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讓企業“休眠”,是指深圳將允許商事主體根據生產經營實際需要申請“休眠”,“休眠”期間不按自行停業處理,不因通過登記的住所無法聯系而載入經營異常名錄,“休眠”期滿前可以自主申請恢復正常經營狀態。休眠期內除不從事經營活動外,企業仍然具備商事主體的其他合法權益。
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是經濟循環系統中的基本組成單位,也是打通經濟內循環的關鍵所在,直接關系著就業機會。而中央再三強調的“六穩”,是以穩就業為首,而“六保”首要的也是保就業。沒有就業,就談不上民生,其他的“穩”和“保”就失去了抓手和意義。保住一個企業,就意味著保住一批就業崗位。深圳這次給予難關中的企業“休眠”的選擇,不僅是讓企業在應對巨大生存壓力時,擁有了很可能是“起死回生”的喘息之機,也直接意味著企業背后的千千萬萬個崗位有了更多的轉圜余地。
新聞事件:8月20日,深圳發布《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確,針對不少企業在疫情期間短期內面臨經營困難需要暫停歇業的問題,深圳將在全國率先試行企業“休眠”制度。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對經濟的沖擊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作為經濟主體的企業,幾乎所有經營活動都被按下了暫停鍵。但是,在此期間企業面對的成本壓力并沒有因此而消失——社保、納稅、房租、貸款……這些都構成了懸在企業生死線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雖然疫情沖擊廣泛,但對市場主體的沖擊程度卻各有不同。比如對于旅游行業、電影行業等來說,過去這半年遭遇的是生存還是毀滅的極限考驗。特別是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在疫情席卷之下,需要挑戰的是極限式地降低成本,建立內部共識,與員工達成命運共同體,協同員工一起共渡難關。這種從未有過的生存困境,需要的是從未有過的政策創新應對。深圳此次發布包括試行企業“休眠”制度在內的商事制度改革系列更新配套措施,就為中小企業過冬提供了一個“極限選擇”。
而在后疫情時期,企業可能面臨合同違約、投資并購、對外貿易、經營違規和糾紛案件等,這些同樣都與商事制度的設計息息相關。如何根據疫情的特殊情況,為企業留出更多的騰挪空間、減少不必要的門檻限制,已經成為優化營商環境的當務之急。
深圳市場監管局負責人說,打造良好營商環境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需要從多方面協同發力,這次瞄準企業投資生產經營中的“堵點”“痛點”出臺的相關舉措,能更好地服務企業,為深圳打造良好營商環境盡一份力量。
作為改革開放的領跑城市和珠三角重鎮,深圳所面對的一定是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的前沿和緊迫問題,而其在商事制度改革、如何急企業之所急上的創新探索,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地積極嘗試。

圖/東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