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虎 祝瑋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江蘇南京 210016
機加外協管理是供應商質量管理的重要一環,機加加工、電鍍屬于機加件生產的重要環節,是成品質量的重要保障。企業項目采購通常項目多而分散、小批量等特點,機加件質量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當前準時準點化采購的供應商質量管理要求。質量問題處理響應速度和時效性不夠,無法及時溝通指導質量問題的分析解決,對糾正措施落實與質量持續改進情況難以及時跟進監督。供需雙方應努力增強信任度,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確保雙方質量的合作,實現雙贏,也進一步篩查出優異的供應商,獲取到優質資源。基于供應鏈模式的機加件質量管理研究,對企業形成有效的供應商質量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義[1]。
表1 是某年某單位12 家機加供方供貨時入檢篩選的主要批次性問題統計結果。
不合格批次占全年送檢批次9%~20%的廠家有1 號供應商至4 號供應商。其中3 號供應商送檢批次325 次,是供貨最多的外協廠家,其它三家送檢批次為40 ~80 次,因供應商2 和供應商3 前幾年為部門提供過機加件,質量控制相對較好。
6、7 號供應商兩家送檢批次分別是130 次和86 次,不合格批次為32%和34%。因鍍層報告的數值不滿足協議問題占比較大,從其它方面看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其它廠家的加工能力和質量控制還需要很大地加強和提升,才能滿足使用要求。
表1 某年某單位外協機加入檢批次問題統計
綜上,依據雙方的合作成熟度需制定分類管理措施,結合產品打樣、量產分類管理,優化機加質量管理成本,提升質量管理效率。
成長型供方,如11 號至12 號供應商。雙方合作建立不久,需熟悉供方的生產技術和工藝,加強現場考察和監督,及時控制質量風險。這類供應商應從簡單易入手的項目進行,了解用戶導向,不宜進行復雜、難度大的項目配合。
成熟型供方,如8 號至10 號供應商。合作意愿強烈,對用戶產品有一定的辨識度,能夠提供較合理服務。該供方需定期進行質量專項審查、考核[2]。
戰略型供方,如1 號至5 號供應商。雙方經歷多年多項目合作,相互依賴,相互信任,供需占主導地位。此類供應商甚至壟斷了核心技術。需保持緊密合作,簽署長期合作協議,形成供應鏈利益同盟。適時合理的對該供方進行二方審核。
供應商質量管理模式主要是傳統經驗形式,對供應商生產監管不夠,合作信任度不強,未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供需雙方未整合雙方資源和也未建立競爭優勢互利共贏的長久戰略,僅僅局限于買和賣的關系。受安全、保密限制企業間信息無法共享,信息化水平差,同時人員水平參差不齊。供應商質量信息形成孤島,被動傳遞。質量信息和知識共享無法在供應鏈上及時溝通反饋[3]。
為此,機加外協質量風險要合理規避,除了機加供方自身查擺原因,尤其對成長型供方和成熟型供方適時組織定期培訓顯得更為重要。
每次各機加廠培訓的人員,作為各機加廠的檢驗員,需求單位備案,出廠檢測報告的出廠簽署由備案人員完成。間隔性安排各機加廠培訓的人員到用戶現場學習。每一次培訓結束后,要求機加廠更新出廠檢驗標準,作為出廠依據嚴格執行。
打破信息共享限制,建立質量信息共享機制,降低質量風險,提高企業間信息傳遞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合理發布質量報告,溝通各供應鏈質量需求,統一用戶需求標準,確保產品規范、檢驗方法的統一性和一致性。
機加件質量管理只是供應商質量管理中的重要一部分,供應鏈模式下的機加件質量管理是薄弱的甚至并沒有當作關鍵環節管控。我們要加強機加件質量管理專業人才建設,建立并完善機加質量管理制度,加強機加質量管理職能的專業理論知識指導。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全局性供應商質量管理機制。