗藏貓膩,值得玩味。

與資產交易類似的,是上市公司用現金購買理財、信托或參與合伙。
明面上是為了獲取投資收益,但最終資金流向哪里就說不清道不明了。有家公司花了將近5億元投資信托,也沒履行決策程序,全程由控股股東主導,最終被查實信托資金投向了實控人關聯企業。還有一家知名系公司,賬上資金本來就緊張,卻大手一揮、硬要拿出7 億多元現金購買信托產品,每期就只收收利息,本金也不追著要。這些錢最后去了哪里,也是一筆糊涂賬。
投資合伙企業也是一種辦法。有家公司投了好幾個合伙企業,出資額占比高達99%,但就是不并表,還不參與日常經營管理,怕的就是被追根溯源。最終查下來,合伙企業的普通合伙人實際還是被實控人關聯方控制的。其玄機所在也就不言自明了。
要是控股股東或實控人下面有個財務公司,打起資金的主意來就顯得更高明了些。上市公司把現金存到財務公司,名正言順、合法合規。殊不知有些實控人也會動些歪心眼,賬目照記、利息照給,但資金可能早就被挪為他用,上市公司看似戶頭上資金充裕、手頭闊綽,實際可能早已被拖入困境。有家公司在財務公司這邊存了將近50 億元,又到外面融了將近200 億元債務,賬上放著存款不用卻向外借、甘愿承擔兩邊息差的行為也是讓人難以想通。更有甚者,有家公司在集團財務公司存款近45 億元,錢拿不回來后,還出了個奇招,打算直接把存款轉為對財務公司的增資款。這樣一勞永逸的操作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還有一種市場不太熟悉的手法是存單質押。
簡單說,就是控股股東拿上市公司的銀行存款去質押融資,看似是筆質押擔保,實際上公司的存款就再也不能支取,一旦控股股東還不上錢,這些存款還會被直接拿去抵債,化為烏有,比普通資產擔保對公司造成的傷害更加直接。這類情況里,有些公司還像模像樣地走了決策程序,有的連程序都懶得走。這樣的案例市場上也有幾單,好在披露之后,公司都表態要盡快解決、積極整改,也算是態度端正、迷途知返。有家公司在爆出存單質押、違規擔保后,1 個月內多方籌措資金,解除了質押,也是值得肯定的。
這么看下來,有些大股東、實控人為了從上市公司套點資金、占點便宜著實是想盡了辦法、費盡了功夫。但要認真起來,對這些蛛絲馬跡抽絲剝繭,揭開其隱形外衣也沒那么難。2019 年年報中,就有些公司的年審會計師點出了這類疑點或問題。比如有份審計意見就直接指明,公司與部分供應商存在顯著超過正常采購之外的資金往來。但也有些案例中,公司的資金問題并非當年出現,而是多年如此,為什么審計機構此前一直未發現異常,直到公司的窟窿再也遮不住、東窗事發才出個非標意見摘個清白?這里面可能有客觀限制、能力高低的原因,但更考驗的恐怕還是其職業操守和對市場、投資者的責任心。
實際上,這兩年監管層在防范打擊資金占用、違規擔保上也發力不少。統計顯示,目前滬市有資金占用余額的公司約20 家,占用資金余額200 億元左右,較2018 年年底下降超過五成和兩成。當然,可能還有些隱形的資金占用一時難以發現,需要市場各方合力引導、督促這些公司在問題暴露前主動歸還資金、化解風險。
未來,更大的著力點,也要放在抓早抓小、防微杜漸上。近期,中央再次強調要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證監會也在年中監管工作會上表態下半年仍將“零容忍”嚴打資本市場違法犯罪行為。這些無疑都是對違規資金占用的有力震懾。有監管持續高壓、市場及早識別,各方一起努力,資金占用的“頑疾”也就能夠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